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其所無,不斷進步
髀肉複生: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出處】(晉代)·陳壽《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釋義】髀:大腿。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虛度光陰,無所作為。
【曆史典故】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後,喪失了地盤,隻得投奔漢皇族劉表。劉表對劉備的為人處世很滿意,所以就給劉備一千人馬,叫他駐守在新野(現在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劉備在新野又開始養精蓄銳。
曹操一心想統一北方,不久,揮師北上,進攻袁紹。劉備連忙勸劉表去襲擊曹操的老巢——許都。但劉表圖安逸,沒有接受劉備的建議。後來,曹操消滅了袁紹,又回師許都,劉表很後悔。對此,劉表從內心很佩服劉備。
幾天後,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您的話,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他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麼知道今後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後悔了。”兩人交談得很投機,又商量了以後的打算。
劉備起身上廁所,他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發現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不禁掉下淚來。回到座上的時候,臉上還留著淚痕。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怎麼,您是不舒服還是有什麼心事?”
劉備不好意思地說:“沒什麼。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肉精壯結實,到這裏來後,一晃就是五年,閑居安逸,用不著騎馬,髀上的肉複長,又肥又鬆。一想起時光過得這麼快,人都快老了,複興漢室的功業一點也沒有建成,因此心裏非常難受。”後人便從這段故事中概括出“髀肉複生”這一典故,用它來表示久居安逸的環境中,庸碌無為地虛度年華。
賈島推敲:認真練就真理
【出處】《劉公嘉話》。
【釋義】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創作過程中反複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過程。形容做事要反複琢磨、斟酌,力求精益求精。
【曆史典故】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一天,賈島騎著毛驢走在京城長安的大街上,隨口吟成一首詩,其中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吟完之後,又想將“敲”字改用“推”字,猶豫不決,於是,一邊思考,一邊用手反複做著推門和敲門動作。
當時韓愈做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駕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的儀仗麵前,還在不停地做著手勢,結果衝撞了韓愈的馬隊,被韓愈的侍從推到韓愈麵前。賈島如實地將自己剛才騎在驢上所得的詩句告之,還把因為斟酌“推”“敲”二字而來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一遍。
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顯得夜深人靜。”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隨後兩人一起行走,一同繼續議論做詩的方法。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不恥下問:不學不成事,不問不知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
【釋義】不恥:不以為可恥。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虛心求教。
【曆史典故】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人物,他門下弟子眾多,相傳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稱為“七十二賢人”。他與他的弟子經常就一些事情或言行展開討論,通過這些討論,孔子及時地對他的弟子進行教育和點撥。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而且非常謙虛。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賜給他“文公”的諡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諡號?”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諡號並非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並決定要向孔圉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取長補短,淘到“真金”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三:虛數,泛指幾個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曆史典故】孔子非常重視學習的作用。他自稱不是天才,而是通過勤奮學習才成為有學識的人。所以,他終生都在努力學習。隻恐自己學得不夠,趕不上別人,因此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孔子進了魯國開國祖先周公的宗廟,事事都向人請教,於是有人譏笑他不懂得“禮”。他說,不懂就問,這正是“禮”所要求人做到的。孔子提倡不恥下問地學習知識,也重視學習別人品德上的長處。他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又說:隻要有兩三個人在一塊兒行走,其中就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來學習,也從他們的缺點中得到借鑒,來改正自己身上同樣的毛病。後人遂以此語指隻要善於向別人學習,那麼到處都可以找到值得師法的人。
磨杵成針:滴水能穿石
【出處】《潛確類書·卷六十》。
【釋義】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事,隻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作出成績。
【曆史典故】李白雖然自幼聰明過人,但並不是個能持之以恒做完一件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有一次,他覺得手中的書枯燥無味並且深奧難懂,於是便跑出去閑逛。在河邊,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手拿一根粗大的鐵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神情專注,他就奇怪地問:“您磨大鐵棒幹什麼?”“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老婆婆把臉上的汗水擦了擦,依然認真地磨著鐵棒。
