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仁政,反對橫征暴斂,認為“苛政猛於虎”。《論語·先進》載,弟子冉求替季氏聚斂,孔子憤怒將其逐出師門。他主張舉賢才,慎刑罰,薄賦斂,重教化,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裏已經反映出孔子的統一思想,體現出當時社會要求消滅混亂局麵,形成有序社會思想。可是他的思想並不符合春秋末期的曆史實際。但隻要統一的政權出現後,這種思想便能迎合統治者的心理,所以受到後世的極力提倡。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各個王朝都積極利用孔子的這種思想,維護現行政權的穩固。
孔子創造的儒學,形成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核心。他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從西漢開始,孔子學說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隨時調整變化,但總是處於顯學獨尊的地位。孔子在世的時候,就有人尊奉他為“聖人”,死後更是為人所景仰,將其視為萬世師表。他是封建社會集大成的“聖人”,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代表。
■孟子和荀子
孟子(約前370~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是繼孔子以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以孔子的繼承人自任,認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號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孟子主張效法先王,實行“仁政”和“王道”,反對當時部分國君的虐政和霸道,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他竭力鼓吹堯舜,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把政治體製,分為“霸道”和“王道”兩種,“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謂的“王道”,實質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即“尊賢使能,俊傑在位”,為民製產,“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這樣就能使人民歸心,“無敵於天下”。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這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論依據。他認為人的性情本來是善的,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4端,這是天生的仁、義、禮、智的根苗。隻要不為物欲所累而滿心向善,“人皆可以為堯舜”。
荀子(約前330~前238),名況,也稱荀卿,趙國人,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齊威、宣時期,荀子遊學稷下,曾三為祭酒。後至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子退居著書數萬言而卒。就學派而言,荀子屬於儒家,但他的思想與孔孟有許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地方。比如說荀子主張尊王道,舉賢能,與孟子同;而兼稱霸力,法後王,則與孟子異。荀子以儒家思想為出發點,批判地吸收春秋戰國時期各家的理論,建立自己的思想體係。荀子否定天命論,宣傳樸素的自然觀,主張“法後王”,以“禮”、“法”、“術”實行有效統治,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他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教育和隆禮重法的作用。荀子的禮治思想,已經兼有法治的觀念。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