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趣說求知典故(2 / 3)

幾年的苦讀之後,他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於是他再次去遊說,後終於成為一位聲望頗高的大縱橫家。

東漢時期,也有一個像蘇秦一樣勤學苦讀的人,他叫孫敬,字文寶,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如饑似渴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辦法來刺激自己,但是到後來都失去了效用。

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一頭則綁住自己的頭發。當他讀書疲勞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自己馬上清醒,再繼續讀書學習。工夫不負有心人,孫敬後來終於成為一個大學問家。

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不可讀死書

【出處】《孟子·盡心下》。

【釋義】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書本,應當詳細考辨,分清真偽。

【曆史典故】傳說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後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紂王的軍隊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軍隊,進至牧野。

商紂王聞訊後,倉促調動少量的防衛兵士和戰俘,開赴牧野迎戰。後來,《尚書·武成》中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沒有人願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向後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

戰國時期的孟子,有一次讀到這裏頗有感慨地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書》的記述有問題。

按圖索驥:學而不思落笑柄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

【釋義】驥:好馬。按照畫像上的樣子,去尋求好馬,結果一無所獲。比喻按照線索尋找,也比喻辦事機械、死板,不能靈活變通。

【曆史典故】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於鑒別馬的好壞,隻要讓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馬的優劣。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於是人們都把他稱為“伯樂”。為了不讓自己的一身絕學失傳,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識馬經驗寫成一本書,名為《相馬經》,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各類好馬。

孫陽的兒子資質很差,卻想繼承父親的事業。在熟讀了這本書後,他以為自己學到了父親的所有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去找千裏馬。《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他按照這個特征找了很久,也沒有什麼收獲。

有一天,他發現路邊有一隻蹦蹦跳跳的動物,他看了很久,覺得這個東西很像《相馬經》中所說的千裏馬,於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個“千裏馬”捉住,並帶回家。一進門,他便嚷著說:“我找到了一匹千裏馬,它長得和《相馬經》中說的差不多,就是個頭小了點,蹄子差了些。”孫陽一看兒子手裏捉著的居然是一隻癩蛤蟆,真是哭笑不得,隻好回答說:“傻兒子,你拿的是一隻癩蛤蟆,根本不是什麼千裏馬啊!你這樣按圖索驥是不行的,要學相馬的本領,就得多去看馬、養馬,深入地了解馬才行啊!”兒子聽了羞愧不已,從此便一頭鑽到馬群中去研究馬。

不求甚解: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出處】(晉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釋義】甚:很,十分;解:理解。讀書隻求知道個大概,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花時間。今天形容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隻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曆史典故】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年的著名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體,開辟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境界。在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腐敗黑暗的醜惡內幕後,陶淵明尤其喜愛清靜閑散的田園生活。他在勤勞耕作之暇,或與好友飲酒暢談,或在家裏讀書吟詩,生活十分愜意。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因此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28歲那年,他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也就是他自己的小傳。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句話是說,先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閑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但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

囫圇吞棗:欲速不達,細嚼慢咽方能吸取精華

【出處】(宋代)圓悟禪師《碧岩錄》。

【釋義】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把棗整個吞咽下去。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思考分析地籠統接受。

【曆史典故】從前有一個呆子,家中很有錢。有一次,他到市場上去買水果。攤主不厭其煩地向人們介紹各種水果的好處。呆子聽了很高興,一下子買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場旁大吃起來。

正在他吃得高興的時候,有一位醫生路過,見他這種吃法,就對他說:“年輕人,梨可不能多吃,雖然它對牙齒有好處,但你吃多了會傷脾的。”呆子一聽,就不再吃梨,而是一個接一個地吃棗子。醫生又說:“紅棗雖然對脾有好處,但吃多了會傷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呆子聽了醫生這些話後,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裏,很久之後,他興奮地說:“我有辦法了,吃梨的時候,隻用牙齒咀嚼,而不咽到肚子裏,這樣對牙齒有好處,又不會傷脾;而在吃紅棗時,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進肚子裏,這樣可以不傷牙齒,又對脾有好處。”說完,就把紅棗一個一個地扔進嘴裏,囫圇地吞下去了。醫生見此情景,忙說:“你這樣把棗囫圇吞下去,腸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對脾也是沒有好處的。”

濫竽充數:濫竽怎能充數,真才實學才是關鍵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

【釋義】濫:混雜,引申為蒙混之意;竽:古代一種樂器,可以合奏,也可以獨奏。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曆史典故】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善於吹竽的樂師便有三百個。齊宣王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都會讓這三百個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吹噓說:“大王,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我願意成為大王眾多樂師中的一員。”齊宣王聽了很高興,毫不懷疑地收下了他,將他編進三百人的吹竽隊伍中。在這之後,南郭先生就和眾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享受同樣優厚的待遇。

