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發展充滿了辯證法。一種意識形態、發展模式在發揮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造成消極後果,而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一種曾經有效的意識形態、發展模式可能會走向反麵。我國的情形就是如此。隨著發展主義、經濟國家主義、權威合作主義的積極效應不斷釋放,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矛盾也開始聚積,並在新世紀不斷凸現出來。這些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嚴重社會代價和環境代價;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私人資本和國外資本地位的提升使中國經濟體係變得更具複雜性和不穩定性;不斷升溫的地方主義導致非均衡發展和對可持續性發展的破壞;公民社會組織發展相對較慢,並且由於實行“分類控製”或“選擇性培育”政策而導致發展很不平衡等等。這些問題有力地挑戰著原有發展模式,製約著中國的未來發展。反思和超越發展主義、經濟國家主義、權威合作主義,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的緊迫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目標和任務的提出為標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迫切要求政府實現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各級政府要全麵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但更應強化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是市場主體和公民自身難以組織提供或提供不足的領域,是政府職能的核心。
相應地,我國啟動了社會管理體製的轉型進程。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建立新的社會管理體製的框架,為社會管理體製創新指明了方向。《決定》要求全黨“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係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拓寬服務領域,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2007年,十七大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2008年,國務院在年度工作重點中也提出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製。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社會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麵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這確立了中國社會管理體製改革的基本框架,明確了黨組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其中的地位和功能,其中社會組織的社會管理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社會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管理指對一切社會活動領域的管理,包括政治管理、經濟管理、社會文化生活管理等。狹義的社會管理主要指對社會治安、人口、環境、社會保險、福利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麵的管理。社會管理的內容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是不同的。對於我國來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一些社會發展問題日益突出,諸如人口增長快,就業壓力大,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趨於緊張,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生態失衡以及城市病的產生等等。因此,加強宏觀調控,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就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管理中重大而迫切的問題。相應地,當前我國的社會管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實行計劃生育,控製人口數量,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麵提高人口素質,這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加強環境保護,使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擴大就業,促進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消除貧困,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