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組織,即使其會員未能覆蓋全行業,也必然會提供行業性公共物品。具體而言,商會提供行業公共物品的行為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提供行業內純粹公共物品的行為,這種行為會直接惠及整個行業,比如商會向政府進行行業政策的遊說;第二類是俱樂部產品的副產品,商會在提供俱樂部產品時,間接地有利於行業發展,比如商會的產品質量建設、行業品牌建設行為。一般認為,大型商會主要是服務導向和收費導向,小型商會是集體行動的主體Bennett,R.(1996).TheLogicofLocalBusinessAssociations:AnAnalysisofVoluntaryChambersofCommerce,JournalofPublicPolicy,3.。或者說,商會越大,提供的服務越多;商會越小,越容易集體行動。。在現階段,溫州商會正處於發展的中期,服務與集體行動並存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特點。在服務會員之外,集體行動也是溫州商會的重要活動內容。
(一)產品質量建設
改革開放早期,溫州產業集群的無序競爭使之陷入了集體行動的困境。在一個產業集群中,競爭雖然有可能擴大市場和促進產業升級,但也可能使它成為一個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基地。尤其在一個由眾多小企業構成的低成本產業集群中,各企業的產品質量或提供的服務沒有本質區分,而外形設計和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發明很容易被模仿。因此,決定產品競爭優勢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價格,而非技術和創新。當時,許多行業缺少必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監管,也缺乏知識產權保護,這為“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提供了機會。一旦某家企業以降低質量獲得價格優勢,其他企業被迫跟進,形成“降低質量→價格優勢→降低質量”的惡性循環,最終拖垮整個行業。如前所述,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期,惡性競爭使溫州產品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
麵對市場失靈,政府和商會開始發揮作用。1988年,溫州鹿城區成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民間鞋業協會。協會協同工商和質監部門開展鞋業質量整頓。1993年,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第二次創業”,頒布《質量立市實施辦法》,啟動“質量立市358工程”,即從1993年開始,用3年時間,使溫州主要產品質量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用5年時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用8年時間,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該《辦法》明確規定:“充分發揮各種行業協會、同業公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提高質量、同求發展的作用。”
首先,為了洗刷溫州產品的惡名,商會緊抓產品質量建設。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質量認證。由商會組織和引導會員進行ISO係列、CR和ROHS等認證,以達到國內國際標準的要求。截至2007年底,溫州市鞋革行業擁有ISO9001質量管理體係認證企業161家,ISO14001環境管理體係認證企業4家,標準化體係確認37家,OHSAS18000職業健康安全體係認證企業93家,計量檢測體係認證企業60家,獲“標準化良好行為”稱號企業36家,獲SA8000國際社會責任認證1家。二是質量檢測。模具、服裝、鞋革、五金、煙具、眼鏡等商會,與質監部門和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各自的質量檢測中心。中心為會員提供檢測,既降低了會員的檢測成本以煙具行業為例,2003年我國90%以上的金屬打火機在溫州生產,90%以上的塑料打火機在寧波生產,但國家有關部門成立的一個出口打火機檢測中心卻放在了千裏之外的天津。每次檢測不僅要來回奔波,而且每個型號的產品需要檢測費用3000元,有效時間卻隻有3個月。一個企業產品品種往往有數十種甚至數百種之多,許多中小企業無法承受。同年冬,周大虎等煙具行業協會負責人趕赴北京,分別來到國家經貿委、國家技術監督總局和國家商檢局,如實反映了上述情況。幾個月後,國家有關部門對此作出了3項改動:檢測有效時間從3個月延長到一年;檢測費用從3000元降低到1000元;將檢測中心從天津遷到溫州。