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 最新流行詞彙總
按揭
“按揭”一詞源自英語“Mortgage”,其含義即為“抵押貸款”,又為“商品房抵押貸款”,它是指抵押人(借款人)將其合法擁有的物業作為抵押物抵押給抵押權人(貸款人),保證抵押權人為第一受益人並保證履行商品房按揭(抵押)貸款合同項下的全部義務,從而從抵押權人處取得一定數量的貸款。
按揭可以分為現樓按揭貸款和樓花按揭貸款。現樓按揭是指借款人借款購買現樓,而以購得現樓當做抵押。樓花按揭是金融機構對購買樓花(尚未完工前整棟、分層或分單元先預售的樓房)的置業者提供的以借款人依據購房合同具有權利為抵押的按揭貸款。
“按揭”具有房地產抵押及分期還款兩層含義。它是指按揭人將物業的產權轉讓於按揭受益人(銀行)作為還款保證;按揭人還款後,按揭受益人將物業的產權轉讓給按揭人。
博客
Blog的全名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絡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寫Blog的人理所當然就被稱為Blogger(博客)。Blog是“一種展示個人思想,其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網絡鏈接”。簡單地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Blog的思想最初要追溯到計算機誕生的年代,但一直到1997年,Blog這個詞彙才被John Barger創造出來,1999年之後它得到了迅速發展,這要得益於麥特·德拉吉的一則克林頓和一位白宮實習生曖昧關係的報道,這則報道引起的各種思考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停止。德拉吉報道使人們開始思考個人網絡出版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對未來生活造成的影響。同年,美國一家小軟件公司Pyra的三個創始人為了開發一個複雜的“群件”,編寫了一個小軟件,目的是便於交流想法和體現團隊協作。使用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這個小軟件對普通人也很有用,於是他們共享了這個軟件。這就是Blog的起源,這個公司就是大型網絡公司Blogger.com的前身。
丁克
丁克,亦即DINK,是英語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縮寫,直譯過來就是有雙份的收入而沒有孩子的家庭。丁克家庭的夫婦主張擺脫傳統婚姻生活中傳宗接代的觀念,提倡過有質量的、自由自在的“二人世界”的生活。
與“丁克”相關的詞語有:
丁克族:固守雙收入、無子女的丁克家庭模式的都市人群,他們大多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出生。丁克族有比較好的學曆背景;消費能力強,不用存錢給兒女;很少用廚房,不和柴米油鹽打交道;經常外出度假;收入高於平均水平。
白丁:曾經把丁克當做一個目標,宣稱自己要丁克的人,過些時間又放棄了丁克的計劃。這種人通常被稱為“偽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丁克ing:丁克進行時,也就是那些仍然在堅持丁克方式的人。
丁狗:亦即Pinkod,這是一群發誓要把丁克發揮到極致狀態(或者說把丁克進行到底)的人,結婚雙方養小孩改為養狗。
黑客
“黑客”一詞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第一台分時小型電腦的誕生,在ARPAnet實驗剛展開的年代,有一個由程序設計專家和網絡名人所組成的,具有分享特點的文化社群。這種文化社群的成員創造了“hacker”這個名詞。
所謂的黑客,始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黑客出現於麻省理工學院。當時黑客們提出一個口號:計算機為人民所用,即computer for every people!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那時大部分都是大型計算機,隻有大型公司、國家政府才有可能用得起。他們覺得計算機作為未來的一種重要工具,應該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所使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才出現了個人PC。
當時的黑客與現在所說的黑客是不同的,他們是電腦史上的英雄。黑客們不僅建立了Internet,還發明了現在使用的UNIX操作係統;黑客們使Usenet運作起來;黑客們讓WWW運轉起來。總之,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如此廉價的信息資源。
