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商會產生於維護行業秩序的需要,它最初的功能體現為行業自律、訂立行規行約。隨著溫州民營經濟日益成熟、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業管理逐漸完善以及商會治理結構的發展,商會作為一種互益性非營利組織的性質日益強化,在提供行業公共物品和為會員服務兩種功能上,商會越來越以後者為重心。

對商會來說,集體行動並非常態,而往往是一種階段性或偶發性的事件。與集體行動相比,商會麵向會員的服務是常態的。而且,根據《社會團體管理條例》和各地《行業協會管理辦法》的規定,企業入會采取自願原則,因此,商會要得到發展和具有代表性,需要一定數量的企業加入並提供會費,但企業是否願意入會並交納會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商會能否提供企業所需要的服務。在溫州,一些運行良好的商會,如服裝、合成革、電氣等商會都因能有效地服務會員而聞名。相反,某些商會因不能實現治理轉型而遭遇到了合法性危機,甚至陷入癱瘓,如曾因成功應對公路“三亂”而聞名的溫州市托運業商會就因沒有持續為會員提供有效服務而癱瘓。溫州市醫藥商業協會的會員由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構成,大部分民營企業會員已經兩年未繳納會費,原因就是沒有享受到有價值的服務。溫州市肉類商業協會和蔬菜行業協會也因同樣原因處於可有可無狀態。

一般而言,商會服務分為兩類:一類是麵向所有會員的基礎性服務,這是由商會免費提供的公共性產品;另一類是麵向某些會員的特殊性服務,這是由商會提供給會員的收費產品,會員可以優先和優惠享受服務。在實際運作中,這兩類服務常常難以截然劃分。比如商會的信息服務,有的可能是麵向所有會員的,有的則可能需要付費才能享用。總體上看,我們可以將溫州商會服務會員的功能概括為以下幾大種類:

(一)信息服務

對任何一類主體而言,信息都是極其重要的資源。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常常造成交流和溝通的障礙,甚至導致“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對企業和行業發展而言,信息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溫州商會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彌補了政府辦企業、政府直接管理企業時麵臨的信息局限。這突出地表現為商會以服務企業和促進行業發展為核心,頻繁地與企業交往,及時了解國內外行業動態,並且能夠迅速地實現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溫州商會的18項職能中,可以看到,除了直接提供谘詢服務、提供國內外經濟技術和市場信息這一項之外,開展行業統計、參與行業規劃製定、前期谘詢與論證、提供協作與交流機會等項都與信息傳遞或管理直接相關。可以說,信息服務是商會最重要的服務功能之一。

溫州商會的信息服務功能有多種實現形式,主要包括:(1)在全國各地建立的異地商會,收集當地招商引資信息,提供給會員以及溫州本地企業。溫州民間上千億的資本主要依靠這種方式尋找出路。這種方式的有效性促使溫州市政府與異地溫州商會建立了聯係機製,並且主辦每年兩次的全國各地溫州商會年會。(2)組織和參與國內外交流會議、會展。通過茶話會、座談會、交流會、展覽會等多種形式,溫州商會為會員企業提供交流平台。(3)通過電話、電郵等形式向企業傳遞信息。據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介紹,促進會掌握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每天發送大量郵件給企業,也許不是每條信息對每個企業都有效,但是企業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4)編寫、出版行業手冊、專業資料和會刊等,促進行業信息、政策法規的內外交流。各行業商會印發簡訊1150多條。(5)收集市場信息。商會通過對國內外市場信息的全方位收集,既了解市場行情,又了解各企業的信用狀況,為行業發展和行業秩序的維護作準備。在2005年歐盟對中國勞保鞋啟動反傾銷調查之前的數十天,鞋革協會就已經獲得這一消息,並且迅速上報了商務部。

目前,溫州商會已建立起一個相對有效的信息平台。在信息管理方麵,商會已經表現出相對於政府的優勢,同樣表現出相對於個別企業自行收集信息或委托信息公司收集信息的優勢。因為相對於政府和信息公司而言,商會更具有專業性,也更加接近企業和市場,而企業自行收集信息無疑需要支付比一些企業共同分擔成本更加高昂的費用。

(二)技術服務

在溫州的產業集群中,少數大型企業和眾多中小企業協同競爭創新博弈是一種智豬博弈,即由少數實力強大的大型企業創新,中小企業模仿。智豬博弈的均衡條件一旦被破壞,就出現智豬博弈惡化。這種惡化表現為大企業的創新成果被模仿的小企業侵蝕過度,導致大企業的創新成本大於創新收益。其結果是大企業不再創新,小企業又無力創新,從而使企業創新陷入“囚徒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建立行業性的公共創新平台。溫州商會通過組建信息和研發中心,以公共服務方式推動行業技術創新,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具體而言,這種行業性的技術創新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行業協會建立和運行的創新和服務平台,二是行業協會組建但以公司方式運營的技術中心。

第一種模式以溫州市服裝商會為代表。2004年,溫州市服裝商會成立“溫州市服裝行業創新服務中心”,以有償方式為企業尤其是會員提供技術服務。首先,溫州市服裝商會投資50萬與溫州市圖書館合作成立一個500平方米的服裝圖書館,購買國際頂尖服裝時尚圖冊,提供最新服裝款式信息和服裝信息時尚。圖書館麵向服裝行業的企業家和設計師,千元一卡,實行會員製。這使溫州服裝設計人員可以了解世界最前沿的服裝時尚,縮短與世界時尚之都巴黎、米蘭等的信息時差。其次,與溫州大學服裝學院合作成立服裝設計研發中心。中心下設女裝、男裝、休閑裝、針織等四個設計工作室,采用先進的法國CAD力克設計係統。企業隻需要提供自己產品的市場定位和品類要求,工作室就可以完成從設計、麵料、款式到樣品的整個流程,一次最多可做100款,平均每款設計成本隻有1000元。溫州市服裝商會成功地為一些中小企業解決信息不暢、設計能力薄弱的問題,對於推動服裝行業質量提高和款式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種模式以溫州市模具協會為代表。溫州模具行業的大部分企業受“場地、人才、資金、信用”四大因素的製約而相對落後:企業分散,無專門工業園區,企業規模小,裝備傳統。模具行業的落後,製約著溫州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2005年,模具協會從甌海區政府獲得50畝土地的使用權。由協會牽頭,5家副會長和理事單位聯合成立注冊資本3500萬元、計劃總投資2億元的恒田模具有限公司。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與科研院校的合作,該公司已經初步建成擁有技術研發、模具製造、精密數控機床加工和技術培訓為一體的模具技術中心。2007年,在模具協會牽頭下,五位商會負責人共同發起並出資60萬元,注冊成立了“東海模具產業研發中心”,研發中心致力於整合社會資源,開展模具人才培訓,行業共性技術研發,開拓國際市場等行業事業,並與溫州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聯合創辦模具人才培訓基地。成立這兩家公司的目標是推動溫州模具工業由傳統加工向現代製造轉型,由分散企業向企業集群方向發展,從而使溫州模具突破創新瓶頸,走出“內循

(三)教育與培訓

在《溫州市行業協會管理辦法》賦予行業協會的16項職能中,其中一項是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在2007年我們的調查中,受訪的59家行業協會中有42家一直在履行該項職能,占711%。沒有履行該項職能的協會基本上是流通類行業協會,技術門檻相對較低。調查發現,對從業人員技術性要求較高,行業規模較大和行業協會運行較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往往做得比較好。對大多數行業協會而言,成立培訓中心,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已經成為衡量行業協會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