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趣說社交典故(1 / 3)

——交際是一種能力

買櫝還珠:任何時候都不要舍本逐末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釋義】櫝:木匣子;還:退還;珠:珍珠。買下木匣子,退還了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當。

【曆史典故】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珠寶商人,他做生意很講究信譽,很多人都願意到他這裏來買珠寶。一天,珠寶商人得到了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想把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自然會高起來。於是,他找來名貴的木材,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麵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光,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珠寶商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觀賞。一個鄭國人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出高價將珠寶商人的盒子買了下來。

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又回來了,珠寶商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他問,鄭人已走到其跟前,將打開的盒子裏的珍珠取出來交給他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他,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木盒子,一邊往回走。

珠寶商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珍珠的價值,以至於喧賓奪主,令他哭笑不得。

三人言市成虎:耳聽為虛,不盲從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二》。

【釋義】三個人謊報市集裏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謠言也會被人信以為真。

【曆史典故】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攻伐不斷,為了使各國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要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

魏國的太子要被送往趙國去當人質,魏王派大臣龐恭隨行。龐恭擔心自己長年不在國內,會有人陷害自己,於是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假如有一個人說市集上有隻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市集上出現了老虎,而且正在傷人,您信嗎?”

魏王道:“這樣的話,我就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恭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市集上出現了老虎,您會相信嗎?”

魏王道:“那我應該就會相信了。”

龐恭說:“市集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是經過三個人的謠傳,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的國都邯鄲距魏國的國都大梁之間的距離,比市集離大王遠多了,在背後議論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個,希望大王聽到關於我的傳言的時候,一定要明察,這樣我才能放心地陪太子去趙國。”

魏王聽了龐恭的話,知道了他的擔心,安慰他說:“你放心去吧,這一切我都知道。”

於是,龐恭告別了魏王,陪著太子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他們剛到邯鄲不久,便有誣陷龐恭的謠言傳到了魏王的耳朵裏。等到龐恭陪同太子回到魏國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此後再也沒有見過魏王。

完璧歸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完:完整;璧:寶玉。將寶玉完整地歸還給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主人。

【曆史典故】戰國時期,趙惠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也想得到這塊寶玉,便派使者帶著書信來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拿出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不知趙王是否答應?”

趙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給吧,怕上當,不給吧,又怕得罪秦國。這時有個宦官對趙王說:“我向大王推薦一人,此人名叫藺相如,他見多識廣,足智多謀,我想讓他去秦國,肯定能將這件事處理妥當。”於是,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後,就獻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讚歎不已,根本沒有歸還的意思。藺相如看了暗暗著急,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汙點,讓我指給大王看吧!”秦王聽了信以為真,把和氏璧遞給了他。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對秦王說:“看來大王並非誠心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那就莫怪小人無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就連同這塊璧一同撞在這根柱子上!”秦王怕傷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圖,將要交換的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心知他隻是做做樣子而已,於是對秦王說:“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趙王在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大王也應齋戒五天,並在朝堂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把璧獻上。”秦王無奈,隻得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準備齋戒儀式。

藺相如晚上則偷偷地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到了趙國。到了第五天,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對秦王說:“秦國很少有講信義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騙,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塊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趙國一定將璧呈上。”秦王很生氣,但藺相如說得句句在理,隻能就此作罷。

過河拆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出處】《元史·徹裏帖木耳傳》。

【釋義】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曆史典故】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他對科舉製度深惡痛絕,決心廢除這種製度。後來,他升任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製度,得到了丞相伯顏的支持,但反對的人很多,許有壬就是其中的一個。

許有壬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壬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不也有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才太少,隻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壬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皇帝下達廢除科舉製度的詔書,滿朝文武都要去聽讀,許有壬被特地安排在班首聽讀。盡管他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怕得罪皇帝,隻好勉強跪在班首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壬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禦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製度的詔書,你跪在最前麵,似乎是廢除科舉製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壬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推心置腹:以心相交,以誠相待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光武帝紀》。

【釋義】推:掏出;置:安放。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與人誠信相交,能夠以心相交。

【曆史典故】西漢末年,王室衰微,王莽篡政,建立了新朝。但因其統治時期政令的下達全憑個人的興致而定,所以常有朝令夕改的事情發生。他混亂的統治,引起了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支起義軍叫綠林軍,他們擁立漢室的劉玄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

