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趣說求知典故(3 / 3)

李賀作詩注重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素材。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隻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然後放進書童背的袋子裏,等回到家後,再重新整理。每次看到他這樣,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血都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的人生中,留下了兩百餘首詩,這些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後世稱他為“詩鬼”。

韋編三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釋義】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三:表示多次;絕:斷。

【曆史典故】孔子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串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形容讀書勤奮。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麵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隻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閱讀。像《周易》這樣的書,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出生於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喪父,但他勤奮好學,曾拜許多人為師,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他涉獵十分廣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鑽研,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學問家。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又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孔子不僅以身作則,給自己的學生樹立了好的榜樣,而且還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學生“好學”的重要性,所以,他成為了桃李滿天下的大教育家。

熟能生巧:重複是學習之母

【出處】(北宋)歐陽修《歸田錄》。

【釋義】做什麼事情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

【曆史典故】北宋時期,有個人叫陳康肅,號堯谘,他從小就喜歡射箭,整日練習,所以他的箭術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

有一天,陳堯谘練習射箭,隻見他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旁觀人見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領,都拍手叫好。陳堯谘自己也很得意,他環顧四周,發現一個賣油的老頭隻是略微地點了點頭,有些不以為然的樣子。陳堯谘心裏很不舒服,不客氣地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你看我射得怎樣?”老人很幹脆地回答:“我不會射箭。你射得還可以,但並沒有什麼,隻是手法熟練而已。”

陳堯谘聽了有些惱火地說:“老頭兒,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領,難道你有什麼更高超的本事嗎?”老人笑著說:“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我可以倒油給你看看。根據我賣油的經驗,知道你的射箭本領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說完老人拿了一個盛油的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勺油,眼睛看準了,油勺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地從錢孔流入葫蘆裏。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人謙虛地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隻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谘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地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了。

紀昌學射:用心專一才能學有所成

【出處】《列子·湯問第五》。

【釋義】比喻學習本領必須從基本功做起,還要持之以恒。

【曆史典故】甘蠅是古時的一名神射手。他隻要張弓射箭,飛鳥就會應聲落下,走獸也會翻倒在地。他的弟子名叫飛衛,飛衛虛心地向甘蠅學習射箭,他的技術超過了老師。

有個叫紀昌的年輕人拜飛衛為師。飛衛對他說:“你先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眨眼睛的本領,然後才談得上學習射箭。”

紀昌回到家裏,仰麵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兩眼死死地盯著穿來穿去的梭子。這樣練習了兩年以後,就是錐子已經快刺到他的眼睛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

紀昌高興地把自己的成績告訴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你還得練好眼力才行。當你能夠把極小的物體看得很大,把模糊不清的目標看得清清楚楚,到那時候,你再來找我。”紀昌回到家,捉了一個虱子,用牛尾長毛拴著,吊在窗戶上。他每天麵朝南方,目不轉睛地盯著那隻虱子。十多天後,虱子在他眼中漸漸變得大了起來;三年以後,竟變得像車輪一般大小。再看其他的東西,都跟山丘一樣巨大。他便用燕國牛角做成的弓,搭上朔冬篷杆製成的箭,對準虱子射去。箭頭貫穿了虱子的心髒,而牛尾還好端端地懸在空中。紀昌把學習成果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地說:“你學成了!”

鄭人買履:“變”則“通”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釋義】履:鞋子。鄭國人買鞋子隻相信自己測量的尺寸,而不自己試穿大小。諷刺不懂變通、不尊重客觀條件的人。

【曆史典故】古時候,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子,他先在家裏量好了自己腳的尺寸,用一根繩子記錄下來,他隨手將繩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門了。

他來到集市上賣鞋的店鋪裏,左挑右選,終於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尺寸的繩子放在家裏忘帶了,就說忘了帶尺寸,要回家拿來尺寸再買,說完就走了。他匆匆忙忙地趕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繩子後,又匆匆忙忙地趕回集市。來回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等他返回集市的時候,太陽都要下山了,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了。他來到賣鞋子的店鋪前,看到已經關門了,再看看自己腳上鞋子的大洞,十分沮喪。

旁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什麼不直接試試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買鞋呢?”他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

盲人摸象:角度決定視野,切忌以偏概全

【出處】(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

【釋義】比喻隻通過片麵的了解就下定論,看問題以偏概全。

【曆史典故】從前,有五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於是他們相約來到王宮,希望國王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善良的國王聽了,欣然應允,並命人牽來一頭大象。