其實南郭先生壓根兒就不會吹竽,他跟齊宣王說的那番話隻不過是他的一個彌天大謊。每逢演奏的時候,他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就跟著搖晃,人家擺頭,他也跟著擺,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就這樣,南郭先生混過了一天又一天。

過了幾年,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和齊宣王不一樣,他覺得獨奏更悠揚、更逍遙。於是齊湣王下令,要這三百個吹竽的人好好練習,做好準備,一個個輪流吹竽給他欣賞。其他樂師們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隻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混不下去了,隻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樂羊子妻斷織勸學:學貴有恒

【出處】《後漢書·樂羊子妻傳》。

【釋義】原指東漢時樂羊子之妻借切斷織機上的布,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曆史典故】古時候有個叫做樂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書達理、勤勞賢惠的妻子,她總是幫助和輔佐丈夫力求上進,做個有抱負的人。

樂羊子出門求學,沒有多久就回來了,妻子問他回來的緣故。樂羊子說:“出門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妻子聽了這話,半晌無語,表情很是難過。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織布機前“哢嚓哢嚓”把織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斷了。樂羊子吃了一驚,問道:“你這是幹什麼?”妻子回答說:“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織呀織呀,它才一絲一縷地積累起來,一分一毫地變長起來,最後才能織成一整匹布。現在我把它剪斷了,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光陰,它也永遠不能恢複為整匹布了。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一點點地積累知識才能成功。你現在半途而廢,不願堅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斷布一樣可惜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感動,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

江郎才盡: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出處】鍾嶸《詩品》。

【釋義】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時以文才著稱,晚年詩文無佳句。後比喻在安逸享樂中才思枯竭。

【曆史典故】江淹是南朝時的一位詩人,他出身貧窮,從小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艱苦,以砍柴為生。他每天忙於砍柴,根本沒時間讀書。後來,在13歲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頂大官戴過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貴,可以賣不少錢,這樣就可以買好多米、麵、油、鹽等。江淹高興地把帽子拿回家,母親看了也很高興,說:“孩子啊,咱撿到這帽子是好事,是個好兆頭,以後你一定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著,將來做了大官你好戴它。”聽母親這麼說,江淹打消了原來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來。

從此後,他開始刻苦讀書,一心想將來當個大官。他一邊砍柴,一邊默默背書。不幾年工夫,他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一氣嗬成。如《別賦》《恨賦》等都得到了好評。

當時,有個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學,讀了江淹的詩,讚不絕口,還特地去拜訪江淹,並請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見檀超熱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禮節,從心裏很敬佩他。於是,兩人成了意氣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賞識江淹的才華,逢人便講,言辭不免有些過頭,近似為其吹噓。這樣,江淹的名聲漸漸大起來,也成了有名的詩人。

不久後,他受到了建平王劉景素的賞識和提拔,在南兗州做了官。但是沒想到,不多時,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縣令誣告,被捕入獄坐了大牢。這真是福到禍也至。幸虧後來劉景素給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獄,又提升了他的官職,與劉景素一起去鎮守京口。

後來劉宋被齊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負責編寫曆史。不久,一個襄陽人發掘出一座古墓,裏麵有一麵玉鏡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體字沒有人認識,有人提議說,讓江淹來看看。後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給江淹看。江淹一看,這是西周時候的鍾鼎文,當年他為了當大官還苦學過這種文字。江淹看了一會兒,明白了其中的內容,寫的是周宣王時候的事。看後,他給來人講著,周圍聽的人很驚訝。江淹認識西周文字的消息一下子傳開了,從此,他的名氣更大了。於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後官至梁朝的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就是皇帝的顧問,以後又被封為醴陵侯,有了千畝良田,成了豪門貴族,過起了養尊處優的生活。

他不再讀書、寫字、做詩、寫文章了,有時寫首詩,也大不如從前,才華沒有了。這時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說“江郎才盡”了。

廢寢忘食: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和(南朝齊)王融《曲水詩》。

【釋義】廢:停止;寢:睡覺。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工作或學習專心努力。

【曆史典故】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他年老的時候,帶著弟子周遊列國。他64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葉邑大夫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隻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但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卻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顧不上睡覺,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

嘔心瀝血: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積累

【出處】(唐代)李商隱《李長吉小傳》。

【釋義】嘔:吐;瀝:一滴一滴。消耗了太多的心思,以至於好像要把心嘔出來,還滴著血一樣。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盡心思。

【曆史典故】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詩人輩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唐代詩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名的詩人都在這一時期誕生,李賀便是其中一位。

李賀,字長吉,福昌人。他天資聰穎,7歲就開始寫詩作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能被朝廷重用,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誌過,隻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創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