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發展史可以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種曆史形態。使用木石農具、刀耕火種、撂荒耕作是原始農業的主要特點,它和新石器時代的終始年代基本相吻合。傳統農業是以畜力牽引和金屬農具為標誌,尤其以鐵犁牛耕最為典型。虞、夏、商、西周和春秋是從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過渡的時期,精耕細作的農業特色也從這時開始萌芽。戰國以後隨著鐵製農具的使用、水利工程的興建、荒地的開墾、牛耕技術的推廣和各種耕作技術的提高,中國傳統農業體係逐漸形成和成熟。
■農具的進步
農業生產工具是古代農業生產力的最重要標誌。從公元前21世紀到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的近二千年間,農業生產工具經曆過從木、石到青銅再至鐵的發展過程。從虞、夏到春秋,農具仍然保留著原始農業的痕跡,比如木質耒耜的廣泛使用就是明證,但其時農具質料的金屬含量已經不斷增加。增加的金屬多是指青銅,青銅工具出現的意義不僅是它可以直接用於生產,還在於用它能夠製造出比以前更多更精良的木、石農具。不過從曆史上看,青銅農具始終沒能取代木、石農具進而占據農業工具的主導地位,原因是它雖然比木、石農具精良,但其原料來源困難,屬於比較貴重的金屬,難以普及。相對而言,鐵的硬度要高於青銅,原料來源也更容易。因此,鐵農具在春秋中期問世後,逐漸將木、石和青銅工具排除出農業生產領域。據考古發掘,在原戰國七雄所在地區出土過當時的鐵製農具,有的遺址中的鐵農具甚至占到全部農具的90%以上。可以說,戰國時代的農民已經擺脫木、石和青銅工具的束縛,用堅硬和鋒利的鐵製農具推動著社會的飛速前進。
■水利工程的興修
自古水利就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類從生產實踐中早就得出的認識。中國多數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冬春苦旱,夏秋患澇,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春秋以前的先民發明農田溝洫和人工灌溉的方法。
《周禮·地官·司徒》對農田溝洫的描述為“通水於田,池水於川”。溝洫主要是為消除水害而設置的,即“備澇非為旱也”,但同時也能適當起到潤濕土壤的作用。這種技術肇始於夏,相傳禹治水時曾鑿溝洫,以排泄水澇。商周甲骨文中有關溝洫的象形文字,即後來的“畎”字,從田從川,從字形上分析是指田間流水的溝。這些史料記載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資料所證明。到西周時農田溝洫的技術趨於規範化,開拓耕地已注意到溝洫的安排,方塊農田與水溝相結合,形成嚴格的井田溝洫係統。溝洫係統的形成是中國上古先民與洪澇災害作鬥爭的智慧結晶,成為春秋以前中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特征。
農田溝洫主要是用來排水,難以起到有效的灌溉作用。據中國最早的農學著作《汜勝之書》載,商代開始出現人工提水灌溉工程。“昔湯有旱災,伊尹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收至畝百石”。《詩經·小雅·白樺》已有引水灌溉稻田記述:“池北流,浸彼稻田。”由於鐵器的逐漸普遍使用,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從春秋末期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戰國時期各國普遍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掀起興建水利工程的高潮,這種風氣影響到以後的曆代王朝。這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主要有:
芍陂的興建。春秋楚莊王
時孫叔敖修建的芍陂(今安徽壽縣),是中國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中國古代農田灌溉工程首先出現於南方,是和南方多水的自然條件和以水稻為主的種植作物密切相關的。
夫差開鑿的邗溝(在今江蘇揚州)。這是條溝通長江與淮河的運河,並接通沂水和濟水。夫差開鑿這條運河的目的本是為北上爭霸,運送軍事物資,卻給運河兩岸的農田灌溉帶來極大的便利。
鴻溝的開通。戰國魏惠王以天然湖泊圃田(在今河南中牟縣)為結合點,分別向黃河和淮河開鑿兩條渠道,修成鴻溝,將淮河和黃河連通,再有邗溝已經溝通淮河和長江,這樣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聯係起來,從而促進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
魏引漳水灌鄴(今河北臨漳)工程。關於引漳灌鄴工程有不同的說法,本書以《史記》的記載為準。魏文侯時,任用李愧為相進行改革,當時西門豹為鄴令,鑿12條渠,引漳河水灌鄴,人民深受其利。100餘年後,史起為鄴令,重修已經廢棄的12渠,民得其利,歌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