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協會搭台,質監唱戲。行業協會由於相對突出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在企業中擁有較高威信,而質監部門卻掌握了更為專業的知識。因此,雙方采取“協會搭台,質監唱戲”的形式,組織開展了法律法規學習班、企業主培訓班、質量分析會等一係列的專業知識培訓班,切實提高瑞安食品企業的質量意識、法律意識和綜合素質。僅在2007年雙方就組織了2期食品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培訓班,20多次飲用水、肉製品等產品的質量分析會,建立了長期和完善的合作培訓機製。此外,行業協會編發《瑞安食品》簡報,宣傳覆蓋到所有會員單位,在食品行業中具有較高知名度。因此,質監局食品辦定期將該局的信息反饋給行業協會,通過《瑞安食品》,讓企業及時了解質監工作動態和相關要求,而行業協會也通過瑞安質監局簡報將食品企業的動態上報給市局、省局,為上級領導決策提供及時的信息支持。

(三)勞資關係協調

在構建和諧勞資關係方麵,商會是重要的“協調器”。在經濟轉型時期,勞資關係的協調麵臨著嚴峻形勢:一是由於勞資力量對比失衡,資方處於主導地位,許多地區的勞動者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以農民工尤甚),勞資關係易於惡化。二是缺乏靈活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勞資關係協調機製,勞資關係的解決主要依賴於政府行政行為,但政府腐敗和區域性壁壘在沿海許多地區,資方基本上是本地人,農民工絕大多數是外地人。在勞資衝突中資方不僅擁有資本力量的優勢,更擁有社會關係網絡的優勢,使得政府在處理勞資衝突中可能傾向於資方/本地人。使政府在勞資矛盾協調中易於“失靈”。作為工商業服務的提供者,行業協會熟悉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協調過程中反而能夠取得較好效果。

作為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溫州市在勞資關係方麵較早地出台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意見和措施。早在2001年,根據《勞動法》、《工會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資集體協商試行辦法》的有關精神,溫州市出台《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實施意見(試行)》。2002年,《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切實做好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商會要參與工資集體協商工作《通知》指出:“市勞動保障局、總工會作為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主管部門和具體組織實施部門,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努力推進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其他各有關部門及商會、企業家協會等要積極配合,密切協作,共同促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2004年12月,以平陽縣蕭江鎮塑編行業工資集體協商為突破點,龍灣區、瑞安市陸續開展該項工作。2005年8月2日,溫州市總工會、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和推進溫州市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該《意見》要求由鄉鎮、街道工會牽頭,在所屬轄區內建立行業工會,以行業工會與其對應的行業協會(商會)進行工資集體協商並簽訂行業工資協議;暫不具備獨立簽訂工資集體協議的企業,應建立工會聯合會或聯合工會,按照工資集體協商的程序進行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簽訂區域性工資協議;由行業工會或區域工會聯合會(聯合工會)民主選舉推薦職工方協商代表,由行業協會或鎮鄉(街道)村、社區主要領導組織企業經營者民主選舉產生企業方代表。為提高合同的履約率,《意見》要求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協商雙方組成監督檢查小組,每半年對協議履行情況進行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向企業職工代表會議報告。截至2007年底,全市實行工資集體協商製度所覆蓋的職工達110萬人。

溫州瑞安是浙江眼鏡生產基地之一,當地70多家眼鏡生產企業和12萬名眼鏡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早在2005年就通過工資談判達成了行業內的統一工資標準。2005年7月,在瑞安市眼鏡商會與當地幾家龍頭企業工會的協助下成立了瑞安市眼鏡行業工會委員會。隨後,瑞安市總工會與市眼鏡行業工會通過對50多家企業的調查、反饋和修正,最終確定了包括19個項目318道工序工價的《2005年瑞安市眼鏡商會企業計件工價表》。在此基礎上,瑞安市成立由市眼鏡商會和眼鏡行業工會推選代表組成的眼鏡行業工資協商談判小組,並設置首席代表展開協商,雙方就行業企業的人工成本水平、本市勞動力職位指導價位、崗位工資指導線等參考依據進行了充分的磋商。

2005年9月,42家企業代表簽訂了“委托書”,委托瑞安市眼鏡商會代行職權。於是由商會會長代表企業方、行業工會主席代表職工方簽訂了“瑞安市眼鏡行業工資協商協議書”,並報勞動部門備案。通過勞資談判達成集體合同,有效地緩解了非公有製企業中突出的職工工資過低、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安全衛生和女工權益保護等問題,同時也基本上杜絕了因工資問題而無序跳槽的現象。

案例56:平陽塑編行業工資集體協商

溫州平陽縣蕭江鎮是全國最大的塑編生產基地,到2004年,全鎮現有成形企業198家,其中塑編及相關企業193家(產值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43家)。企業的集群性發展為開展行業工資集體協商提供了良好基礎。2003年6月開始,平陽縣總工會在該鎮塑編行業開展了行業工資集體協商試點工作。協商由代表資方的行業協會,代表勞方的工會以及作為中間人的政府共同參與。2004年12月2日,平陽縣蕭江鎮部分塑編行業企業簽訂了行業工資集體協議文本,並進行了公示,協議涉及企業52家、職工7763人,有效期1年,為該行業職工勞動報酬提供規範以及保障,並為未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塑編企業提供參考。通過政府、企業、職工三方數次協商,分析各工種的技術含量、難易程度等,合理確定了職工工資水平,還明確了工資的發放方式和時間及職工工資總額增長幅度、加班加點待遇等,製定了織袋、燙袋、裁袋、做緯等12個工種43道工序工價標準。

可以看到,在溫州,建立由政府、工會組織和行業協會構成的“三方協調機製”,通過協商、對話解決勞動關係中的重大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可行方式。

(四)社會公益事業

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是最早得到政府文件確認的商會社會管理功能。商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商會以獨立法人身份參與各種公益事業;二是商會組織企業從事社會公益事業。與其他民間組織相比,商會是強勢社會組織,商會會員也是強勢群體,因此,商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功能相對發達。

溫州商會的社會公益功能主要表現在助學、扶貧幫困和救災等方麵。我們的調查表明,所有溫州商會都參與過上述公益事業,而且商會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貢獻與行業經濟實力和組織能力呈正相關關係。如溫州市五金商會過去四年間組織會員在社會公益方麵捐款達1000多萬元,溫州市房地產商會在過去五年間組織會員捐款達4000多萬元。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溫州商會在捐資助學和扶貧濟困方麵捐款達百萬以上的有上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