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注定是要帶上點悲壯的色彩,新事物的誕生都要經曆分娩前的陣痛。其時為變法流血的非止商鞅,和他命運雷同的還有他的魏國同鄉吳起,後者在楚國變法成功後也慘遭舊貴族的殺害。

戰國初年,楚兵弱國窮,曾兩次受到三晉的進攻,後來給秦國送去厚禮,才由秦國出麵調停議和。楚悼王麵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麵,任用吳起作令尹,主持變法。當時楚舊貴族勢力猖狂,吳起的改革便先從摧毀限製舊貴族、改變世襲的分封製著手,規定“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將這些舊貴族遷徙到邊遠地區開發荒地;整頓官場歪風,裁汰無能的官員。楚經吳起變法,逐漸強盛起來。吳起曾“南收揚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但改革僅進行1年,悼王死,舊貴族攻殺吳起於悼王喪所。楚肅王即位,便以傷害悼王屍體的罪名懲冶舊貴族,“夷宗死者七十餘家”使楚國舊貴族的勢力受到嚴重削弱。

■“秦王掃六合”

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間,秦國力日臻強盛,軍隊組織完善,士卒勇猛,車騎雄盛,軍隊的戰鬥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同時秦采用範睢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逐漸蠶食其他六國。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地理位置優越,進可攻,退可守。而這時山東六國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混亂。所以,秦國順其自然地承擔起統一中國的曆史重任。

秦國向東發展,首先遇到的就是三晉。公元前333~前328年,秦接連打敗魏軍,魏被迫割地求和。六國麵對強秦的威脅,魏、趙、韓、燕、楚聯合抗秦,稱作“合縱”,結果被秦挫敗。接下來的幾年中,秦多次對三晉展開進攻,都以勝利而告終。公元前312年,秦戰勝楚軍,滅掉了蜀,實力更加壯大。到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白起打得楚國潰不成軍,占領楚國大片土地。

戰國晚期,趙國成為僅次於秦、齊的軍事強國。公元前260年,秦、趙為爭奪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展開長平(今山西高平)之戰,趙軍大敗投降,秦坑殺趙軍40餘萬人。次年,秦軍乘勝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後來其他幾國出兵相救,才使趙國轉危為安,但實力已經受到嚴重削弱。

秦從孝公、惠文王開始向東進攻,取得不少勝利,到昭王時,已經基本奠定統一六國的基礎。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開始親政,由李斯、尉繚等人從旁謀劃,采取分化瓦解敵國策略,先弱後強、先近後遠逐個消滅六國。

秦先滅韓於公元前2 3 0年,俘虜韓王安,接著舉兵攻趙。秦將王翦率兵包圍邯鄲,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遷,趙國亡。公元前226年,秦以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為借口,興師伐燕,後俘獲燕王喜,燕國遂滅。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壞,魏王投降,魏亡。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率60萬人破楚軍,擄獲楚王,次年,秦完全攻占楚地,楚亡。公元前221年,秦從燕地發兵,攻克臨淄,俘虜齊王田建,齊國遂亡。“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至此,秦掃滅六國,標誌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