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後來,綠林軍攻占了長安,殺死了王莽。劉秀在攻打邯鄲的過程中,殺掉了自稱天子的王郎。劉秀因屢立戰功,被劉玄封為“蕭王”。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另一支起義軍——銅馬軍於鄔,雙方相持一個多月後,銅馬軍因糧草缺乏而被迫撤退。劉秀乘勝追擊,銅馬軍將領被俘,全軍投降。劉秀把投降的隊伍一一改編,還封給那些投降的將領以官職。但降者不是很放心,擔心劉秀並非真心想要招攬他們。

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後,采用安撫之計,下令所有投降的人都回到自己原來的部隊中去,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毫不戒備,以顯示自己對投降者的信任。如此一來,降者都信以為真,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很誠懇,將自己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我們怎麼能不為他賣命呢!”

指囷相贈:對陷入困境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

【出處】《三國誌·吳誌》。

【釋義】囷:圓形的穀倉。指著穀倉裏的糧食,表示要捐贈給他人。形容慷慨資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曆史典故】魯肅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出身士族,家產豐厚。他從小就習文練武,時刻準備建功立業。很快,他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有識誌士。

當時,年少有為的周瑜,在袁術手下擔任居巢長。他聽說魯肅也是一個少見的人才,便很想結識他。

不久,周瑜便決定去拜訪魯肅。他帶著幾百名士兵故意從魯肅家門前經過,順路去拜訪魯肅。寒暄過後,他對魯肅說:“小弟軍中乏糧,不知魯兄能否資助一些軍糧?”

魯肅看到周瑜儀表堂堂,早有幾分敬意,有心與他結交,聽他說要借軍糧,心想正好做個見麵禮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應。他帶著周瑜到自己家後院米倉前說:“這裏有兩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隨便取一囷好了。”

周瑜聽了,非常感動。對魯肅的慷慨大度和高潔品格十分讚賞。此後,二人往來密切,結成莫逆之交。

後來,袁術也聽到了魯肅的名聲,為加強實力,便任命魯肅為東城的長官。不多時,魯肅發現袁術諸多不足,認為他成不了大業,便帶部下投奔了周瑜,接著二人一起投奔了東吳,歸順孫策。

公元200年,孫策死後,他的弟弟,年僅19歲的孫權開始掌管軍政大權。孫策臨終時對孫權說:“今後,內務請教張昭,用兵請教周瑜。”

周瑜不辱使命,從外地趕回吳郡,輔佐孫權,還對孫權說:“張昭有見識,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負你兄的托付。我願意推薦一個人,一起來幫助你。”

孫權一聽,很高興:“你說的是誰?”周瑜說:“我認識一個人,名叫魯肅。他是臨淮東城人,很有軍事才能,學識淵博,有抱負。”孫權聽了,點頭稱讚並表示同意,就讓周瑜把魯肅請來,為自己身邊增添了一個出謀劃策的助手。從此,周瑜與魯肅一起成了孫權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孫吳政權的過程中,他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後來,人們依據上述曆史故事概括出“指囷相助”這個典故,亦稱“魯肅指囷”。用它來稱讚慷慨熱情地幫助朋友的精神。

門可羅雀:困難之時見真情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論》。

【釋義】羅:設網捕捉;雀:雀鳥。大門前麵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失勢時,門庭冷落,賓客稀少。

【曆史典故】漢武帝時期,有兩位非常正直的大臣,他們是汲黯和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後來又任主爵都尉。他為人耿直,辦事公道,地方官員便將他一級一級地推薦到上麵。

漢武帝初年,匈奴常常來襲,於是漢武帝決定調集重兵打擊匈奴。許多大臣明知當時的國力不足以與匈奴對抗,但又不敢明言。這時,汲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臣曾聽說高祖率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圍困於平城,連樊噲都難以突圍。現在,陛下勇略不如高祖,將軍不如樊噲,這一仗萬萬不能打啊!”漢武帝聽了他的話,心裏很不舒服,便逐漸冷落了他。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令。他一旦遇到有識之士,便會向漢武帝推薦。後來,鄭莊的一個下屬貪汙,他因此被牽連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