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東晉、南朝二三百年的營建,又由於中國南部經濟、文化的發展,作為首都的建康,自然也就成為當時全國經濟、文化的中心。
東晉、南朝時期,由於傳統的儒家義利觀受到社會現實的衝擊,上至皇室公侯,下至州郡吏民及諸營兵,競相從事商業活動,經商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都城建康的商業活動格外引入注目。建康城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城中有4個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還有小市十餘個。有些市已形成專業市,如穀市、牛馬市、紗市、鹽市、花市、草市等。這些市場每日開市,其交易常常從中午延續到黃昏,可見當時建康市場是何等繁榮熱鬧。當時士人和貴族求富經商比較普遍。如大政治家謝安的一個同鄉被罷官,從廣州販回5萬把蒲葵扇,在建康市上很快售完,獲利數倍;南宋時蕭道成,從會稽到建康,帶貨船十餘艘,滿載錦絹紙席等物,以待出售。
由於建康水運方便,又是長江上的大碼頭,外地商貨源源不斷的輸入,給建康經濟帶來了繁榮。而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建康又逐漸成為國內外交流的中心。在建康的碼頭上經常停泊著數以萬計的船隻。
吳黃武五年(226),孫權派朱應、康泰出使扶南(今柬埔寨),開創了與南海的交通。自此,建康與海外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其範圍也日益擴大,包括東亞的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均在今朝鮮半島),以及倭國(日本),東南亞的扶南,南亞的五天竺(今印度)、獅子國(今斯裏蘭卡),西亞的波斯(今伊朗),中亞的大月氏(貴霜王朝)以及西方的大秦(羅馬帝國和拜占廷帝國)等。進口的物品有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玳瑁、吉貝、琉璃器、香料、藥材等,以及獅子、大象、犀牛、鴕鳥、孔雀等珍禽異獸,甚至還有昆侖奴。從建康出口的貨物主要是絲織品。如建康的名貴紡織品—織錦,傳入高句麗,為貴族階層所使用,成為他們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在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路上,使者、商人和僧侶絡繹不絕。科技、藝術、宗教也得以廣泛交流。東晉時期,高僧法顯的西行求法就是中外宗教交流的一個例證。
建康城也是文人雅士薈萃
之處。這裏薈萃了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藝術家。南朝政府曾在建康設立儒學館、玄學館、文學館以及史學館,廣羅人才。著名的科學家祖衝之在這裏推算出圓周率值在3.1 4 1 5 9 2 6與3.1415927之間,並提出π的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成果。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性愛山水,作詩主要描寫景物,詩名最高,“文章之美,江左第一”,開文學史上山水詩的先河。著名的史學家範曄在這裏廣集學徒,博覽舊籍,以《東觀漢記》為藍本,刪煩補略,著成史學名著《後漢書》。大畫家張僧繇在這裏揮毫潑墨,為後人留下了畫龍點睛而龍飛騰而去的神奇故事……東晉、南朝文化在掙脫漢朝儒學獨尊的文化模式後,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格局。
建康城更是東晉、南朝時期南中國的佛教中心。江南的第一座寺院,是東吳孫權於赤烏十年(247)修建的。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在南方迅速傳播和擴大,南朝梁武帝時,已增至700所。
東晉、南朝時著名的寺院有道場寺、瓦官寺、同泰寺和棲霞寺等。道場寺位於建康的南郊,是佛經翻譯中心。瓦官寺是東晉保存藝術珍品的一座佛寺。寺中有獅子國贈送的玉像、大畫家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和大雕刻家戴奎製的5座佛像,號稱“三絕”。而對於大畫家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故事。據說,瓦官寺剛開始興建時,寺僧曾向王公貴族請求布施,一些皇室成員、官僚紛紛捐款求福,但連王導這樣的名臣布施最多也不過10萬,惟獨顧愷之卻答應布施100萬。寺院建成後,寺僧登門取錢。顧愷之拿不出那麼多錢,於是叫寺僧在寺院大殿上準備一麵白牆,然後關起門來作畫。經過數十日,顧愷之完成了一幅著名佛教人物維摩詰的壁畫。維摩詰像光彩耀目,其像“有清贏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開寺後,觀者紛紛捐錢,不到幾日就達數百萬了。同泰寺(現在的雞鳴寺就是原同泰寺的故址)是南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建立的。同泰寺的建築規模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之冠。同泰寺後毀於侯景之亂的戰火中,而曾經4次在此寺舍身的梁武帝也在這場戰亂中被困台城,最終饑餓而死。棲霞寺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距今有近1500年的曆史,是江南著名的古刹之一,有“千佛岩”之稱。到唐代時,棲霞寺已與山東臨清靈古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為中國四大叢林。經過曆代增建和修理,棲霞寺才具備了今天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