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趣說做人典故(1 / 3)

——要做事,先做人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做人表裏應如一

【出處】(明)劉基《誠意伯集·賣柑者言》。

【釋義】外表像金玉,瓤子卻像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內裏破敗。徒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

【曆史典故】劉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而且精通天文及兵法,幫助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朝。朱元璋登基當上皇帝以後,便封劉基為“誠意伯”。

劉基年輕時,一次外出來到杭州。在家鄉時,他就聽說,杭州有一個賣蜜柑的商人,善於研究水果的保鮮和管理,不論冬天還是夏天,他賣的蜜柑看上去都非常好,生意很興隆。劉基對此很好奇,也很想親口嚐嚐。一天他找到了這位水果商。到那攤位一看,果然不錯,人們正在爭先恐後地購買。他也擠著買了幾個,迫不及待要吃一個,剝開皮,一看,裏麵就像破棉絮一樣,一點兒鮮甜味也沒有。哪裏還能吃?劉基很生氣,拿著剝開的蜜柑質問水果商:“老先生,你賣的蜜柑是讓人吃的呢,還是供人擺著看的呀?你這不是騙人嗎?這麼做,也太過分了吧!”

沒想到,那位水果商聽了劉基的話,毫不介意,麵帶笑容地對劉基說:“您別生氣。說實話,我賣這個蜜柑就為的是養家糊口。再者,我賣,您買,這是自由買賣,我不是非要您買啊。我賣這蜜柑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就您來找我。您要是明眼人,就來管管這混賬世道,真正搞欺騙的人不是我,而是那些有權有勢的。他們在家坐著虎皮椅,出門坐大轎,或是騎著高頭大馬,頭戴烏紗,身著錦袍。看上去,哪一個不是裝得一本正經的樣子?可是,他們整日幹什麼實事了?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下邊官吏為非作歹,社會盜賊四起,他們不是白白坐著高位,享受豐厚的待遇嗎?這些人,單從外表看,光鮮無比,誰不羨慕?可實際上,他們是大盜賊,跟我賣的蜜柑一樣,外表似金玉,裏邊是破敗絮。那麼,您幹嗎不去問問這些人,為何單單查問我呢?”

劉基聽了這席話,沉默不語,他漸漸理解了這位水果商人。回到家裏後,懷著對統治者的諷刺、對社會風氣的憤恨,就寫了《賣柑者言》這篇文章。

割發代首:以身作則,以德服人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釋義】割掉頭發代替頭顱。比喻以身作則,講誠信。

【曆史典故】東漢末年,曹操為了統一中原,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買馬,積草囤糧,千方百計拉攏人才。

曹操手下有兩個謀士,分別是毛玠和荀彧。一天,他們為曹操提了兩條建議。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這叫“挾天子,令諸侯”;其二,要重視耕種,開荒種田,廣積糧。曹操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這兩條建議。於是,經過仔細籌劃,開始實施。

他首先打聽到漢獻帝的下落,然後親自去朝見皇帝,把皇帝接到許昌,他自封為大將軍,開始了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一條措施實施了,曹操心中很是高興,士兵的士氣也很高漲。曹操開始實施第二條措施,解決糧食的問題。他派人起草並頒布了“屯田令”,同時,命令軍隊也要大量開荒地,實行軍屯。並嚴令士兵保護莊稼,不準踐踏禾苗,若違犯,就按軍法處治。

一次,正是麥熟時節,曹操帶兵出征,任務緊急,隊伍行軍急速。老百姓都躲得遠遠的,不敢收割莊稼。曹操得知後,就傳下軍令,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請父老鄉親不要害怕。

士兵們都小心翼翼地走過麥田,曹操騎著馬,麥田裏突然飛出一隻鳥,這隻鳥正從曹操騎的馬頭上掠過。戰馬受驚,一邊嘶叫一邊四蹄奮起竄進旁邊的麥田。當曹操用力將馬勒住停下來時,低頭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麥子。

