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貝:殷周時長期使用天然貝作貨幣,春秋戰國沿用。但由於商業的發展和天然貝來源不多,西周晚期出現骨製和銅製的貝。戰國時,貝多由銅製,常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主要流行於楚國。銅貝是中國最早的青銅鑄幣,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為銅貝的計算單位。銅貝體質輕,易攜帶,是良好的貨幣。
刀幣:刀幣是由古代石刀演化而來,春秋戰國時,用銅仿製刀作貨幣用。後來為攜帶方便,減輕重量,縮小體積,但沿襲形製,成為刀幣。流通的地區是齊國、趙國和燕國部分地區。齊國刀幣形製較大,尖頭。燕、趙刀幣形製較小,為方頭或圓頭。
布幣:即所謂鏟幣。布幣由農具發展而來,布與是通假字。就是現在的鏟。古代石鏟是重要的農業工具,常用作商品交換的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銅鑄布幣,體製輕薄,主要流行於三晉地區。布幣的形製是逐漸演變的,最原始的空首幣,後來變為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進而出現圓足圓肩的布幣,說明貨幣形式逐漸向圓的方向發展。
圜錢:圜錢為圓形,“圜,謂均而通也”。取其圓轉均通的意思,如泉水暢流,所以也稱錢為泉。圜錢是後起的貨幣,可能出現在春秋末期。戰國時,圜錢主要流行於周、秦和韓、魏兩國的沿黃河地區。後世銅貝、刀幣、布幣等都廢止,隻有周圓空方的圜錢流行。
戰國中期以後,秦國的主要貨幣是“半兩”方孔圓錢。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秦始皇把他的貨幣製度推廣到全國,於是貨幣也得到統一。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春秋戰國時黃金成為貴重的貨幣進入流通領域。黃金作為貨幣進行流通,說明春秋戰國貨幣經濟已經有較高的發展水平。當時的黃金以鎰或斤為單位。1鎰重20或24兩,1斤約合今250克。黃金與銅幣相比的顯著特點是不受國界和地域的限製,可以在各國通用,這對促進各國交往和政治統一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銅幣通常是在民間使用,而黃金則主要在統治階級的各種活動中使用,如饋贈、賞賜、賄賂、購買貴重物品等。秦國就屢以黃金千斤反間敵國,在消滅六國中起到重要作用。
考古已發現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金幣。現在通常將楚金幣稱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國發現並已著錄的最早的黃金貨幣。已發現的爰金中,鈐印有“郢爰”的占絕大多數。因此又以郢爰代指爰金。“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1爰即楚製1斤,約合今250克。楚國之所以能在中國最早利用黃金作貨幣,是因為楚地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這點已被古代文獻的記載和現代地質勘探結果證明。楚國金幣在幣材、幣形、幣值、幣文諸方麵都與其他各國的貨幣存在諸多區別,從而使其成為經濟領域中的楚文化的重要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經濟觀念發生明顯變化,追求物質利益的趨向應運而生。先秦諸子的思想基本都反對人生單純追名逐利,但也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的。所謂“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