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聽這話,覺得很奇怪,於是下車看個究竟。莊子來到車輪前一看,隻見一隻大螳螂正奮力地舉起兩條前腿,想要阻擋車輪的前進。一隻蟲子要比車輪小很多,螳螂雖然在昆蟲中算是比較厲害的,但它的身體仍然很小,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阻擋不了車子前行,結果隻能是被車輪輾得粉身碎骨。
莊子想到這裏,不由得感慨道:“可憐的螳螂,你以為你舉起前腿就可以擋住前進的車輪嗎?螳臂是擋不住車子前進的。”
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掩蓋不了真相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釋義】掩: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曆史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還愛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見鄰居門口新掛的鈴鐺十分惹人喜愛,這隻鈴鐺做得十分精致,聲音也很響亮,在很遠的地方便能聽見。於是,他動心了,他邊走邊想:怎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他決定等到沒人的時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隻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鈴鐺一響,就會被人發現,那樣就得不到鈴鐺了。這可如何是好呢?他冥思苦想,始終也想不到一個好辦法,他的一個朋友幫他出主意說:“隻要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到鈴聲了嗎?”聽了這個主意,他大受啟發,他想:隻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聽不見鈴聲了。於是,他自作聰明地用這個方法去偷鈴鐺。
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鄰居家門前。他伸手摘鈴鐺,但是,鈴鐺掛得太高了,怎麼也夠不著,他隻好掃興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鄰居家門前。他踩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就響了。鈴聲驚醒了睡夢中的人們,眾人紛紛披著衣服出來,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鄰居走上前,當場抓住了偷鈴鐺的人。這個人看著大家奇怪地問:“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們怎麼還聽得見啊?”
趾高氣揚:滿招損,謙受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十三年》。
【釋義】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曆史典故】公元前701年春,楚國掌管軍政的莫敖屈瑕率軍在鄖國的城邑蒲騷(今應城西北)與鄖、隨、蓼等諸侯國的聯軍作戰。由於對方盟國眾多,屈瑕準備請求楚王增派軍隊。將軍鬥廉認為,敵方盟國雖多,但人心不齊,隻要打敗鄖國,整個盟國就會分崩離析,他建議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采納了鬥廉的建議,果然大獲全勝。
屈瑕本就是個看重外表,且無自知之明的人,有了這次的勝利,他就驕傲起來,自以為是常勝將軍,從此任何敵人他都不放在眼裏。過了兩年,楚王又派屈瑕率軍去攻羅國。出師那天,屈瑕全身披掛,威風凜凜的。
送行的大夫伯比返回的時候,對給他駕車的人說:“我估計屈瑕這次出征一定要吃敗仗,你看他走路的時候腳抬得那麼高,一副神氣十足的樣子,還能冷靜地、正確地指揮作戰嗎?”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見楚王,建議楚王給屈瑕增加軍隊,但楚王並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回宮後,楚王無意中將此事告訴了他的夫人鄧曼。鄧曼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聽了楚王的話,認為伯比說得很有道理,也建議楚王應該趕緊派兵去援助,否則就來不及了。
楚王聽了夫人鄧曼的話,這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增派部隊前去支援,但是已經晚了。屈瑕到了前線,不可一世,武斷專橫到了極點。楚軍來到羅國都城時,對方早就整軍待戰,而屈瑕則一點也不做戒備。結果遭到了羅軍與盧濡的軍隊的兩麵夾攻,楚軍死傷慘重,屈瑕也因戰敗而自殺身亡了。
平易近人:為人平和,人必親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釋義】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態度和藹可親,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
【曆史典故】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武王去世後,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攝政輔佐成王,而讓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魯國去。
伯禽受封到魯國,三年後才入朝向周公彙報政務,周公問:“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受封到齊地的太公望(即薑子牙),卻在五個月後便向周公彙報了施政的情況,周公問:“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周公聽完,感慨地說:“魯國將來必定會北麵臣服於齊國,政令如果不簡易平和,人民就不願意接近;政令平易,貼近民眾的生活,人民才能歸附。”
下車泣罪:尋找借口莫若靜心自省
【出處】(漢代)劉向《說苑·君道》。
【釋義】罪:指罪犯。下車對著遇見的罪犯流淚。舊時稱君主對人民表示關切。
【曆史典故】禹,通常被尊稱為大禹,與堯、舜並為傳說中的古聖王,又相傳為夏王朝的開國君主。早在堯的時代,洪水便已泛濫成災,給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禹在舜的時期受命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完成了治水的任務,幫助百姓解決了水患帶來的困擾。舜見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愛戴,便把部落領袖的位置以禪讓的方式傳給了他。
有一次,禹乘車出外巡視,剛巧有個罪犯被押著從他的車前經過。禹見到了,便吩咐把車停下,問押送的人:“這個人犯了什麼罪?”押送的人回答說:“他偷別人家的稻穀時,被抓住了,我們把他送去治罪。”
禹聽到這裏,便走下車,來到那個罪人身邊,問:“你為什麼要去偷別人家的稻穀呢?”犯罪的人知道問話的是個大人物,嚇得低著頭不敢吭聲。禹見他不說話,便盡力地規勸他,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下來了。
