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溫州產品不斷遭遇貿易壁壘。貿易壁壘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地方保護主義,如公路“三亂”根據國務院糾風辦、公安部、交通部有關規定,公路“三亂”是指在公路上亂設站卡、亂罰款、亂收費的行為。主要表現有:未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擅自設立收費站、檢查站,擅自改變合法站卡的位置或增高分站卡,非法上路查車;隨意查車,逢車必查,雙向攔車檢查罰款;沒有法定依據罰款,超標準罰款,重複罰款;濫收過境費,擅自提高過路(橋)費,罰款、收費不給或少給票據,使用不合法票據。。20世紀80、90年代政府實行“貸款修路橋,收費還貸款”政策,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公路建設。但由於相關管理沒有跟上,對收費站點設置審批管理不嚴,造成收費站過多過密,導致了國道“三亂”現象的出現。從1994年起,交通部、公安部和國務院糾風辦聯合各省、市、區,開展了治理公路“三亂”活動,這些活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二是國際貿易壁壘。隨著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同時也不斷地遭遇來自世界各國的貿易壁壘。自1995年以來,我國已連續13年成為國外反傾銷調查的重點對象國,共有18個國家(地區)對華啟動反傾銷案件,以美國為最,其次是印度和歐盟。2007年中國共遭受77起貿易救濟調查,反傾銷60起,其中8起案件遭遇反傾銷的同時遭遇反補貼調查。此外,2007年我國還遭遇美國“337調查”73起。寧波市經濟委員會外經與市場處:《2007年度中國貿易救濟情況綜述》,id=13005。無論從案件數量還是涉案金額來看,我國所遭遇的貿易壁壘都有持續上升的趨勢。截至2007年底,溫州市共遭遇貿易壁壘48起,涉案產品包括眼鏡、鞋類等20多種,涉案企業500餘家,涉案金額5億多美元。在突破國內外貿易壁壘方麵,溫州行業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國內貿易方麵,溫州托運業商會積極應對公路“三亂”。溫州“兩頭在外,一頭在內”,通過原料輸入和產品輸出把溫州與全國市場緊密結合起來,但這也使溫州容易遭受公路“三亂”之害。茲以蚌埠事件和句容事件為例。1997年4月下旬,溫州托運業商會會員企業的20多輛運輸車,在蚌埠被當地公安監察部門非法查扣和罰款。每輛車裝了近百戶人家的貨物,一下子鬧得滿城風雨。地方政府出麵協調未果。4月30日,溫州托運業商會會長在《中華工商時報》駐溫州記者站站長葉正積陪同下到報社和全國工商聯反映情況,全國工商聯領導胡德平非常重視,親自打電話給安徽省政府領導,把溫州方麵的反映材料電傳給安徽省委。安徽方麵高度重視,5月1日即組成省級和市級調查班子,放棄休息,圓滿處理了“扣車事件”,使溫州被扣車輛全部放行。對此,胡德平指出:“溫州的托運業商會和企業能夠集體聯名署名反映情況,真實反映問題,我覺得起到了商會的作用,這個非常好。”另一個是句容事件。2001年1月7日,裝有溫州皮鞋的貨車,途經江蘇省句容市時被交警攔車,以有人舉報車上有假貨為由,將車押至句容市工商局扣留。當地工商人員在不出具收據的情況下,以檢測皮鞋質量為名,拿去數十雙名牌皮鞋,並要車主繳納押金才放行。經車主討價還價,先後累計繳納15萬元。這是一起典型的公路“三亂”案件。溫州市托運業商會於1月15日打報告給溫州市工商聯和市政府,《中國工商時報》隨即刊登題為《公路“三亂”死灰年關複燃》的批評報道。與此同時,溫州市工商聯致函句容市政府,《溫州商報》先後11次跟蹤報道此事。經多方交涉,5月22日句容市長表示:“句容與溫州有著十分友好的交往曆史,不希望發生任何有損兩市關係的事情,歡迎溫州貨車走句容道。”15萬元押金全部退還車主。在這兩個事件中,溫州托運業商會獲得了地方政府和全國工商聯的支持,並借助於輿論力量,成功突破國內區域間的市場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