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是秦昭王後期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其目的主要是治水,同時兼有農田灌溉和航運的作用。原來的成都平原經常發生旱澇災害,主要原因是岷江上遊經過地勢陡峻的岷山叢林時,水流湍急,進入成都平原後突然減速,降水夾帶的泥沙淤塞河道。雨季時洪水泛濫成災,雨季過後造成旱災。李冰首先在岷江上遊建分水堰,分水堰分岷江為二,東稱內江(或郫江),西作外江(或檢江),外江沿岷江故道流入長江。再鑿開離堆山,形成寶瓶口,內江水經寶瓶口流入灌縣,再沿各條支流灌溉農田。內江和外江間修建飛沙堰,每當汛期,多餘水從內江泄到外江。都江堰建成後,既免除水患,又可灌田萬頃。《水經注》載,蜀地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裏,世號陸海”。

鄭國渠。鄭國是戰國末期韓國的著名水利專家。秦王嬴政即位後,韓國暗派水士鄭國前往秦國執行所謂的“疲秦”的計劃,誘使秦王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設上,使其無力東伐。秦王果然采納鄭國的建議,並任命他來主持工程的開鑿。但施工過程中,韓王的計謀暴露,秦王便要殺鄭國。鄭國辯解說,這項工程不過是“為韓延數歲之命”,卻能為秦“建萬世之功”。於是秦王讓鄭國完成工程的建設。出乎韓國人意料的是,鄭國渠使關中成為當時全國最富庶的地區。

鄭國渠發動近萬人曆時10年完工,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裏。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進入關中平原。鄭國渠充分利用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的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穀口開始修幹渠,使幹渠沿北麵山腳向東伸展,將幹渠自然地分布在灌溉區最高處。這既能最大限度地控製灌溉麵積,又可以形成全部自流灌溉係統。工程修成後灌溉田4萬頃,畝產達1鍾(6石4鬥)。關中成為沃野,旱澇保收,為秦最終消滅東方六國積攢下雄厚的實力。

■耕作技術的提高

春秋戰國是中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特色開始形成的時期,各項耕作技術發生著曆史性的變化。所謂“精耕細作”就是想方設法從耕翻土壤、選種播種、中耕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到最後收獲,給予農作物以最好的生長環境,達到豐收的目的。

從耦耕到出現和普遍使用畜力進行犁耕,是春秋戰國耕作方式的重大變化。耦耕是指二人協作使用耜進行耕作,西周初就已出現,春秋戰國時期仍舊廣泛存在。牛耕的標誌是鐵製的犁和畜力的結合。

多數學者認為,牛耕應產生於春秋,到戰國時開始向全國推廣。《論語·雍也》載:“犁牛之子,(赤色牛)且角”。“犁牛”連用,說明牛已用於拉犁耕地。這時,人的名字也常見牛與耕相提並論的現象,如孔子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有力士名牛子耕。《國語·晉語》記載,春秋晚期範氏、中行氏失敗後,逃到齊國,把原來用作祭祀用的犧牲放到田裏耕作,即“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山西渾源出土的晉國牛尊穿著鼻環,表明牛已被牽引從事勞動。另外,考古工作者在山西侯馬東周遺址發現春秋時期鐵犁鏵,這都是犁耕農業開始的明證。

春秋戰國時期,犁耕的出現並逐漸普及,可提高工作效率二三倍,是農業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牛耕技術帶來的進步主要表現為“深耕易耨”。當時人已經意識到,通過深耕能收到消滅雜草和蟲害的作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謂“上田棄畝,下田棄。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春秋戰國時期耕作技術的提高還體現在施肥方麵。施肥是改良土壤、保持地力和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關於商代農業是否開始施用糞肥問題,學者們持有不同的意見,但《詩經·周頌·良耜》已有利用綠肥的記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中國施肥技術明確見於記載的在戰國時期。《荀子·富國》說:“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這時的農民已經從生產中認識到野草、樹葉腐爛後可以用作肥料。這是農業生產內部的廢物利用,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除用草木腐殖質和灰燼外,當時的人也學會利用人糞尿作為農業生產的肥料,這是中國先民的首創。直到現在,這些閃著智慧火花的做法仍然沿用著。另外,戰國時代的農民已經普遍重視選用良種,保證農作物的通風、光照和水分,促進農作物茁壯成長。同時,由於農業生產深受季節的影響,春秋戰國的農民已經非常重視農時,並從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二十四節氣,用來指導農業生產。它是中國古代農民對農業氣候的精辟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