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智慧的化身——諸葛亮(2 / 3)

經過赤壁之戰,劉備占領了荊州的江南部分。為了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目標,劉備集團開始謀劃,準備奪取西麵的益州。

在益州內應張鬆、法正的大力幫助之下,劉備得以順利進入益州。同時,鑒於荊州的重要戰略地位,劉備留下諸葛亮在此鎮守。至建安十九年(214)六月,劉備在經過3年的戰爭後終於占據益州,初步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目標。

為了改變益州政令鬆弛、秩序混亂的局麵,諸葛亮在劉備的支持下,厲行法治,對那些為非作歹以及敵視劉備集團的豪族官僚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有些人因此攻擊諸葛亮刑法峻急,法正也寫信勸諸葛亮說:“以前漢高祖進關,也不過是約法三章。您剛剛占領這個地方,對百姓沒有什麼恩惠;再說,您是外地人,按主客關係來說,也應該將法令放得寬一些,使大家放心。”諸葛亮回信說:“您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無道,法令嚴酷,百姓怨聲載道。高祖廢除了秦朝的酷政,就寬大了些。現在情況恰好相反,劉璋庸碌軟弱,蜀地豪強專橫不法。我們現在就要重視刑法,使上下有個秩序,這才是治國的要領。”法正聽了這番道理,不得不佩服諸葛亮。

治理西蜀,北伐曹魏

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劉備在成都即帝位,建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國)。諸葛亮任丞相。兩年後,劉備在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病逝。臨終,把蜀國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以兒子劉禪和國事相托付。劉禪嗣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史稱:“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諸葛亮治蜀達20年之久。他勵精圖治,廣任賢才,注重法治,賞罰嚴明,發展生產,推行屯田,南征平叛,改善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東和孫權;北伐曹魏,力圖興複漢室,為鞏固和發展蜀漢政權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治蜀,以德才作為取士選人的標準。經過考察,對那些忠於蜀漢又確有才幹的人,他便不講資曆、門第,大膽任用,授以要職。蜀郡太守楊洪有位書佐小吏何祗。此人出身寒微,由於居官低下,才能無法施展,便心灰意懶,遊戲放縱,不勤於公務。諸葛亮聽說後,準備親自查看,加以懲治。何祗得知,立即連夜處理手邊事務。當諸葛亮清晨到達時,他已把積壓的事務一一清理完畢。諸葛亮提問審查,他對答如流,無所凝滯。諸葛亮十分驚奇這名文書小吏的才幹,就破格提升他任成都的縣令。不久,何祗又因政跡顯著,升為廣漢郡(今四川廣漢)太守,職位竟與他原來的上司楊洪相同。

楊洪原是犍為郡(今四川彭山)太守李嚴手下的功曹小吏。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戰事危急,寫信給諸葛亮,要他趕快發兵增援。諸葛亮以此事詢問楊洪。楊洪很幹脆地回答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關係到益州的存亡。如果失去漢中,蜀地也就保不住。當然該發兵,沒有什麼可懷疑的。”楊洪的決斷,顯示出他不凡的才幹。於是,諸葛亮上表請授楊洪為蜀郡太守。而此時李嚴仍為犍為太守。何祗與楊洪,楊洪與李嚴,他們原先的職位差別很大,而後來都同為太守。此事作為美談,盛傳一時。諸葛亮善於發現人才,敢於不講門第、資曆,以德才破格用人,使蜀地人士佩服不已。

在施政治國中,諸葛亮從善如流,注意納言,廣采群下之謀。他多次發出教令,號召僚屬大膽發表意見,議論政事,鼓勵他們直言進諫,指出自己的過失。劉備剛死時,諸葛亮很擔心孫權對蜀、吳聯盟的態度有所變化。這時,尚書郎鄧芝主動獻策說:“皇上剛即位,年紀輕,國內又不平靜。我們應該派個使者跟東吳去重申盟好。”諸葛亮說:“我考慮這事已經很久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現在終於找到了。”鄧芝的意見解決了諸葛亮的憂慮,使他找到了一位有見識的使節。鄧芝使吳,果然不辱使命,完成了重修盟好的任務。諸葛亮南征時,曾向在南中任過太守的馬謖請教。馬謖見丞相虛心,不恥下問,態度誠懇,便坦率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諸葛亮采納了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七擒孟獲”,終於使其心悅誠服,南中戰事得以迅速結束。

另外,諸葛亮注重發展生產,並推行屯田。諸葛亮入蜀,實行與民修養生息的政策,采取“務農殖穀”的措施,促進了蜀漢地區生產的恢複和經濟繁榮。他獎勵農業,減輕賦稅,還十分重視興建水利。在都江堰設置專門負責管理維修的堰官,還征發民夫1200人,在那裏保護堤堰,疏通河道。都江堰的灌溉暢通了,成都一帶的農業生產也蒸蒸日上。“分兵屯田”是諸葛亮發展生產,解決軍糧的重要措施。蜀軍八年伐魏,以漢中為基地。諸葛亮駐漢中,多次利用戰爭間隙,抽調士卒屯田,墾荒務農,發展生產。諸葛亮死後,蜀軍從容從渭河撤離,魏軍在蜀軍營地得到很多糧食,可見當時蜀軍軍糧問題已經解決得很好了。諸葛亮還鼓勵百姓養蠶織錦。蜀錦生產發展了,大批蜀錦被商人運銷到吳、魏各地,成為蜀漢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他還恢複鹽、鐵官營製度,設置司鹽校尉和司金中郎將(分別為鹽、鐵部門的行政長官),專管鹽、鐵生產。這兩項又使蜀漢財政收入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