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的半個多世紀內,西方列強把商品輸出作為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同時商品輸出激增,逐漸控製了中國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除了在軍事上使用武力擴大侵略外,帝國主義國家還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擴大商品傾銷和原料掠奪的基礎上,資本輸出成為對華侵略的重要手段,其方式主要有政治貸款、在華修築鐵路、投資設廠等。列強的資本輸出控製了中國經濟的命脈,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
甲午戰後,清政府無力支付巨額的對日賠款,不得不大借外債,俄、法、英、德四國銀行團紛紛搶先攬借。光緒二十一年(1895)閏五月十四日,中俄訂立《四厘借款合同》,借貸1億兩白銀,年息4厘,折扣為94.125%,36年內分期付清,清政府以海關收入作擔保,並規定清政府不允許其他國家享有監督或管理中國稅收的權利,這就使俄國取得了參加中國海關行政管理的特權。該合同簽訂後,英、德即向清政府抗議。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被迫與英、德訂立《英德借款詳細章程》,清政府借貸1600萬英鎊(合白銀1億兩),年息5厘,折扣為94%,36年內分期還清,以海關收入為擔保,並規定在償付期限內,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職位須由英國人充任。光緒二十四年(1898)二月九日,清政府再次向英、德借款白銀1600萬英鎊,折扣為83%,年息4.5厘,限期45年還清,以海關收入和蘇州、淞滬、九江、浙東貨厘以及宜昌、鄂岸、皖岸鹽厘為擔保,英、德強迫清政府同意45年內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職位仍由英國人充任。這些借款使帝國主義進一步控製了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也加深了清廷對帝國主義的財政依賴。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紛紛爭奪在華鐵路修築權,到宣統三年(1911),中國共建造鐵路9600多公裏,其中有9000公裏是由外國人修建的。鐵路修到哪裏,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就深入到哪裏,一條條鐵路成了“經濟之吸血管”,肆意掠奪中國豐富的資源。火車開到哪裏,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就擴展到哪裏,鐵路成了一把把“割地之快刀”,將一統之華夏割得四分五裂。
在華投資設廠,是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的重要手段。《馬關條約》規定:日本臣民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設立工廠、輸入機器,隻交所訂進口稅;日本在華製造的一切物品免征各項雜稅,所有日貨均可設棧寄存。此後其他列強接踵而至,紛紛在華投資設廠,光緒二十一年到二十六年(1895~1900),外資在華設廠達936家,而甲午戰前50年間,外資在華設廠不過100多家。光緒二十一年到二十八年(1895~1902),外資在華投資企業總額為5.2億美元,是光緒二十年(1894)之前50年間外資在華投資企業總額的30倍。帝國主義在華大規模地投資設廠,壟斷了中國工業經濟的命脈,嚴重阻礙和窒息了中國民族經濟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