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六朝金粉”名城——建康(1 / 3)

自公元229年吳王孫權稱帝開始,至公元589年滅陳統一中國止,這段時期裏,先後有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6個王朝在建康(今南京,孫吳時稱建業)建都。曆史上,習慣將這6個王朝統稱為六朝。“六朝金粉”就是用來形容建康在六朝時的繁華盛況的。六朝帝都所在的建康,經過300餘年的發展,已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中心,也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建康位於長江下遊南岸,東距長江入海口直線距離約300公裏。其作為帝都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突出體現在它的山環水繞上。建康西北瀕大江,北依覆舟山、雞籠山和玄武湖,東臨鍾山,西有石頭山,南阻秦淮河,周圍的山川構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諸葛亮曾論建康地形雲:“鍾阜龍盤,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也。”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南方政權憑借長江天險,同北方對抗,選擇這個以“龍盤虎踞”著稱的建康作為首都,無疑正是看中了它無與倫比的自然地理條件。

建康所在地最早的城是“越城”。春秋時,吳越爭霸,越國勝利後便在此修築“越城”,城內住著越國士兵和統治者,城外則逐漸形成了居民區—長幹裏。長幹裏這個名字一直保留至今,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長幹行》就是描寫這裏的,其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幾句更是膾炙人口。

到了三國時代,東吳控有長江下遊。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孫權在東吳的統治中心經過多次轉移後,最終決定定都這裏。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自京口(今江蘇鎮江)

徙治秣陵(今秣陵關),第二年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取“建功立業,統一天下”之意,頗有一番興邦的雄心。當時流傳的一首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上武昌居。”說明東吳最終定都建業是符合客觀形勢的。東吳於末帝天紀四年(280),被西晉所滅亡。晉武帝建都洛陽,對孫吳“建業”之名,當然很反感,於是就學當年秦始皇的做法,將建業改名為秣陵。但當時對抗情緒和習慣勢力使然,平民百姓仍或明或暗地稱這裏為建業。西晉統治者無奈,隻好因勢利導,於太康三年(282)分秣陵北部為建鄴,改“業”為“鄴”。建興元年(313),建鄴因避晉湣帝司馬鄴的諱而改名為建康。西晉滅亡後,琅琊王司馬睿於建武元年(317)在江南稱帝,以建康為都,史稱東晉。繼東晉的宋、齊、梁、陳4個王朝,均以建康為首都。

吳定都建業後,擴建都城,周圍20約裏,每邊長約5裏左右。城的布局,大體上是仿東漢洛陽的規模,城牆為土築,門用竹籬製作,都城極為簡樸,至南朝(蕭)齊時才改為磚牆。東晉、南朝的建康都城和宮殿是在東吳建業城的基礎上加以擴建而成的。東晉初期王敦、蘇峻的兩次叛亂,給當時的建康城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後經過東晉和南朝宋、齊兩朝的擴建,到梁朝武帝時期,建康城的範圍已西至石頭,東至倪塘(今江寧縣方山附近),南至石子崗(今雨花台),北過蔣山(今紫金山),東西南北各有三四十裏,居民28萬戶,人口百萬有餘,是當時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然而,好景不長。梁朝的侯景之亂中斷了建康城市發展的進程。曾任梁朝建康令的庾信(5 1 3~581)在其著名的《哀江南賦》中生動地描寫了城陷後的慘景:“烽隨星落,書逐鳶飛。遂乃韓分趙裂,鼓臥旗折。失群班馬,迷輪亂轍。猛士嬰城,謀臣卷舌。昆陽之戰象走林,常山之陣蛇奔穴。五郡則兄弟相悲,三州則父子離別。”經過侯景之亂的打擊,梁朝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建康城的發展步伐徹底停頓下來,跌入了六朝曆史上的最低穀。繼梁而立的陳朝,雖自陳武帝至陳後主的每個帝王都曾大興土木,重建建康城,但這些努力,隻能算作是六朝建康城市發展史上的回光返照而已。因為以陳朝的國力而言,建康的城市建設再也無法恢複到梁朝以前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