李白一聽哈哈笑起來,說:“這麼粗的一根鐵棒,您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根針呢?”老婆婆慈祥地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很困難。可我每天不停地磨,總有一天,會把它磨成針。孩子,隻要工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聽完這番話,一下子明白過來,隻要有恒心,什麼事都能做成,讀書也一樣。
鑿壁偷光:照亮求知路的“小桔燈”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指勤奮學習。
【曆史典故】西漢時候,東海郡有一個大學者,叫匡衡。他讀了很多書,學識非常淵博。但他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天才,而是因為他的執著與勤奮。
匡衡出身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但是當時的書價都很高,家裏根本買不起,那些家中有書的富人們又不肯輕易地把書借給別人。於是,匡衡就在農忙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那些有錢人自然是樂意之至。這樣,匡衡便可以讀很多書。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點不起油燈,該如何是好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絲亮光。他站起身,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家的燭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牆壁上挖了一個小洞,在鄰居家掌燈的時候,燭光從小洞中透過來,他就借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書得來不易,燭光也得來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難得的讀書機會,他以驚人的毅力博覽群書,終於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
聞雞起舞:勤奮是好運之母
【出處】《晉書·祖逖傳》。
【釋義】聞:聽到;舞:舞劍。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比喻有誌向的人及時奮發。
【曆史典故】祖逖和劉琨是晉代兩個著名的將領。24歲那年,祖逖擔任司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一個很有誌向的青年。他們誌同道合,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幹一番事業。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很是焦慮。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裏供職,晚上回家一起談論國家大事,談如何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蓋一床被子睡下。
有一天,他們談得很晚,剛入睡,劉琨就鼾聲如雷。剛睡了一會兒,祖逖猛然聽到雞的叫聲,於是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天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地睡覺嗎?”劉琨揉揉眼,想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於是兩人穿衣起床來到院中,拔劍對舞起來,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息。
後來,祖逖和劉琨為收複北方竭盡全力,作出貢獻。而他們早年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成為美談,家喻戶曉。
囊螢映雪:讀書不畏難
【出處】“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
【釋義】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螢:包著的螢火蟲。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曆史典故】車胤,字武子,晉南平(今安鄉、津市一帶)人。車胤自幼好學不倦,可是由於家庭貧困,沒有錢買燈油在晚上讀書。因此,晚上他隻能背誦詩文。
一個夏夜,他在屋外誦書,忽然看到原野裏如星星一樣的螢火蟲在空中飛舞。他突發奇想:螢火蟲的光亮在黑夜裏不正如燈一樣嗎?這樣我就能夠徹夜苦讀了!想到這兒,他立即找來了白絹紮成一個小口袋,並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放在屋子裏,果然亮了不少。車胤就這樣用功苦讀,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隻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溜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從窗縫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牛角掛書:勤奮方能成事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
【釋義】將書掛在牛角上,騎著牛一邊走一邊看。比喻讀書勤奮,學習刻苦。
【曆史典故】李密,隋末遼東人,少年時候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好動,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著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手裏捧著《項羽傳》在讀。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國公楊素,楊素見這小夥子如此好學,很是吃驚,便跟上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學習這樣用功啊?”李密認識楊素,趕緊下牛拜見。楊素又問他讀的什麼書,李密說:“《項羽傳》。”交談中,楊素發現李密真是個人才。楊素回家以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才能和氣度,比你們兄弟幾個強得多。”於是,楊玄感便結交李密,倆人成為了好朋友。
懸梁刺股:發奮刻苦,求學始成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暨宋·李昉《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
【釋義】股:大腿。將頭發懸在梁上,用錐子刺大腿,以防止打瞌睡。形容讀書學習發憤刻苦。
【曆史典故】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字季子,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曾與張儀一起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學成之後,他到各國去遊說,希望各國的君主可以采納他的政治主張,但卻始終一無所獲。最後,他的錢全都花光了,隻能回家。
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鄰居們也都在暗地裏嘲笑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憤讀書。從此,他閉門不出,埋頭苦讀,常常讀書到深夜,有時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覺,他就用冷水衝醒自己。但是,到後來冷水也沒有什麼用了,於是他想出了另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堅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