正文 第7章 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3 / 3)

宣統三年(1911)四月,清政府在“鐵路國有”的名義下,將本已商辦的粵漢、川漢鐵路收歸國有,將其修築權出賣給帝國主義國家。這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川、鄂、湘、粵等省掀起保路運動,並發展成為武裝起義。清政府慌忙調湖北新軍前往四川鎮壓,為武昌起義提供了有利時機。武漢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活動非常活躍的一個地區,文學社和共進會等各革命團體,注意在新軍和學生中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將大批青年學生和會黨群眾輸送入伍,在新軍的基層建立起了革命組織,參加的士兵達5000多人,占全省新軍人數的1/3左右,為武昌起義的發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夜,新軍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次日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二十一日又光複漢陽、漢口,完全控製武漢三鎮。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兩個月內,即有鄂、湘、陝、贛、晉、滇、黔、蘇、桂、皖、粵、閩、川等省先後宣布獨立,與席卷全國的群眾自發鬥爭彙成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風暴,清政府的統治迅速土崩瓦解。

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獨立,清政府在全國的統治瓦解。建立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已提上議事日程。圍繞建立中央政府的問題,各派政治勢力展開了角逐。十月十日,各省代表齊聚漢口英租界,討論建國問題。十三日,會議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自海外回到上海。孫中山深孚眾望,十一月初十日17省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推舉他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接著,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參議院,作為立法機關,不久即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12日,清帝溥儀被迫宣告退位,結束了清朝封建專製王朝的統治。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力下,1912年4月孫中山被迫解職,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袁世凱竊取了政權,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為民國初年的資本主義經濟進入“黃金時代”開辟了道路,對中國近代的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辛亥革命還對亞洲被壓迫民族和國家提供了榜樣,推動了這些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中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綱領和土地革命的綱領,不敢也不能發動廣大農民群眾起來革命,因而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還遠遠沒有完成。

清帝國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