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是中國古代以解說、闡述、發揮《老子》、《莊子》和《周易》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說、以綜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學說為主的哲學思潮。因為當時處在魏晉時代,所以人們又稱之為“魏晉玄學”。

“玄學”之意,是從《老子》、《莊子》和《周易》中吸取來的,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的。自從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在位)接受董仲舒的建議,頒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成了一門官方政治哲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載體。但也就在這時,“獨尊”儒學的內部逐漸形成了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而實際被捧為官方哲學的是今文經學派。今文經學派以讖緯迷信附會儒家經典,將儒學神學化,在當時就不斷遭到古文經學的攻擊,同時也為文人學士所唾棄。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以後,今文經學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以桓譚、班固、王充、張衡、馬融、鄭玄等人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家,相繼起來攻擊今文經的天人感應、讖緯符命之學。東漢後期,政治腐敗,特別是恒、靈二帝統治期間,宦官專權,先後製造兩次“黨錮之禍”,殘酷的殺戮和迫害,導致了士人與政權的疏離,這給魏晉名士群體的形成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士人在理論主張、人生理想和道德觀念上,都開始發生了變異。漢代經學一統的局麵被打破了,統一的思想道德規範失去了權威,社會風氣從聖人崇拜轉向名人崇拜。士人們體認到人生的快樂,體認到生命的可貴,同時也慨歎人生短暫的悲哀。他們鄙視外在的事功,而崇拜內在的精神,以脫俗超凡的姿態,笑傲江湖,直至口吐玄言,捫虱而談。至此,儒家已經式微,老莊之學即將複興,魏晉玄學的興起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總覽魏晉200年曆史,玄學思潮大抵經曆了4個階段:“正始名士”階段、“竹林名士”階段、“中朝名士”階段及“江左名士”階段。

“正始名士”階段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祖父何進是漢時大將軍,父親何鹹在何晏幼時亡故,母親尹氏被曹操娶為夫人,於是何晏幼時隨母親進入魏宮。何晏儀表秀美,談吐風雅,自幼喜讀《周易》、《老子》等書,從小便表現出了非凡才智。他生性豁達,善談玄理,不為曹操的長子曹丕所喜,隻叫他“假子”。後來曹爽得勢,因“浮華”案而頗受壓抑的“名士”們翻身了。何晏升為吏部尚書,掌握實權。嘉平元年(249)春,司馬懿利用曹爽出遊之機發動政變,殺曹爽一派,何晏被誅。這就是曆史上的“高平陵政變”。

何晏任吏部尚書時,談客盈座。一日正與眾客談論,有一位未滿20歲的年輕人求見。何晏得知來者姓名,急忙起身相迎,其情殷切,甚至連鞋都穿倒了,這位來者便是王弼。

王弼素以善辯著稱,入座後,何晏將大家認為無可辯駁的論題介紹給他,問他是否還可再辯。不料王弼承其辯辭,滔滔而言,語不絕口,連連反駁,其義之妙,滿座驚服。之後王弼又連連立論,在座談客難以迎戰,皆以王弼為奇才。

王弼(226~249),字輔嗣。他的祖父王凱和族叔祖父王粲,都是熟讀儒家經典的人。王弼自幼聰慧,10餘歲便好老莊之學,能言善辯,頗得名人賞識。

何晏、王弼的學說被稱之為“貴無論”。所謂“貴無”,就是重視“無”,把“無”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比什麼都可貴,比什麼都根本。用他們名言來說,就是“以無為本”。認為“無”是天下的萬物之本。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天地萬物是由“無”產生的,天地萬物由“無”而來;二是說天地萬物依賴“無”而存在,天地萬物受“無”主宰。此外,何、王等人熱衷談論的,還涉及本末、靜動、言意諸命題。同時,何、王二人雖常將“老、莊”並提,但實際上又是有側重的,亦即更重《老子》、《周易》而略《莊子》。他們的談資多源於《老子》、《周易》,他們的著述也主要是關乎《老子》、《周易》的。重《周易》、崇《老子》應是正始玄學的特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