禹身邊的人見了,都十分不解。其中一個問道:“這人偷別人的東西,就應該送去受罰,大王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呢?”禹擦了擦眼淚,說:“我不是為這個人流淚,而是為自己流淚。堯和舜做領袖的時候,以德化人,老百姓都和他們同心同德,從來沒有人作奸犯科。如今,我做了領袖,老百姓卻做出這損人利己的事來,因此,犯罪的人雖是百姓,其實是由於我之不德所致,所以讓我感到痛心的,不是那犯罪之人,而是我的德行不如堯、舜啊!”禹當即命人在一塊龜板上刻了“百姓有罪,在於一人”八個字,然後下令把那罪犯放了。
倚門倚閭:母愛亙古不變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六》。
【釋義】閭:古代裏巷的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曆史典故】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衛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占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複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後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於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說:“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裏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胡服騎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
【釋義】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故步自封,應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
【曆史典故】趙武靈王是戰國時趙國的國君,他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國君,麵對周邊的諸侯國日益強大,便考慮著趙國的發展前途。國家要強盛,就必須改革一番。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麵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於是,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可是“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隻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趙武靈王抱著以胡製胡,將西北少數民族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頒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胡服,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
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教習下,國民的生產能力和軍事能力大大提高,接連打敗了臨近的中山、東胡等國,向北開辟了上千裏的疆域,趙國日益壯大起來。
從善如流:虛懷若穀,傾聽“善”的聲音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
【釋義】從:聽從;善:好的、正確的(意見);如流:像流水一樣。像流水一樣迅速而自然地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比喻樂於接受正確的意見,聽從善意的規勸。
【曆史典故】欒書,春秋時期晉國的上卿,因屢立軍功,升任中軍元帥。公元前585年,楚國派數萬精銳軍隊進攻鄭國,鄭國不敵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派欒書率軍前往救鄭,欒書的軍隊剛到鄭國境內,就遇上了楚軍。楚軍見晉軍來勢洶洶,就退兵回國了。
欒書不想就此撤兵,便去進攻與楚國結盟的蔡國。力量弱小的蔡國見晉國來犯,連忙派使者向楚國求救。楚國本不想與晉國正麵交戰,但蔡國來求救,很明顯,此戰已經避無可避了。於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帶領軍隊前去救援。
晉國大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書請戰,準備率軍攻打前來援救的楚軍,欒書同意了。這時,欒書的部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建議說,楚軍本來已經退回去了,現在又折回來,一定是有備而來的,千萬不可大意。此戰如果我們獲勝了,也隻不過是打敗楚軍,並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但是如果失敗了,就一定會令人感到恥辱。權衡利弊,這一戰還是不打的好,我們不如收兵回國。欒書覺得他們說得有理,便下令準備撤軍回國。但軍中仍然有很多人想與楚軍決一勝負,又聽說欒書決定撤兵,就跟他說:“其實賢人與多數人的想法是一樣,隻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您為什麼不按照多數人的想法去做呢?身為主帥,輔佐您的有11個人,其中隻有3個人不主張開戰,說明想打的人還是占多數的,您為什麼不按多數人的想法行事呢?”欒書回答說:“正確的意見才能代表大多數。知莊子他們三個是晉國的賢人,他們所提的意見正確,能代表大多數人,我就采納他們的意見。”於是,欒書下令撤兵回國。
兩年之後,欒書率兵攻占了蔡國,接著想去攻打楚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等人分析了當時的具體情況以後,建議欒書暫時先不要攻打楚國,而應該去侵襲沈國。欒書覺得他們的建議正確合理,便去攻打沈國,最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欒書能正確聽取部下的意見,人們稱讚他:“能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一樣迅速。”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廣納善言,才能明辨是非
【出處】《新唐書·魏徴傳》。
【釋義】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隻相信單方麵的話,必然會犯片麵性的錯誤。
【曆史典故】魏徴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敢於直言不諱地向唐太宗提意見,而且多被采納。有一次,唐太宗同魏徴一起討論治國之道。唐太宗問魏徴:“君主怎樣做才能賢明?怎樣叫暗昧?”魏徴答道:“賢明的君主之所以賢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麵的意見;而有些皇帝之所以暗昧,是因為隻片麵地聽信少數人的話。從前帝堯明晰地向民眾了解情況,所以三苗作惡之事能及時掌握。帝舜耳聽四麵,眼觀八方,故共、鯀、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被軟禁餓死;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如果仁君廣泛聽取意見,則貴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達。”唐太宗聽了,十分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