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2:電鍍協會基地建設與汙染治理

伴隨溫州市輕工製造業的崛起,電鍍產業得以迅速發展。電鍍產業承擔起打火機、眼鏡、鎖具、剃須刀、汽摩配、拉鏈、鈕扣、水暖器材、電器電子等行業約500億元年產值的表麵處理工藝。電鍍業的發展,帶來了兩方麵的效應,一方麵,電鍍業已成為溫州市支柱產業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礎性行業,它為打造溫州輕工城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麵,由於電鍍過程伴隨著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環境汙染的負麵問題。據初步統計,2005年全市電鍍企業超過1500家,生產電鍍槽總規模1500多萬升,每年廢水排放總量達到900萬噸左右。

在環境治理方麵,溫州市電鍍協會因企業規模和布局不同,走了一條不同於合成革商會的路子,它主要通過打擊非法生產和創建生產基地來治理汙染問題。電鍍行業“低、小、散”現象特別嚴重,存在大量非法生產和亂排放的小企業。在電鍍協會調查和協助下,2006年執法部門取締非法電鍍企業812家,合法生產企業由原來的744家降到564家,1萬升以下電鍍企業淘汰整合率達90%以上。通過整治摘掉了溫州電鍍業“環境汙染重點嚴管區”的帽子,從“低、小、散”逐步轉向集中成片生產和集聚規模化方向發展。同時,電鍍協會爭取到省政府破例特批2000畝土地用於電鍍基地建設,在園區建立電鍍汙水處理工程,以實現集中治汙。環保部門對電鍍汙染水域的檢測表明,氰化物及六價鉻含量減少了80%,重金屬含量減少了近70%。

總體來看,與政府相比,行業協會在行業汙染信息、汙染治理技術等方麵具有優勢,因而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理效果。溫州合成革商會和電鍍協會的治汙經驗表明,商會可以在環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安全生產建設

溫州全市約有各類工業企業40多萬家。這些企業數量多、布局散、規模小,管理難度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頻率比較高。為此,溫州市委、市政府在加強安全生產機構網絡建設的同時,要求行業協會利用組織優勢,從安全生產源頭抓起,有針對性地開展全行業職工安全教育和培訓,逐步形成行業內企業安全生產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新機製。2004年,溫州市政府出台《關於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實行安全自律管理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政府部門在履行好監督管理職責的前提下,要賦予行業協會一定的管理職能,指出行業協會要把會員單位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作為自律管理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自律管理工作製度,協助政府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指導企業製定安全生產各項製度,協助政府加強企業落實安全生產各項保障措施和主體責任,從而有效遏製生產安全事故發生。這是全國首次由地方政府授權行業協會參與安全生產管理。

溫州行業協會在安全生產管理方麵的措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抓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結合安全生產“千十百萬”培訓工程2005年,溫州市針對企業負責人和員工安全生產意識薄弱、安全生產防範知識和技能缺乏等情況,開展了安全生產“千十百萬”培訓工程,計劃一年內在全市培訓1000名安監幹部、10萬名負責人和安全管理員、100萬名企業員工,準備3年內對全市所有從業人員輪訓一遍。,行業協會加強對會員企業的安全生產培訓宣傳,引導和督促企業按時參加培訓,做到企業負責人知法懂法,員工上崗前有培訓,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二是抓規章製度建設。根據各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不同特點,由行業協會具體負責,製訂出切實可行的安全生產規章製度,規範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三是抓安全生產機構建設。督促企業建立安全生產機構,確保所有企業都依法建立安全生產機構或配備專兼職安全生產管理員。

