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相互兼並混戰的政治現象,正是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鐵製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生產技術的改進,都使得該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鐵器的出現和推廣使用成為生產力發生革命性變革的根本標誌。戰國以後,隨著鐵器的逐步普及,農業生產飛躍進步,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得到加強,商業日益興盛。同時,生產力的變化引起國家土地製度和剝削方式的變化,新興的個體經營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中國社會步入了鐵器時代。
考古學將虞、夏至春秋稱作青銅時代,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但由於青銅比較貴重,多用於製造兵器。從出土的文物看,其時的生產仍以木石工具為主。
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前7~前6世紀)中國就已出現和使用鑄鐵。最早生產和使用鐵製農具的應該是齊國。《國語·齊語》載管仲向齊桓公提出以甲兵贖罪時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夷、斤,試諸壤土。”美金指的是青銅,惡金就是鐵。上述用鐵鑄造的器物均為農業和手工業工具。《詩·秦風·駟》有“駟孔阜”的語句,描寫駕車的四匹馬,色黑如鐵,特別肥碩。秦襄公時,以鐵形容馬的顏色,說明鐵已經為人類所熟悉。據長沙出土的春秋戰國之際的楚鐵鼎,可以看出當時已有了鑄鐵。歐洲直到13至14世紀才使用鑄鐵,晚於中國19個世紀。
但應該注意的是,春秋時代的鐵製工具出土數量畢竟非常有限,許多遺址發現農業和手工業工具,多為石、骨、蚌和青銅製造,這表明鐵製工具的使用尚未普及。技術上突破再應用到生產實踐需要較長的過程,春秋時出現的鑄鐵技術到戰國中後期才普遍應用於生產和戰爭。從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來看,鐵製農具有耒、耜、銚、鋤、耨、鐮、犁、耙、等,鐵製手工業工具有刀、斧、鑿、鋸、錐、錘等,鐵製兵器有劍、匕首、矛等,就連作為日常裝飾品的帶鉤也有鐵製的。
戰國中期以後,鐵器成為農業和手工業主要的生產工具。“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立。行服連輦名者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若其事立。”
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鐵質量的提高,春秋晚期鐵已經開始被用作兵器。戰國晚期鐵兵器擊敗青銅兵器,成為當時的主要兵器。此外,戰國晚期,許多兵器已逐漸地使用鋼製品。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發掘出銅格“鐵劍”,通過金相檢驗,證明是鋼製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鋼製實物。它說明從春秋晚期起中國就有煉鋼生產,煉鋼生產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史記·禮書》和《荀子·議兵篇》中都談到楚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出產的兵器刃鋒像蜂刺般厲害,據推斷這也是鋼製的。這些遠比青銅和石器鋒利的新式武器屠戮著那個烽煙四起的年代。楚、韓兩國以產鋼鐵兵器聞名,以致被稱作“強楚勁韓”。蘇秦稱韓國鑄的劍戟能“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當時的鐵兵器質量是極為重要的軍事裝備,它可能對戰爭的勝負起到關鍵的作用。秦昭王就曾見楚國“鐵劍利則士勇”,擔心楚國會興師伐秦。
鐵器的硬度和韌性都勝過石器和青銅器,當這種銳利而堅固的工具取代石器和青銅器被廣泛應用於生產和戰爭時,意味著人類進入新的文明階段。鐵製工具的應用,有助於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這必將促進新的生產關係的成長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