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2 / 3)

洪秀全為扭轉危局,大膽起用李秀成、陳玉成等年輕將領。鹹豐八年(1858)六月,李、陳會集各路將領,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聯合作戰,解除天京之圍。八月,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十月,取得“三河鎮大捷”,殲滅湘軍主力,接著乘勝進擊,收複皖北,使天京上遊局勢得到穩定。鹹豐九年(1859)三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自香港來到天京;四月,被封幹王,總理朝政。不久洪仁提出《資政新篇》,主張效仿西方,發展資本主義。這是近代中國人首次提出的最係統、最完整的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雖然這一方案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但由於未能反映農民的迫切願望和要求,加上在當時也缺乏必要的客觀條件,所以《資政新篇》並沒有得到實施。鹹豐十年(1860)閏三月,李、陳又率太平軍合力攻破江南大營,四月占領蘇、浙許多州縣,開辟蘇南地區。至此太平天國暫時扭轉了軍事上的不利局麵。

太平天國在軍事上的優勢隻是暫時的。麵對太平天國的熊熊烈火,鹹豐十年四月十六日,鹹豐帝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加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慈禧太後上台後又授予曾國藩節製贛、皖、蘇、浙四省巡撫以下官員和大江南北水陸各軍的全權。曾國藩即兵分三路:曾國荃率兵進安慶,左宗棠統兵入浙,李鴻章率淮軍開赴上海。清政府還正式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湘、淮軍與外國洋槍隊聯合起來,從外圍攻打太平天國。太平軍在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後,仍節節敗退。安慶、蘇浙等戰略要地相繼失守,天京被圍而成孤城。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其餘部又在大江南北堅持了4年的鬥爭。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強烈願望;太平天國的個別領導人還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這在當時極為難能可貴。太平天國堅持鬥爭14年,攻克600餘城,勢力席卷大半個中國,給清朝封建統治者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深刻地影響了晚清政局和社會。

□辛亥革命的風暴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維新改良和立憲運動進行的同時,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了革命運動,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風暴中土崩瓦解。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格地說,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享村人,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曾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光緒十八年(1892),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後一度行醫於澳門、廣州。光緒二十年(1894)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張,遭拒絕,遂赴檀香山聯合華僑多人,於十月間創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建立興中會分會,並開始發動反清武裝起義。隨後華興會、光複會、日知會等反清團體相繼組成,宣傳革命的刊物大量出現,革命思想廣為傳播。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二十日,興中會、華興會及其他革命分子在日本東京聯合組成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確定“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不久同盟會又創辦《民報》,宣傳革命,並以《民報》為主要陣地,同以《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的改良派展開激烈論戰,劃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同時同盟會還積極在國內外發展革命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並輔以暗殺活動,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與此同時,全國人民掀起抗糧、抗捐和搶米風潮,收回利權和抵製外貨的反帝愛國運動也日益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