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會可持續性發展機製的關鍵在於強化商會的服務功能。這不僅要求商會領導人必須革新觀念,將商會的角色定位從傳統的行業管理型組織轉變為行業服務型組織,更要求商會客觀上必須具備提供服務的能力,通過內部的分工和專業化,形成結構更為複雜的現代商會組織。這同樣是對商會治理轉型的挑戰。
溫州商會的持續發展需要汲取足夠的資源,這些資源主要來自企業的資金和政府的政治和行政支持。企業和政府之所以願意支持商會,是期望能從商會那裏獲益:對企業而言,加入商會是希望獲得商會的會員服務;而政府對商會的支持和放權則是期望商會能承接政府的行業管理和部分社會管理職能,促進行業和社會發展。因此,商會隻有強化自身提供俱樂部產品能力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治理,才可能獲得上述兩者的支持,實現良性循環。
然而,這一良性互動模式要在實際運行中真正形成並不容易。由於商會的主要經費來自企業,政府直接的財政補貼很少,商會隻能將部分來自企業的經費用於履行政府賦予職責的開支上。盡管政府授權的職能大部分也是為行業服務的,但這對整個行業企業都有利,企業即使不加入商會也能享受到,因此會員企業沒有足夠動力為商會履行這部分職能買單。這就要求商會必須有較強的服務能力,用餘下的經費為會員提供足夠的俱樂部產品,讓會員覺得入會“物有所值”,才能留住會員。
商會要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和資源,建立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對商會的製度化、組織化水平有較高的要求。那些依然停留在非製度化管理模式的商會如果無法達到上述標準,就難以有效提供服務。此外,目前的“一業一會”、“一地一會”製度和部分商會民主機製的缺失,也使得有些商會沒有外部和內部的競爭壓力,缺乏足夠動力去提升商會的服務能力。有的商會領導人熱衷與政府官員搞好私人關係,認為隻要這樣商會就不愁辦不下去,而忽視了廣大會員的需求和利益。
從商會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看,商會服務能力的低下將引發一係列不良後果:服務的缺乏引發會員不滿,會員拒交會費甚至退會,商會的經費收入減少,商會更加無力提供服務;商會入會率下降還會導致商會的行業代表性不足,經費缺乏也降低了商會治理行業的能力,無力履行政府賦予的職能;最終將使商會、企業、政府三者良性互動的模式發生逆轉,陷入惡性循環,導致商會績效下降甚至陷入癱瘓。
任何組織要持續發展,必須汲取必要的資源,商會也不能例外。目前,溫州商會麵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經費緊張。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四分之三以上的商會都認為經費不足限製了其職能的發揮。因此,商會可持續發展機製若要運轉起來,必須解決商會的資源汲取問題。
首先,商會要在企業和政府之間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平衡好準公共產品和公共產品的供給比率,同時避免直接追求私人產品。換言之,需要通過強化服務職能獲取會員的認可和經濟支持,提高會員的行業覆蓋率。在此基礎上才有經費保障,幫助政府履行行業監管等職能。同時商會並不適宜直接參與購買土地、招聘人才等市場行為,但可以提供相關的信息谘詢等中介服務。這是商會解決經費來源的根本途徑。
其次,商會要加強激勵機製建設,用製度手段規避會員的“搭便車”行為。即使商會向會員提供了充分的服務,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選擇性激勵機製”,存在不付費就能享有服務的漏洞,就會鼓勵部分會員采取“搭便車”的行為。這不但造成了商會會費的直接損失,而且可能引起繳費會員的不公平感,抑製他們今後按時繳費的意願。因此,有必要通過一些製度設計來約束這類會員的行為。例如商會可以考慮建立一套會員企業的聲譽評價機製,將會員的按時繳費情況和會員的企業信譽掛鉤,在會員選舉商會領導人、由商會出麵解決貸款問題、評定企業資質時作為參考。這樣,就對作出貢獻的會員進行了正激勵,同時也懲罰了部分會員的“搭便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