2005年,為配合第四次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根據《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實行安全生產自律管理的意見》精神,溫州市電氣行業協會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行業“安全生產月”活動。“安全生產月”活動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協會發出了《關於開展電氣行業“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通知》,成立了“安全生產月”活動領導小組,各企業也相應建立了活動領導機構,同時準備了《安全生產法》等宣傳資料。第二階段為教育培訓階段。協會於7月8日召開了電氣行業安全生產月活動動員暨安全知識培訓會議,100多個會員企業的分管領導和安全員參加了會議。各企業也采取各種形式進行了宣傳教育和培訓。第三階段是在各企業自查、整改的基礎上,協會於8月中、下旬組織了20人分三組赴樂成、柳市、北白象、黃華、白石、永嘉等地抽查了60多家會員企業的安全生產情況。協會還邀請樂清市安全生產監管局的專業技術人員及部分企業技術人員作現場檢查指導。第四階段是總結階段。

溫州市電氣行業協會的“安全生產月”活動取得了重大收獲。首先,通過一係列宣傳教育活動,增強了企業的安全生產意識,做到了“三提升三轉變”,即遵章守法、以人為本的意識得到提升,“重生產、輕安全”的傾向有明顯轉變;隱患意識得到提升,低壓用電操作無隱患的意識有了明顯轉變;安全生產常抓不懈的意識有了提升,上麵查一查、基層抓一抓的行為有了轉變。正如許多企業負責人所說:“安全生產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不是要我抓,而是我要抓。安全生產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其次,激發了安全生產管理的熱情。從檢查情況來看,安全生產形勢比以往有了明顯改觀,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比較規範。領導機構普遍建立,企業領導比較重視;安全生產製度健全,責任落實較好;消防器材普遍落實,危化物品管理加強;高溫防暑措施有力,職工安全防護受到重視。同時,找出了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並製定出整改方案。

此後,“安全生產月”活動被製度化,電氣行業協會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職能部門從事行業安全生產的監管,在電氣行業的安全生產中有效地發揮作用。從這幾年檢查結果來看,雖然安全生產檢查的範圍擴大了,但安全隱患不斷減少,生產事故也明顯下降。

為加強對食品企業的監管,瑞安市質監局於2005年6月專門成立食品辦,並配備3名專職人員。同年12月,瑞安市食品行業協會正式成立,也配備了3名專職人員,並掛靠經貿部門管理。來自於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六個人,通過互相支持,精誠合作,在政府與行業協會之間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合作之路,共同促進了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

一是質監整治,協會配合。近三年來,在質監局食品辦組織開展的禽蛋製品、飲用水、水產品等一係列整治工作中,食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底數清、情況熟、思想工作容易到位的優勢,積極參與整治工作。在協會配合下,食品辦順利完成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100%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小作坊生產企業100%簽訂質量承諾書和18類產品生產企業100%建立添加劑使用備案製度等“三百工程”的工作目標。

二是質監創新,協會參與。瑞安市豆製品行業共有102家生產加工點,其中有經營執照的企業隻有12家,“散、小、差、亂、弱”,質量問題十分突出。為破解這一難題,瑞安市質監局創造性地提出了“龍頭帶動,整合提升”的工作思路。在協會配合下,雙方一起深入到12家證照齊全的豆製品企業中開展實地調研,並多次召開座談會,多方征求意見。同時,雙方還積極聯係玉環縣相關部門,請教豆製品整治的成功經驗,組織相關部門及企業代表,到溫州市菜籃子集團考察取經,最終形成了適合瑞安市豆製品行業現狀的整治方案。

三是協會創新,質監支持。食品安全信用體係建設是瑞安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為促進食品安全而推出的一項重要工作抓手,瑞安市食品行業協會創造性地承擔了該項工作的具體宣傳和業務指導職責。質監局食品辦大力支持協會的該項工作,在肉類、糧油、兒童食品等三大行業中精心篩選了9家企業,作為食品安全信用體係建設的試點單位,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07年,質監局食品辦還積極配合行業協會,加強與工商、衛生、海洋與漁業、農林等部門監管科室的聯係,將該項工作從原有的生產加工環節中的三大行業,擴大到初級農產品和生產加工環節的農產品種植、水產養殖、飲用水、水產冷凍、商貿流通、肉製品業、糕點製品、糧油加工等九大行業,參與信用體係建設的企業也由原先9家增至44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