朋克
朋克是“punk”的中文翻譯,這一詞是由the Sex Pistols樂隊於1975年在聖瑪丁藝術學校的一場表演中提出的。朋克是一個音樂範疇,它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陷入經濟危機,大量工人失業,青少年對現實社會產生了強烈不滿。他們憤怒地抨擊社會的各個方麵,而且通過一種狂放的宣泄行為表達了他們的思想。這種情緒和思潮在文化藝術中得到了體現。朋克的精髓在於破壞,徹底的破壞與徹底的重建就是真正的朋克精神。
塗鴉
塗鴉(Graffita)的意大利文之意是亂寫,而塗鴉(Graffiti)(其複數形式)則是指在牆壁上亂塗、亂寫的圖像或畫。塗鴉是一種近於書寫的行為,文字占的比例很大,也包含一定的符號、標誌、圖形,但多半是以類似書寫的方式,扼要地表明意圖,不刻意地去描製、描繪。塗鴉首先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紐約是一個充滿熱忱又講求快速步調的城市,社會的貧富差距懸殊,被視為社會問題人群的失業、輟學的西裔或黑人青年就生活在這種社會壓力下的次文化社會邊緣。他們在反種族歧視、反戰、反性壓抑、反權利壓抑的思想潮流中,觸及生存環境所帶來的種族問題、貧窮、就業的束縛,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會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了街頭籃球、街頭塗鴉、街舞、RAP的饒舌歌曲等。其中,塗鴉就起源於瀕臨毀滅的紐約社會邊緣,由一群敢與美國政府當局挑戰的小孩將世俗文化的碎片重新建築起來。80年代後期便不再是單純的反文化的社會行為,而加入了藝術的東西,使其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更加合法。
1970年,罐裝噴漆可以隨處買到以後,從地下鐵的火車車廂到月台上、街道的牆麵,一直到廁所的牆壁,到處可以看到各式各樣、色彩鮮豔、個性鮮明的塗鴉。早期的塗鴉創作以文字為主。後來,這些塗鴉藝術的原始本質被整個資本體係收編,由反文化行為變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分支。經過多年的發展,塗鴉文化已經散布到世界上的許多城市,如紐約、柏林、倫敦、哥本哈根等一些大城市,並慢慢被人們接受。塗鴉逐漸成為一種藝術,而並非最初美國街頭的反叛與黑人青年地域性的反文化行為。
嘉年華
嘉年華是歐洲一個傳統的節日。嘉年華的前身是歐美狂歡節,起源於古埃及,後來成為古羅馬農神節的慶祝活動。當嘉年華傳到香港時,香港人將英語“Carnival”音譯為“嘉年華”。
嘉年華是英文單詞Carnival的中文譯音,這個美麗的中文名字源於《聖經》中的一個故事:
耶穌困在曠野裏,40天沒有吃東西,耶穌雖然饑餓,卻拒絕了魔鬼的誘惑。後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就把每年複活節前的40天作為自己齋戒及懺悔的日子。這40天中,人們不能食肉、娛樂,生活肅穆沉悶,所以在齋期開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而嘉年華最初的含義就是“告別肉食”。
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的一個重要節日。
“門”事件
近幾年來,媒體上經常有一些新聞以“……門”事件為標題。例如,某明星由於穿著不慎而引起軒然大波,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麵影響,有媒體就以“服飾門”為題作報道。那麼,“……門”事件究竟表示什麼意思呢?這還得從美國的“水門事件”說起。
“水門事件”是指美國1972年總統競選期間共和黨尼克鬆政府的非法活動。水門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是1972年民主黨總統競選的總部。1972年6月17日,共和黨全國競選委員會派出的5名工作人員潛入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時被捕,並引出了一連串共和黨競選的醜聞。尼克鬆在事件暴露後的初期否認自己以及政府涉及此案,但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鬆不僅知道這件事情,而且還極力毀滅證據掩蓋事實真相。1974年7月,美國眾議院啟動彈劾總統的司法程序,尼克鬆被迫於8月8日辭職,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的辭職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