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商和西周時期就已出現專門的商業和商人。有學者認為,古代從事商業活動的人被稱作商人的原因,就源於商代。從春秋到戰國,鐵製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普及,以及耕作技術的提高,使農業生產力獲得飛速發展,農業勞動者也由奴隸轉化為個體小農。農民有越來越多的剩餘產品要求出售,交換所需的生活、生產資料。同時,獨立的手工業者廣泛出現,其產品就是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不進入市場就無法獲得生活必需品和再生產的資料。另外,當時山澤相繼開放,青銅、冶鐵、煮鹽等重要手工業部門經常允許私人經營,手工業由官方壟斷的格局被打破。再加上城市的興建、交通的開辟、政治局勢的漸趨統一,這都是春秋戰國時代商業空前發展的良好條件。當然,各國為謀富圖強也都注重製定保護商業政策,以促進本國經濟的全麵發展。
■商人形成為獨立的社會群體
商人形成為獨立的社會群體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展的重要標誌。春秋以前雖然也有商人和商業,但“商”是為官家服務的,所謂“工商食官”。春秋初期管仲治齊,把國人分為士農工商4個階層,各行其業,各居其所。商人雖為四民之末,但表明經營商業已是正當的事業,意味著商人可以擺脫官府的依附關係自行經營。雖然傳統觀點認為,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但春秋戰國的許多富商巨賈都對當時的政治產生過重要影響。比如說管仲曾經做過商人,鄭國商人弦高智退秦軍,富商呂不韋把持秦國朝政等。春秋後期,越國人範蠡幫助勾踐滅吳後,變名易姓,經營商業,19年中三致千金,再盡散其財,周濟貧人,被後世商人奉為祖師。
隨著商人階層的形成,他們經營商品種類繁多,活動範圍極廣,涉及到各個生產部門,獲利豐厚。《史記·貨殖列傳》中列出10餘名私人富豪,都是與王者埒富、禮抗萬乘的人物。
■商業都市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的發展重點是統治階級居住和為它服務的人群集中的城市,各國的都城和位於交通樞紐的貨物集散地,都形成規模不等的城市。這裏以商業發達較早的齊國都城臨淄為例。《史記·齊太公世家》載,西周初年薑太公封齊後,注重發展工商漁鹽業,使“人民多歸齊”。春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已是熱鬧非凡,當時相國晏嬰的住宅靠近街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建議他搬家。晏嬰卻以“朝夕得所求”即購物方便為由謝絕。到戰國時,臨淄住戶達7萬,“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殷人足,誌高氣揚。”足見當時臨淄的繁華景象。再如楚國的都城郢,城內人群相擠,以致有“朝衣鮮而暮衣敝”的說法。連後起的秦國都城鹹陽,也呈現出“四方輻湊並至而會”的局麵。春秋戰國時的商業都會數目眾多,星羅棋布於全國各地。
城市裏商品交換的固定場所叫“市”。市內列肆成行,設官管理。那時的市是封閉型的,營業時間也要受到限製,市門朝開夕閉。交易時間主要是上午,過午後漸散,至夕而罷。由於西周禮製已趨於崩潰,許多過去嚴格禁止的商品已變為市場交易的重要項目,珠玉珍寶和兵器公然陳列於市。而在農村,道路旁的空地上也自發形成定期的市集。
■貨幣的演化
就現有資料看,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幣,它萌發於原始社會,盛行於商代。商業的勃興,勢必會推動貨幣經濟的發展。春秋戰國時代,商業取得空前發展,貨幣的使用變得更加廣泛,但由於諸侯割據,流通領域形成的是區域性的貨幣。不同地區的鑄幣,其器形、重量、文字標誌、貨幣單位、合金成分都有差異。當時的商人就是揣著這些各種形製和質地的貨幣,穿梭於各國間。各類貨幣在流通中逐漸形成較公平的兌換比率,但這種混亂貨幣形態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便。有學者說,春秋戰國的貨幣正是這個時代分裂割據、但最終會走向統一的曆史縮影。這時期的貨幣是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並用。實物貨幣以珠玉為貴,絹布等較為普遍。金屬貨幣除金銀外,還有銅、錫等金屬鑄幣。雖然當時社會上存在著各種貨幣,然而銅鑄貨幣卻日益普及流行,成為民間商業來往中的主要貨幣。各國流行的銅鑄貨幣主要有四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