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吳伐魏,六出祁山
諸葛亮的一係列政策使蜀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力有所增強。而此前劉備病逝、新主即位時,蜀、吳聯盟麵臨考驗。諸葛亮及時派出鄧芝到東吳去重申盟好,使聯盟得以重新鞏固。蜀、吳聯盟的庚續和發展,使諸葛亮能夠專力於北伐。北定中原,興複漢室,是諸葛亮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他在自己生命曆程的最後8年中,不避艱辛,抱著百折不撓、效死不渝的決心,6次出兵攻魏,(俗稱“六出祁山”),以實現這一宿願。
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第一次揮師攻魏。蜀軍的行動出其不意,魏國毫無戒備,南安(今甘肅隴西)、天水(今甘肅甘穀)、安定(今甘肅鎮原)三郡望風而降,關中震動。但是,關鍵時刻蜀軍主力先鋒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敗北。階亭失守,蜀軍損兵折將,喪失了進攻的有利形勢。戰局逆轉,諸葛亮回兵漢中。對第一次伐魏失敗,諸葛亮毫不氣餒,而是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很快就醫治好失敗的創傷。這年冬天,他再次領兵北伐,包圍了陳倉(今陝西寶雞)。魏將郝昭堅守城池,雙方激戰20多天後,蜀軍糧盡而還。魏將王雙領兵追趕,被諸葛亮在途中伏兵擊殺。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第三次出兵伐魏,奪得魏國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兩郡。在蜀國的3次打擊下,魏國為了扭轉被動局麵,決定反擊。魏太和四年,即蜀建興八年(230)七月,魏國派司馬懿、曹真、張等3員大將各率軍隊數萬,分3路直逼漢中。諸葛亮領兵嚴陣以待。適逢大雨連綿30餘日,道路不通,戰爭無法進行,魏軍隻得撤退。次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與魏國作戰,再出祁山。魏國以司馬懿等大將領兵抗拒。司馬懿在初戰失利後,憑險堅守,不肯再戰。諸葛亮便施用退兵誘敵之計。素有智謀的司馬懿雖追趕蜀軍,卻不接近蜀軍。他的部下數次請戰,都未獲準。不少魏軍將士因此譏笑司馬懿。司馬懿又氣又惱,隻得出戰。結果大敗,蜀軍繳獲軍資兵器無數。由於霜雨連綿,李嚴運糧不繼,蜀軍撤回。途中,諸葛亮伏兵布弩,射殺魏將張。
蜀軍幾次作戰獲得的都是局部勝利,戰局始終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時年51歲的諸葛亮仍不畏辛勞,以堅韌的毅力,準備更大規模的出征。他在漢中前線一麵“休士勸農”,發展生產;一麵“教兵講武”,操練軍隊。同時,運用巧思,設計製造出木牛流馬(一種機構獨特的木製人力運輸車),川流不息地運送糧食,屯集在斜穀口(今陝西縣),以防軍糧不繼。用了近3年的時間充分準備後,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二月,率10萬大軍,浩浩蕩蕩從斜穀殺出,占據武功(今屬陝西),駐紮在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出兵之際,他派人持親筆信去江東,請孫權“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靖中原”,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孫權果然應約出兵。
麵對兩路大軍,魏明帝自己領兵南下拒吳,不久便打退吳軍。同時,派司馬懿迎戰諸葛亮,魏、蜀兩國大軍在渭水之濱擺下了戰場。司馬懿抓住蜀軍勞師襲遠的弱點,斂兵不出,以逸待勞。諸葛亮多次挑戰,甚至給司馬懿送去女人裙衫,譏笑他不敢出戰。但司馬懿仍置之不理。諸葛亮明白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便在渭水前線分兵屯田,解決軍糧問題,準備長期作戰。兩軍相持百餘日,諸葛亮終於因長期辛勞、思慮過度而不幸病倒了。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所以把退軍計劃和身後的國家大事一一作了安排。同年八月,諸葛亮死於軍中,結束了勤勉的一生,享年54歲。
諸葛亮死後,薑維、費遵照他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隊,從容撤退。司馬懿見狀領兵尾隨。待其追近時,蜀軍調過頭來,揮旗擂鼓,擺開迎敵的陣勢。司馬懿大吃一驚,以為中了諸葛亮誘敵之計,急忙收兵。諸葛亮已經死了,還令司馬懿如此懼怕,百姓編成順口溜說:“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當確知蜀軍已經走遠,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去察看諸葛亮駐軍的地方。那裏營壘工事,井然有序,陣形嚴整,他禁不住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諸葛亮死後,按照他的遺命葬於漢中定軍山。蜀人懷思彌切,各地紛紛要求為他立廟。蜀漢景耀六年(263)春,後主劉禪正式下詔為諸葛亮立廟於沔陽(今陝西省勉縣東)。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座武侯祠,上距諸葛亮之逝已經30年了。是年秋,魏國征西將軍鍾會率軍伐蜀,經過此地,親自到武侯祠祭拜之,並且命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墳墓的周圍芻牧樵采。
關於諸葛亮一生功過、德望的文章,後世評說者連篇累牘,其中不乏高論灼見,引錄唐代大詩人杜甫歌詠諸葛亮生平功業誌節的一首詩,作為本文結束語。詩雲: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