於是,曹操趕緊跳下馬,對主管法令的官說:“我的馬將麥子踩壞,違犯了禁令,請求按軍法議罪。”主管法令的官說:“將軍是一軍的主帥,怎能議罪?”曹操又說:“我自己製定的法令,我違犯了不治罪,怎麼能夠服眾?”主管法令的官又說:“對尊貴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罰的。您是一軍的主帥,何況踏壞麥田又不是存心違法,而是出於意外,我看就不必議罪了。”

曹操聽了,略略沉思一會兒,說道:“既然如此,那就暫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說完,他脫下帽子,用劍把自己的頭發割下一綹來,用力擲在地上說道:“姑且用割發代替砍頭。”曹操割發嚴守軍令的事,很快在全軍傳開了。全軍上下,個個敬畏,人人遵守軍令,無一敢違犯。當時,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許昌,軍民共同發展農業,保護莊稼,這樣,使被戰亂破壞的農業生產漸漸恢複與發展起來。這為曹操打敗群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處】《新唐書·盧承慶傳》。

【釋義】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曆史典故】盧承慶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一次,他主持審查考核官員。評定等級事關每位官員的仕途升遷,所以大家都非常緊張。有個負責運糧的官員一時疏忽,導致運糧的船隻沉沒了。盧承慶就將他的等次評定為“中下”。當盧承慶把評定結果告訴漕運官時,這個漕運官沒有流露出半點不高興的神情。盧承慶想,糧船沉沒並不是靠那個漕運官的力量所能挽救的,於是,他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又將運糧官的級別改成了“中中級”,那個漕運官得知後也沒有流露出半點高興的神情。盧承慶十分讚賞他這種“寵辱不驚”的品格,又將他的級別改成了“中上級”。

腳踏實地:認真質樸,步步為營

【出處】(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八卷。

【釋義】雙腳在地麵上踏穩,踏踏實實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作風質樸,不虛浮,不投機取巧。

【曆史典故】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曆史學家司馬光自幼便聰明機警,且膽識過人,深得周圍人喜愛。有一次,司馬光與幾位小夥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夥伴失足掉進了大水缸中。其他的幾個小夥伴都傻眼了,不知該如何是好,你看我,我看你,都嚇得哭了。唯獨司馬光臨危不亂,操起旁邊的石頭,便向缸砸去,一下就把缸打破了,水“嘩”的一聲流了出來,那個小夥伴因此而得救了。

勤學苦讀的司馬光不到20歲便考中了進士。宋仁宗在位時,他已被提升為天章閣待製兼知諫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馬光開始著手編纂編年體史書——《通誌》。他花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書成之後,宋神宗非常高興,將書賜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在寫作《資治通鑒》的19年中他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這一治學風格。對於這一點,不僅司馬光的朋友欽佩不已,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深為歎服。

邵雍是與司馬光同時代的一位學者。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不肯入朝為官,曾多次拒絕朝廷的任命。他以畢生的精力研究《周易》,並有很多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皇級經世》。邵雍與司馬光交往甚密,他們時常在一起品評朝政、切磋學問。在洛陽時,司馬光、邵雍、文彥博、呂公著等人經常聚首,大家知道邵雍非常善於觀察,特別對麵相學有相當的研究,便紛紛向他請教,請他說一說自己的為人。邵雍對文彥博說:“你麵相好,是一個為人厚道,但又有些脾氣的人。”司馬光聽了興趣也來了,便問道:“先生,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說:“你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啊!”司馬光聽了,不禁感歎:“知我者,唯邵雍也!”

目不見睫: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出處】《韓非子·喻老》。

【釋義】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也比喻隻見遠處,不見近處。

【曆史典故】春秋時,楚莊王想出兵討伐越國。杜子聽說後,去問楚莊王:“聽說大王要攻打越國,是真的嗎?”楚莊王回答:“是。”杜子又問:“您有成功的把握嗎?”莊王說:“現在越國政治混亂,兵力不足,不堪一擊。”杜子聽了楚莊王的話,笑著說:“大王,您想錯了。我雖然見識不多,但我知道,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樣,能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請您仔細想一下,我們楚國自從敗給秦國、晉國後,失掉了幾百裏土地,難道這不是楚國軍力虛弱嗎?而國內又有莊矯這樣的大強盜無法鏟除,這難道不是政治混亂嗎?因此我覺得楚國的亂和弱並不在越國之下,而您卻自以為比越國強大,還想去討伐它,這不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樣嗎?”楚莊王聽從了杜子的勸告,放棄了攻打越國的打算。

