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趣說社交典故(2 / 3)

他們兩人都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為榮。但後來,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

司馬遷曾為他們兩人合寫了一篇傳記,在傳記中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像汲黯、鄭莊這樣的賢人,在朝為官時賓客很多,一旦失勢,竟然沒有一個人來探望,門外冷落得可以設網捕鳥了,真是太可悲了!”

割席斷交:選擇誌同道合的朋友

【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釋義】割斷席子,表示斷絕交情,不再來往。

【曆史典故】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整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裏鋤草。隻見管寧舉起鋤頭,一鋤下去,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定睛一看,原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繼續鋤草。

“什麼?金子!”在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裏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裏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的,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口裏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舍不得放下。後來,他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實在受不了,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心裏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了,還不住地唉聲歎氣。管寧見華歆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隻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麵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裏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的,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這些毫不在意,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誌地讀起來,對外麵的喧鬧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幹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惋惜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麵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堅決地宣布:“我們兩人的誌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

口蜜腹劍:知人知麵要知心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釋義】比喻人嘴甜心毒、陰險狡詐。

【曆史典故】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兵部尚書兼中書令。他能書善畫,但品德低下,忌才妒能。李林甫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實際上,他性格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加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諂媚奉承,竭力討好其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取得她們的歡心和支持。有一次,他裝作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

李適之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玄宗相信了他的話,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逐漸疏遠了李適之。相處久了,大家就發現了他的偽善,於是在背地裏說他“口蜜腹劍”。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洗耳恭聽: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秘訣

【出處】(元代)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釋義】恭:恭敬。洗幹淨耳朵,恭恭敬敬地傾聽別人講話。形容態度誠懇地聆聽別人講話,也是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

【曆史典故】堯帝,因封於唐而被後世稱為“唐堯”。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領導下,各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到了堯老年的時候,由部落聯盟推舉他的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了舜。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又經過了長期考察後,才放心地將首領的位子給了舜。

堯舜時代,有一位賢人,叫許由。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聽說許由是個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他。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並傳話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裏,正巧牽著一頭小牛來讓它飲水,便問許由幹什麼。許由就把事情告訴他,並且說:“我聽了這樣不幹淨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麵招搖,名聲大了,惹出麻煩來,完全是你自找的,還洗什麼耳朵!別玷汙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遊去了。這個故事中的“洗耳”與後來“洗耳”的含義完全不同。許由是因為不願意聽,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後世所說的“洗耳”則是準備領教的意思。

雞黍之交:得友如斯,夫複何求

【出處】馮夢龍《喻世明言》。

【釋義】雞黍指餉客的飯菜。比喻朋友間講誠信,朋友間的感情超越生死。

【曆史典故】範巨卿,東漢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與汝南人元伯是好朋友。兩人同時在太學學習。後來範巨卿要回到家鄉,他對元伯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將經過你家拜見你父母,見見小孩。”於是兩人約定日期。後來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元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酒菜等待範巨卿。到了約定的日期範巨卿果然到了,拜見元伯的母親,二人盡歡之後範巨卿告辭。

後來元伯得了重病,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視他。元伯臨終時,歎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你交友,如果我們稱不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誰還能稱的上?”元伯說:“你們兩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陽的範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元伯不久就病死了。

一日,範巨卿忽然夢見了元伯,在夢中夢見元伯倉促地喊:“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遠回到黃泉之下。你沒有忘記我,怎麼能不來?”範巨卿恍然睡醒,悲歎落淚,於是穿著喪友的喪服,向好友家奔去。還沒有到達,那邊已經發喪了。到了墳穴,將要落下棺材,但是靈柩不肯進去。於是停下來埋葬。沒一會,就看見白車白馬,號哭而來。來人正是範巨卿。他到了之後,吊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別。”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之落淚。範巨卿親自拉著牽引靈柩的大繩,靈柩於是才前進了。範巨卿於是住在墳墓旁,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後才離開。

投桃報李:來而不往非禮也

【出處】《詩經·大雅》。

【釋義】投:投入,送給;報:回贈,得到。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贈。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友誼深厚。暗含投入少、回贈多之意。

【曆史典故】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周幽王,衛武公帶兵勤王。周平王東遷之後,任命衛武公為周王朝的卿士。當時王室衰微,社會矛盾尖銳。衛武公就寫了一首詩來勸告周王朝的貴族們要修德、守禮。

其中第八章說:辟爾為德,俾臧俾嘉。淑慎爾止,不愆於儀。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其中的含義是:修明您的德行,使之盡善盡美。好好審視您的儀態舉止,不失去威儀禮貌。沒有過失也沒有殘害,少有不為人所仿效的。有人贈我桃子,我回送他李子。後遂以“投桃報李”指禮尚往來,相互贈答。

晏子贖越石父:以禮待人才能結交知心朋友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

【釋義】晏子,即晏嬰,齊國丞相。晏子把越石父贖了出來。

【曆史典故】春秋時期,齊相晏嬰出使晉國,路過中牟地方,看見一個人頭戴破帽子,反穿皮襖,身背飼草,正坐在路邊休息。

晏嬰問了他幾句話,知道他叫越石父,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便把拉車的馬解下來,用這匹馬把越石父贖買下來,並與他一起坐車回國。回到相府,晏子沒跟越石父告辭就進了自己的房門。越石父很生氣,要求與晏嬰斷絕關係。晏嬰派人對越石父說:“我不曾與你結交,談何絕交?你當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見了才把你贖買回來,我對待你還算可以吧?你怎麼可以恩將仇報,說什麼絕交?”

越石父回答說:“我聽說,士人在不是知己的人麵前蒙受委屈,在知己麵前揚眉吐氣,所以君子不因為自己對人有功就輕薄人。我曾做了別人三年奴仆,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現在你贖出了我,我把你當成知己。先前你坐車,不同我打招呼,我以為是你一時疏忽。現在你又不向我告辭就直接入屋門,這與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樣的。你不能對我以禮相待,我還不如去做別人的奴仆。”

晏子聽了越石父的回話,走出來,請求和越石父見禮。晏子說:“以前我隻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現在理解了客人的內心。我聽人說過,考察他人行為的人不助長人家的過失,體察他人實情的人不譏笑人家的言辭。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拋棄我嗎?我誠心改正錯誤的行為。”晏子命令人把廳堂打掃幹淨,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說:“我聽說過,最高的尊敬不講究形式,用尊敬的禮節款待人不會遭到拒絕。先生以禮待我,我實在不敢當。”

後來,晏子把越石父奉為上賓。

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禍福歸於一念間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

【釋義】明哲:聰明有智慧。原指聰明有智慧的人,善於趨安避危,不參與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以保全自身。現多指因怕犯錯誤或有損自己利益,而對原則性問題不置可否的處世態度。

【曆史典故】西周宣王在位期間,朝中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們輔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領兵打退過西北方狁族的進攻,還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一帶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仲山甫,因被封在樊(今陝西長安南)地,所以也稱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敢於直諫,朝中的大臣們個個對他敬重有加。

當時,魯國魯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括,次子名戲。周宣王僅憑自己的一時喜惡,武斷地立戲為魯國太子。這種廢長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內部的動亂。仲山甫極力諫阻,但周宣王不聽,堅持要立戲為太子。後來戲繼位為魯懿公,魯國百姓個個憤憤不平,不久魯懿公就被人刺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