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後,琅琊王司馬睿於建武元年(317)在江南稱帝,以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為都城,史稱東晉。司馬睿立國江東之時,黃河流域正處在戰亂之中。當時,北方漢族人對少數民族軍事貴族的統治十分仇恨,希望東晉政權北伐。晉室南渡之初,晉元帝司馬睿忙於鞏固自己統治,無心北伐。政局稍穩後,統治階級內部又開始爭權奪利,再加上士族熱衷於江南的莊園經營,很少有人顧及北伐之事。但也有個別人物是主張北伐的,因而東晉前期,也曾出現了幾次北伐。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字士稚,是北方範陽世家大族。西晉永嘉之亂後,祖逖率親黨數百家渡江,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祖逖素有報國之心,以恢複中原為己任,建議元帝司馬睿北伐,被任為鎮西將軍、豫州刺史。司馬睿本無心北伐,所以隻撥給祖逖千人糧餉,三千布匹,而不給一兵一卒、一刀一槍。祖逖對此毫無怨言,於建興元年(313)率部曲百家渡江,船到中流,他拍擊船楫發誓說:“我祖逖立誌北伐,如果不能掃清中原而凱旋歸來,就讓我如同這浩浩蕩蕩的江水一樣,有去無還吧!”
當時中原地區郡縣係統已崩潰,到處都是塢堡。祖逖北進後,擊斬與他敵對的塢主張平,降服另一塢主樊雅。與此同時,祖逖又遣使為互相爭鬥的塢主李矩、魏浚、郭默等人講和,並使他們都歸於自己麾下,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在隨後4年多的時間裏,祖逖率領北伐軍同擁有絕對優勢的敵人進行了艱苦的戰鬥,終於收複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使“石勒不敢窺兵河南”,北伐形勢非常好。就在祖逖練兵積穀,為進軍河北做準備之時,晉元帝擔心祖逖勢力發展對他不利,就任命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北方六州諸軍事,節製祖逖。祖逖眼見北伐大業難成,又慮東晉內亂將至,憂憤成疾,死於軍中。祖逖死後,朝廷忙於內亂,無暇北顧,黃河以南廣大地區又陷入北方少數民族之手,此次北伐遂以失敗告終。
庾亮兄弟北伐
庾亮(289~340),字元規,是東晉著名大族穎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其妹為晉明帝皇後。成帝(336~342在位)時,他以帝舅輔政,有誌北伐。鹹康五年(339)三月,庾亮開始北伐。他的北伐目標是北方的後趙和蜀地的成漢。庾亮的北伐遭到大多數朝臣的反對。正在這時,邾州突然被後趙攻陷,守將毛寶、樊峻和突圍而出的6000將士全部被淹死在江中,此次北伐宣告破產。庾亮憂悶成疾,第二年病死。
庾亮死後,其弟庾翼代任其職。庾翼很有才幹,常以“滅胡平蜀為己任”。建元元年(343),庾翼率將士4萬多移鎮襄陽,誓師北伐。但不久前鋒梁州刺史桓宣戰敗,隨後晉康帝和北伐主將之一庾水相繼病死,北伐又告中止。不久,庾翼發病死去,庾氏兄弟的北伐隨之宣告結束。
桓溫北伐
桓溫(312~373),字元子,是東晉著名大族譙國桓氏的代表人物。永和三年(347),桓溫率軍入蜀,滅成漢,威望大著。桓溫屢次要求北伐中原,晉室怕桓溫北伐成功後更加無法控製,就對桓溫的請求置之不理,反而相繼派褚裒、殷浩北伐,以圖抑製桓溫。及至褚、殷二人相繼大敗而回後,晉廷再也無法阻止桓溫北伐。自永和十年(354)至太和四年(369),桓溫接連進行了3次北伐。
永和十年二月,桓溫親率兵騎4萬,一直打到關中,進駐長安附近的灞上。關中百姓聞晉軍至,皆持牛酒來迎,耆老感激而泣,說:“不圖今日複見官軍。”隱居關中的王猛披褐來見,與桓溫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王猛看出桓溫北伐旨在立威,以功名鎮服江東,並非真想收複中原。不久,晉軍糧草匱乏,繼而又被前秦丞相苻雄擊敗,將士死傷萬餘人。於是,桓溫被迫回師,遷徙關中3000餘戶返回襄陽。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