班門弄斧:迷信權威的結果隻能是停滯不前

【出處】(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釋義】班:魯班,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丟人獻醜。

【曆史典故】相傳,李白晚年在采石江邊的船上對月暢飲,喝得酩酊大醉,見水中月光皎潔便探身去捉,不料卻因此而失足掉入江中,溺水而亡。於是采石便因李白這位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之死而出現了許多的名勝,有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引來了無數的遊人。文人墨客經過此處,必定會停留片刻,在李白的墓上題寫一些東西,以抒發內心的感受,但他們無非都是些附庸風雅之士。

明代詩人梅之渙特別寫了一首名為《題李白墓》的詩,來諷刺這些文人,詩中寫道:“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梅之渙借此詩諷刺那些文人為“魯班門前弄大斧”,意即那些文人簡直是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人,他出生於世代工匠的家庭,他本身也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曆來把他尊奉為木匠的祖師爺。誰敢在魯班門前炫耀使用斧子的技術?換句話說就是想在行家麵前顯示自己的本領,誰就會被人譏笑為不自量力,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此成語通常用來譏諷本領不大,卻喜歡在專家麵前賣弄的人。

黔驢技窮:外強中幹是最不可靠的本領

【出處】(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釋義】黔:地名,今天的貴州省;技:技能,本領;窮:盡,用完。貴州的驢子用盡了所有的本事。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諷刺一些虛有其表、外強中幹、無德無才的人。

【曆史典故】相傳,古時候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之人從外地買了一頭毛驢,用船運到了貴州。貴州多為崎嶇山地,此人一時也想不出毛驢能派上什麼用場,所以就把它放在山腳下。貴州山中有老虎出沒,老虎從來沒見過毛驢,一天,它發現了這頭毛驢,還以為毛驢是神,一定有什麼特殊的本領,所以不敢貿然靠近它。

老虎遠遠地躲在樹林裏,偷偷地觀察毛驢的一舉一動。過了一些日子,老虎放輕腳步小心翼翼地朝毛驢的方向挪動了幾步,想弄清楚這個怪物究竟是什麼東西。它一點一點地靠近毛驢,可還沒等老虎看清,毛驢突然大叫起來,聲音大得響徹了山穀,回音不絕。毛驢的叫聲著實把老虎嚇了一大跳,以為它要來吃自己了,嚇得急忙逃得遠遠的。

又過了幾天,老虎仍不死心,又轉來轉去慢慢地靠近毛驢,反複地觀察毛驢,再也沒有發現這頭驢子有什麼特殊的動靜,也沒發現它有什麼特別的本領,好像它隻會偶爾響亮地叫上幾聲罷了。

再後來,老虎對毛驢的叫聲也習慣了,覺得它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漸漸地就敢靠近毛驢了。於是,老虎向毛驢靠得更近些,在它麵前轉來轉去,結果還是相安無事。後來,老虎靠毛驢更近了,甚至碰撞毛驢的身子,故意冒犯它,毛驢也隻是一味躲閃。

有一次,老虎試著用爪子抓了毛驢一下,毛驢終於被惹怒了,就用蹄子猛踢了老虎一腳。老虎一點也不覺得疼,於是便很高興地想:“原來這個怪物不過如此,隻有這麼一點本事啊!並不可怕嘛!”於是,老虎便大吼一聲,猛撲上去,張開血盆大口,咬斷了毛驢的喉嚨,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螳臂當車:可笑的勇氣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人間世》。

【釋義】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腿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不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去做辦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敗。

【曆史典故】一天,莊子乘著馬車到友人家辦事。馬車在筆直的大道上奔馳著,莊子坐在車上想著自己的心事。

突然間,他發現前麵不遠處,有一隻蟲子在道路中央蠕動。莊子怕車輪碾壓了蟲子,叫車夫停住馬車,讓蟲子先過去。可是,馬車停住後,好長時間了也沒有動。莊子問車夫怎麼回事,車夫回答說:“一隻螳螂擋在車輪前,尚不肯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