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州商會功能體係的初步形成
新時期的溫州商會形成於溫州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及其不自足性逐漸顯現的過程中。改革開放後,隨著地下經濟組織的合法化和公開化,溫州的農村家庭工業、小商品經濟和專業市場發展迅速。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時溫州總人口約600萬,其中有120萬人從傳統農業轉入工商業,在短短十多年間創造了令人注目的經濟奇跡。但是,由於溫州民營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大中型企業寥寥無幾。市場主體的低水平分散,導致了經營過於分散,外部不經濟;流通環節過多,交易成本高昂,最終出現了產品質量差、假冒偽劣、相互壓價等市場無序狀態。20世紀80年代的溫州,工商業領域內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和公開的“詐騙”活動遍及溫州全境:樂清柳市的劣質低壓電器,永嘉縣的虛假廣告,蒼南縣生產、銷售的假冒商標,鹿城區的劣質皮鞋,甌海區的冒牌劣質閥門和平陽縣的偽劣機器,等等。一時之間,溫州產品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方麵開始組建行業協會以整頓市場秩序,同時允許企業家自發組建行業協會以發揮行業自律作用。比如在製革行業,1987年8月8日,5000多雙溫州劣質皮鞋在杭州武林廣場被付之一炬。隨後,上海、南京、武漢、沈陽等幾十個大城市的大商場相繼把溫州皮鞋驅逐出境。溫州鞋業聲譽嚴重受損。不少企業在反思自己的同時,要求政府出麵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溫州的政府部門派人到杭州處理此事時,覺得以政府出麵與杭州消費者協會打交道比較困難,如果有一個行業組織,就可以內搞自律外搞交涉。於是,1988年夏,溫州市鹿城鞋業協會宣告成立。該協會掛靠鹿城區經委,主管協會日常工作的秘書長由經委指派,並且與鹿城區鞋業質量整頓管理辦公室合署辦公。此後,鹿城鞋業協會配合鹿城區政府開展了鞋業質量整頓工作。協會製定了具體整改方案,列出一些要求企業執行的標準,對所有皮鞋生產企業逐一進行產品質量抽檢,開展一年一次的質量整頓合格驗收、換證工作。
同樣出於維護市場秩序的需要,政府鼓勵和支持一些企業家自發組建行業組織。溫州服裝商會就是這樣產生的。溫州服裝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但一開始都是地攤式經營,屬於“弄堂市場”,雖然服裝銷量不少,但大多是家庭手工作坊製作,檔次較低。在溫州市政府提出“質量立市”的號召後,服裝業的企業家認識到沒有質量就沒有企業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10多家企業自發聯合起來,於1994年成立了服裝商會。商會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抓生產質量,提高服裝檔次。為此,服裝商會組織講座、研討會,搞培訓,開展質量檢測及通報工作,引導技術創新。
與鹿城鞋業協會和服裝商會一樣,溫州市五金商會也是為了規範行業秩序、樹立行業信譽而於1993年成立的。溫州樂清柳市低壓電器企業自發組建了“樂清市低壓電器協會”,溫州市合成革商會、溫州市拉鏈商會等的產生路徑也大體相同。在我們2007年的調查中,所有受訪的59家行業協會(商會)都認為自身是依據“市場和行業發展的需要”而組建的。可以說,市場和行業發展需要是溫州商會產生的第一動因。
溫州商會的獨特形成路徑,使它從一開始就區別於自上而下組建的具有濃厚行政性色彩的行業協會。自上而下型行業協會多為政府改製、職能轉變的產物,它們在組建過程中基本上遵循“權力移交和人員分流”捆綁進行的原則。比如2001年,國家經貿委所屬國家內貿局、冶金局、建材局、紡織局、輕工局、機械局、石化局、有色局、煤炭局等9個國家局被撤銷,相應成立機械工業協會、鋼鐵工業協會等10大行業協會,這些協會被賦予部分政府職能,原屬事業單位均劃歸各協會,負責對各類專業行業協會的組織領導。可見,這種類型的行業協會組建基本上是政府部門原班人馬的整體轉製。相應地,政府在鼓勵這種類型行業協會發展時,更多強調行業協會對政府的輔助作用。在1999年國家經貿委印發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工商領域協會的若幹意見》(試行)中,行業協會一半以上的職能是為政府服務。。相比之下,溫州商會盡管在早期發展中也表現出了對政府的依賴性,但它們基於打擊不正當競爭的目標而行動,其行為具有明顯的市場導向特征。比如,1997年,樂清市21家低壓電器企業集團向社會公布了《企業競爭自律公約》,自覺接受市場和廣大消費者的監督,提出“企業競爭應當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改進生產設備,改善生產管理,不斷開拓市場等手段來實現,最終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和文明體係,杜絕和製止假冒偽劣行為”。低壓電器協會還製定了質量保證價,於1997年12月25日經全體理事通過,形成《關於實施低壓電器質量保證價的規定》,報請市政府予以支持。次年,樂清市經委等六部委發布聯合通知《關於實施低壓電器質量保證價有關規定》,與協會通力協作,嚴厲打擊製售無證偽劣低壓電器的非法行為。其他商會也開展了訂立行規行約、構建行業內部公平合理競爭秩序的活動,如溫州家電協會製定了《溫州市家電行業行規行約》、《溫州市家電維修收費標準》、《職業道德規範》、《維權規則》等行業規章製度;溫州眼鏡商會於2001年製定了相關規定;溫州五金商會成立了鎖具維權委員會,製定了《鎖具維權條例(公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