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對抗與交流中的民族融合(2 / 3)

羯族人石勒在建立後趙政權以後,為了鞏固政權,政府機構采用魏晉製度,設立尚書、中書等官職和公侯封爵,同時還下令厘定習俗,禁止羯族人在兄長死後以嫂為妻,禁止在喪婚娶。石勒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原是晉朝因戰亂廢止很久的秀才、孝廉考試經書的製度,在後趙也予以施行。不止大、小學生要試經,被推薦的秀才、孝廉也要試經,後趙對漢人文化經籍的重視,可見一斑。不僅如此,石勒雖不識字,卻經常叫人讀經史給他聽,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見識,即使是在行軍打仗、戎馬倥傯之際也不間斷。他還經常根據自己的心得來評論古代帝王的善惡得失,那些曾經聽到過他的評論的儒生、名士,無不為其精辟獨到的見解所折服。有一次,石勒聽人讀《漢書》,當讀到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舊貴族的後裔為王時,石勒大吃一驚,說:“這個辦法是致命的錯誤。”及讀至張良阻止施行此策,石勒才長出一口氣,道:“幸有張良勸諫,劉邦才能得天下。”石勒本人的名字也是在他起兵後按漢人習慣起的。

前秦氐人苻氏的漢化也頗引人注目。苻堅即位後,以繼承發揚漢族文化為己任。他不僅本人深受儒學濡染,博學多藝,而且親臨太學主持考試,評定學生優劣。他經常提一些《五經》中的問題同博士討論,博士們大多回答不了。他宣稱:“朕一個月三次到太學,親行賞罰,不敢稍有懈怠,也許周、孔學說不至於失傳,漢代武帝的盛世可以趕上吧!”苻堅廣置學官,從郡國學生中挑選精通一部經書以上者充任,教授公卿以下官吏的子孫。這樣,氐人貴族子弟,自幼便被置於儒學教育之下。其後,苻堅又進一步在氐人中推廣儒學教育,“中外四禁,二衛、四軍長上將士,皆令受學。課後宮,置典學,立內司,以授於掖庭,選閹人及女隸有聰識者署博士以授經。”這就將氐族軍隊中將士納入儒學教育係統,連宮廷中的婦女也在受教育之列。苻堅廣泛推行儒學教育的政策,大大促進了氐族的漢化。

後秦國主姚興在戰爭年代,仍與儒生講論儒家經典,不以戰亂廢學。姚興即位之後,更注重興學立教。當時,薑龕、淳於岐、郭高等人為當世耆宿名儒,學問精深,各在長安招收門徒數百人,遠道而來的求學者多達萬人。姚興特別指示各地關卡,對往來的儒生一律放行,不許刁難。由於姚興的大力提倡,後秦儒風大盛。姚興長子姚泓自幼受到熏陶,博學多才,尤好詩歌。他曾從淳於岐學習儒家經典。淳於岐生病之時,姚泓親自前往探病,並拜於床下。自此之後,王公大臣每見師傅無不下拜。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延五年(439),繼前秦苻堅後再一次統一北方,長達100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局麵宣告結束。北方的民族融合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北魏為鮮卑拓跋部所建立,鮮卑族拓跋部在“五胡”中進入中原最晚,漢化程度也最低。因此,拓跋建國後,便開始了艱難曲折的漢化曆程,並使北魏一代政治受到深刻的影響。

北魏曆代皇帝在實行漢化方麵都有所貢獻。北魏開國君主道武帝拓跋極重視使用漢人士大夫,在這些人輔佐下,政治上製定各種禮儀製度,經濟上分土定居,計口授田,勸課農桑。太武帝拓跋燾更是重用漢族門閥崔浩,又頻頻下詔州郡,禮請各地著名的漢族士人入仕北魏,僅一次就征請了範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渤海高允、廣平遊雅、太原張偉等數百名漢族士人,根據才能學識,分別委用。在統一北方後,拓跋燾把崇尚文教作為其統治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麵,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興辦學校,選拔儒家學者講學,教授京師貴遊子弟,使鮮卑貴族知識化;組織人力對儒家經典諸如《易》、《樂》、《詩》等加以注釋整理,為拓跋族繼承和吸收儒家文化提供了根據和方便。同時,拓跋燾還在崔浩的建議下,恢複了停頓已久的修編國史工作,從而使綿延數千年的修史傳統在北魏時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