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閉目塞聽無異於自取滅亡
【出處】《韓非子·喻老》。
【釋義】諱:忌諱;疾:疾病。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曆史典故】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醫,醫術非常高名,他隻需診脈,就能知道患者髒腑裏的病。
有一天,他去見蔡桓公。他仔細端詳了蔡桓公的氣色以後,說:“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隻在皮膚表層,如果不及時醫治,恐怕病情會加重的。”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也用不著治!”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說:“當醫生的就愛給人治病,沒病也說你有病,隻為顯示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幾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公。他著急地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公把頭一歪,隻當沒聽見,理也沒理他。
又過了幾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氣色,焦急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公還是不予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隻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公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麼掉頭就走呢?”扁鵲說:“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針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隻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公的病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沒過幾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得過且過:一分耕耘,一份收獲
【出處】(元代)無名氏《小孫屠》第四出。
【釋義】隻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誌,也形容工作馬馬虎虎,不負責任的敷衍。
【曆史典故】傳說五台山上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它不能像一般的鳥那樣飛行。
每當夏天來臨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這時,寒號鳥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揚揚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秋天來了,鳥兒們都各自忙開了,有的結伴飛到南邊,準備在那裏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整天忙碌著積存食物、修理窩巢,做好過冬的準備工作。隻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整日東遊西蕩的,還在一個勁地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不在乎地跳著唱著。
冬天終於還是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兒們都回到自己溫暖的窩巢裏。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晚上它隻能躲在石縫裏,哆嗦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做個窩!”可是天亮之後,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它又會自我安慰地唱著:“得過且過!得過且過!太陽下麵好暖和!”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一直沒給自己做個窩。最後,凍死在岩石縫裏了。
當局者迷: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出處】(宋代)辛棄疾《戀繡衾·無題》。
【釋義】當局者:正在下棋的人,也指當事人;迷:糊塗,迷惑。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看不清楚事態的發展方向。比喻當事人因主觀片麵,反而糊塗。
【曆史典故】唐玄宗時期,大臣魏光上書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徴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持否定意見,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纂的本子,使用了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注解,成為經書,為什麼還要改用魏徴整理修訂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
但是元澹認為,本子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改換一下,這樣才能更適合現在使用。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釋疑》中,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纂、鄭玄加注的本子與魏徴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更好呢?”主人回答說:“戴聖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注解,雖然已經有了很長的曆史,但也出現了一些互相矛盾之處,本朝名相魏徴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對其進行重新整理,怎麼也沒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客人聽後點頭稱是,說:“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分外清楚。”
蕭何自汙:大智若愚免殺身之禍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
【釋義】蕭何:西漢高祖時丞相。自汙:自己玷汙自己的清白和名譽。
【曆史典故】蕭何是西漢初期政治家,他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後不久,黥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其中派遣使者數次問候蕭何,回報說:“因為皇上在軍中,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財輔助軍隊征戰。”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為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安心的。”
蕭何認為有理,便依計行事,搶奪百姓田地。後來,高祖得勝回朝途中,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
負荊請罪:人非完人,有錯改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負:背著;荊: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做杖。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認錯道歉,自請責罰。
【曆史典故】戰國時期,趙國有一文一武兩個得力的大臣。武的叫廉頗,他多次領兵戰勝齊、魏等國,以英勇善戰聞名於諸侯。文的叫藺相如,他有勇有謀,麵對強悍的秦王臨危不懼。他兩次出使秦國,第一次使國寶和氏璧得以完璧歸趙,第二次是陪同趙王去赴秦王的“澠池之會”,兩次都給趙國爭回了不少麵子,秦王也因此而不敢再小看趙國了。於是,趙王先封他為大夫,後封他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對藺相如很不服氣。他想:藺相如有什麼能耐,無非是會耍幾下嘴皮子,我廉頗才是真正的功臣呢!他對手下的人說:“我要是見到了藺相如,一定要讓他嚐嚐我的厲害,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裏,他幹脆裝病不去上朝,避免與廉頗發生衝突。他還吩咐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的手下,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可是冤家路窄,一次,藺相如出門辦事,正碰見廉頗遠遠地從對麵過來,藺相如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藺相如的手下氣壞了,紛紛責怪藺相如膽小,害怕廉頗。藺相如笑了笑,說:“廉頗和秦王哪個厲害呢?”手下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接著說:“我連秦王都不怕,還會怕廉頗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難免有一隻要受傷,這就給秦國製造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要緊,還是私人的麵子要緊?所以,我寧可忍讓一點兒。”
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裏,他感到非常慚愧。一日,他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裏去請罪。藺相如連忙把廉頗扶起。從此,兩人成了最要好的知心朋友,一文一武,共同保衛趙國。這就是“負荊請罪”成語典故的來曆。“負荊請罪”又稱“肉袒請罪”。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
【釋義】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曆史典故】戰國末期,楚國已由強盛走向衰敗。楚襄王即位以後,整日尋歡作樂,朝政荒廢,還任用奸臣子蘭為令尹。子蘭把持朝政後,朝綱敗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臣莊辛看到楚國如此境況,痛心疾首,寢食難安。有一天,他闖進深宮勸諫楚襄王。他對楚襄王說:“大王,令尹子蘭專權妄為,排斥異己,迫害賢臣,長此以往,楚國危矣!”
