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約前480~前420),名翟,宋國人,或說魯國人,年代略後於孔子。關於墨翟的生平,司馬遷《史記》並未作專門記敘,僅在《孟子荀卿列傳》末尾簡單提及。可見到尊儒的漢代後,墨家學派已被冷落。墨子出身貧賤,自稱“賤人”。他生活相當儉樸,“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與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活態度明顯不同。為實行自己的主張,他四處奔走。墨子曾經為阻止楚國攻宋,從齊國出發,步行10個晝夜趕到楚都,和儒士駕馬驅車、冠冕堂皇地遊曆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
信奉墨子學說的人稱為墨者,墨者集團是個帶有宗教性質的、組織嚴密的集團,其最高領袖稱為钜子。钜子的職位是由前任的钜子傳給他所認可的賢者。墨者集團有嚴明的紀律,“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所有的墨者都必須服從钜子的指揮。據說墨者非常勇敢,並且善於防禦戰,富有“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死士精神。
墨子的政治主張,既企圖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又想符合當時“王公大人”的政治要求。墨子認為當時人民最大的問題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稱為“三患”。他同時認為當時“王公大人”的政治要求是“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稱為“三務”。墨子想通過上說下教找出解決“三患”和“三務”的途徑,以解決當時社會上統治與被統治階級間尖銳對立的矛盾。墨子的政治思想和行動,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首先,墨子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針對戰國初年“國相攻、家相篡”、“人相賊”的禍亂現實,提出“兼愛”和“非攻”的思想,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有相應能力的人要用力助人,用財分人,用道教人,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表達出人民的要求和渴望。但這隻是從主觀願望出發,是不可能實現的。
其次,墨子提出三項促進生產和限製消費的原則:一是“使各從事其所能”,要求各盡所能;二是“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主張所有生活資料隻供給到夠用為止;三是“諸加費不加利於民者弗為”,建議凡是對於人民物質生活沒有好處的事情都應禁止。基於這樣的原則,墨子還提出節用、節葬、非樂、非攻的主張。隻有這樣,才能解決人民的“三患”,實現“三務”。
再次,墨子主張選賢來管理政治,即“尚賢”政治。墨子反對貴族的世襲特權,認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甚至覺得應該選舉天下最賢的人立為天子,按次選二公、國君、卿、宰、鄉長、裏長,所有的臣民都得無條件服從上級統治,各級長官對下層臣民具有絕對的統治權。
另外,墨子非常重視勞動生產,強調人類必須從事耕織才能取得衣食財物,“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嚴厲批判“不與其勞,獲其實”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