,又增加了商會的經費來源,提高了商會服務會員的能力。三是製定行業標準。質量認證和質量檢測都以行業標準為依據,但某些產品沒有質量標準,如壓電點火裝置。1999年,在市總商會和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支持下,溫州市壓電點火裝置商會基於行業的質量狀況,參考QB1140-1991、QB1141-1991打火機的技術條件和SJ/T0321-92《壓電陶瓷點火性能測試方法》,製定並實施了分別適宜於可充氣型和一次性打火機使用的兩種壓電點火裝置的行業標準,從而結束了壓電點火裝置生產無標準的曆史。2008年,溫州市家電協會針對空調安裝中因安裝架不合格而事故頻發的現狀,製定了《房間空氣調節器安裝件溫州行業規範》。《規範》從安裝架的適用性、機械強度、防鏽性能、安裝質量等四個方麵考核其質量,對安裝架的基本尺寸、安裝架立柱、托架的長度、鋼材厚度、安裝固定要求、緊固件的選用等都有明確規定,並增加了檢驗要求和方法,為以後的投訴、爭議提供檢驗仲裁依據。
產品質量建設推動了溫州產業的發展,使溫州產業集群和支柱產業擺脫了集體行動的困境。以鹿城鞋業協會為例,1989年以前,溫州鞋的剝離強度合格率不到30%,全性能合格率隻有10%左右;到了1994年,鹿城區皮鞋的剝離強度合格率達98%,全性能合格率達到81%。在鞋業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改進以後,協會繼續把產品質量管理作為自己的一項日常重要工作來抓。在1999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的一季度膠粘皮鞋產品國家監督抽查檢驗結果中,鹿城鞋業的合格率僅略高於全國平均線。針對這一情況,協會多次開會分析行業中存在的產品質量問題,認為主要是因為一些企業對新標準要求掌握不夠和小型企業力量薄弱拖後腿。於是,協會向區政府提交了《關於要求加強鞋類行業管理的請示》。區政府非常重視,隨即采取措施對小企業開展重點整治工作。協會還根據區政府精神,會同工商、技檢、市鞋檢站等部門舉辦新標準學習班。這些措施和活動使鹿城鞋業走上了正軌,重塑了溫州鞋業新形象,使之成為國內市場的品牌產品和地方性支柱產業。據統計,2006年,全市有製鞋企業約2200家,其中規模以上製鞋企業526家,銷售年收入億元以上企業64家。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生產總值392億元,實現出口額2122億美元。
其次,商會組織價格同盟,避免同行惡性競爭。溫州產品麵臨市場失範的根本原因是產品的同質化和無序的價格戰,如果不能有效規範競爭的話,就無法真正避免一些企業的“搭便車”行為。於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商會將規範價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價格同盟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統一定價。一旦麵臨價格迅速下跌或成本上升時,溫州的一些商會就製定自律價,以公約形式要求會員之間不殺價或集體提價。如20世紀90年代末,溫州湧現出1000多家家庭作坊式的泵閥企業,由於企業間互相殺價,產品質量急劇下降。泵閥賣出後,爆炸、漏油事件時有發生,溫州泵閥幾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2000年8月,溫州江南閥門公司、良精閥門公司等10多家泵閥行業龍頭企業發起組建了溫州市泵閥工業協會,當年入會會員150家。會員簽訂公約,保證提高產品質量和不相互殺價。幾個月後,無序競爭的現象逐步消失,許多小作坊紛紛倒閉,市場得到了淨化,溫州泵閥業也由此獲得重生,目前產值已占全國泵閥行業的三分之一。2004年溫州市電氣行業協會通過《關於實施電氣產品行業自律價暫行規定》,以省著名商標企業產品價格為標準價,中國馳名商標企業和其他企業產品價格分別上浮和下浮5%,違規者處以3至10萬的罰款並取消會員資格。2006年因原材料上漲,溫州市電氣、合成革、電鍍和家具等行業協會(商會)分別要求會員單位價格上調5%-20%。二是集體抵製。如溫州市政府1993年開始賦予煙具協會四項管理實權:同業企業開業登記初審權、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權、同行議價製約權、新型產品維護權等。其中,初審權能夠抵製非同行業企業進入,對於產品質量的提高有著一定作用。三是信息交換。其重要方式之一是製定價格指南和收費標準,這容易形成價格同盟,降低價格對市場競爭的激勵性。溫州市家用電器行業協會製定的《溫州家用電器維修收費標準》,既給消費者提供透明的價格信息,又防止同行因價格競爭而以次充好。四是工資協議。2001年合成革行業迅速發展時,人才流動頻繁,技術人員工資增幅較大。對此,溫州市合成革商會通過《關於會員企業招人、用人問題的公約》,限製企業高薪挖聘專業人才。《公約》規定挖聘一名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賠償金額為5-20萬元,責任企業還需承擔跳槽者的違約經濟賠償不低於70%的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