此時,楚襄王正玩得開心,看到莊辛闖進來斥責自己,頓時大發雷霆,高聲罵道:“你真是個老糊塗,楚國現在平安無事,你怎麼說出這種不吉利的話來,還不快給我滾出去!”莊辛回到家中,想想自己闖宮進諫,卻遭到昏君的一頓辱罵,深感痛心,一氣之下,便帶著全家遷到趙國去了。
莊辛走後不久,秦國派大將白起率強兵直逼楚國。秦軍來勢洶洶,殺得楚軍兵逃將散,都城郢很快便陷落了。楚襄王倉皇出逃,直到陽城才暫時脫離了險境。此時,楚襄王冷靜下來,想起莊辛闖宮時勸諫的忠言,追悔莫及。於是,他立即派人去趙國接莊辛。
楚襄王見到莊辛馬上說:“當初我聽不進您的金玉良言,使國家敗落到如此地步,令人痛心。事已至此,我該怎麼辦呢,還請您為我指點一二!”
莊辛見楚襄王確有悔改之意,便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人養了一群羊。一天清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查看,原來是羊圈破了個洞,夜裏狼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鄰居都勸他趕緊修補羊圈,但那個人不聽勸告,說:“羊已經丟了,何必再修羊圈呢?”第二天,他發現又少了一隻羊。他後悔沒有聽從鄰居的勸誡,於是趕快把羊圈修好。以後,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
講完故事後,莊辛又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然被攻陷,但楚襄王隻要振作起來,楚國是不會滅亡的。楚襄王聽後,便依莊辛所說勵精圖治,重振了國威。
三顧茅廬:成功,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釋義】顧:拜訪;茅廬:草屋。三次到茅草屋中去拜訪。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曆史典故】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政傾頹,各路英雄紛紛起兵。劉備是漢朝的宗室,起兵多年,很多人都來投奔他,他自己也四處訪求人才。一次,謀士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劉備聽了十分高興,決定親自去拜會諸葛亮。
諸葛亮從小父母雙亡,成年之後,就在隆中的臥龍崗蓋起了幾間草屋,定居下來。他熟讀史書,頗有學問,而且對天下大事很有研究。他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熟悉他的人,都認為他很了不起,於是尊稱他“臥龍先生”。
劉備同關羽和張飛帶著禮物,連夜來到隆中。看門的小童聽說他們是來找自己主人的,回答說:“先生不在家,早上就出門去了,也不知去了哪兒,更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隻好失望地離開了臥龍崗。
過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已經回家,又和關羽、張飛一起,頂著漫天的大雪去隆中。可是到了才知道,諸葛亮已在頭一天和朋友出門雲遊去了,三人又撲了空。
過了些時候,劉備準備第三次去請諸葛亮,關羽和張飛都有些惱火了,但劉備並不灰心。三人再次來到臥龍崗,聽小童說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著。過了好大一會兒,小童才出來把三人請進草屋,說是先生醒了。
落座之後,劉備和諸葛亮各自做了介紹,接著談論起天下大事來,劉備表明了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決心和意願,諸葛亮見劉備謙虛誠懇,便說:“荊州地勢險要,是個用兵的好地方,劉表既然守不住它,將軍應當取而代之。先占據荊州,站穩腳跟,再取益州,然後聯合孫權,交好西南各族,待時機成熟,再向中原發展。那麼,統一天下的大業就能夠獲得成功。”
劉備聽後,佩服得五體投地,便表明自己想請他出山的意思,諸葛亮也不推辭,第二天便跟劉備一起去了新野。從此,諸葛亮用他全部的智慧和才能輔佐劉備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