於是,幾個盲人高高興興地各自朝大象走了過去,大象實在太大了,他們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齒,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腿,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身子,還有的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國王看他們都摸得差不多了,便讓他們每個人說說大象的樣子。

第一個盲人摸著大象的牙齒說:“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卜。”第二個盲人摸著大象的耳朵說:“哪裏,大象又寬又大又扁,明明就像一把大蒲扇嘛!”第三個盲人摸著大象的腿說:“你們倆說得都不對,它明明又圓又高,像根大柱子。”第四個盲人摸著大象的身子說:“大象又厚又大,就像一堵牆。”第五個盲人摸著大象的尾巴說:“你們說得都不對,大象根本沒有那麼大,它隻不過是一根草繩。”

盲人們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樣子。國王見了哈哈大笑,他們每個人都隻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卻誤以為摸到了大象的全部。

庖丁解牛:把握事物內在的規律則事半功倍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

【釋義】庖丁:廚師;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複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曆史典故】戰國時期,梁國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專門負責替梁惠王宰牛。他分解牛時,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全都像音樂一樣動聽,而且他竟然還能將這些聲音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這麼高超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一般的宰牛技術。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看見的都是完整的牛。3年之後,當我已經對牛的結構了如指掌的時候,就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到了現在,臣下宰牛的時候,隻需要用心神去接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依據牛體的天然生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用刀,從來沒有碰過那些支脈、經脈、骨肉粘連的地方,更何況是那種大塊的骨頭呢?我手中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但刀刃卻仍像剛磨過的一樣。”

梁惠王聽他說完,問道:“這麼大一頭牛,你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它宰完了嗎?”

庖丁搖搖頭,回答說:“每當碰上筋骨交錯聚集的地方,我就會特別謹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牛的骨肉便被分解開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這時,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心滿意足,然後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來。”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頻頻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量體裁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出處】《南齊書·張融傳》。

【釋義】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據實際情況辦事。

【曆史典故】張融是南朝齊國的官員,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一次,皇帝派人給他送來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好了,一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清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也講了一個“量體裁衣”的故事:從前,京城有個裁縫匠,他在給人做衣服時,對穿衣人的性格、年齡、相貌,以至這人什麼時候中舉等,都要詳細詢問一番,別人感到不理解,他說出了一套“短長之理”:如是年輕時中舉,他必定性情驕傲,連走路都要挺胸凸肚,因此衣服要做得前長後短;如果年老才中舉,大都意誌消沉,走路難免要彎曲腰身,衣服要做得前短後長。體胖體瘦,腰有寬有窄;性急性慢,衣服長短有別。錢泳認為這個成衣匠很高明,不單單機械地量尺寸,而是根據對象的特點決定衣服尺碼。

臨池學書:厚積才能薄發

【出處】《後漢書·張芝傳》。

【釋義】臨:靠近,挨著;池:硯池;書:書法。指刻苦練習書法。

【曆史典故】東漢末年,敦煌酒泉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愛好書法的少年,名叫張芝。在他家附近有一個池塘,池塘邊有一塊很大的青石。由於家裏貧窮,買不起紙,於是張芝每天早早起來,就以這塊大青石為桌子練習書法。時間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白色長罩衫的寬大衣袖可用來練字,便脫下展平在上麵寫起字來。寫滿了一隻,又換一隻。後來,索性連前襟後背也展開弄平當紙來寫字。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一件大長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寫滿了字。他抖著長衫,看著寫滿的字,很是高興。他寫的是當時流行的“章草”。他對自己練寫的字挺滿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飯,就發了愁,怎麼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氣,站在這裏竟不敢回家。

他一轉身,看見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著長衫跑到池塘邊,把長衫浸在池塘裏搓洗。結果,字跡倒是看不見了,可是白長衫變成了灰長衫。

他提著灰長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訓的準備。父母見他的長衫變成了灰色,便問他是怎麼回事,張芝很誠實地說了實話。不料,父母聽完不但沒生氣,反而誇他刻苦練字的精神。母親當即把兒子的長衫拿過來浸在水盆裏,重新搓洗。這以後,母親找一些沒用的布帛,給張芝練習書法用。

由於張芝勤學苦練,其書法進步很大。但他還不滿足,認為不能總是模仿別人,書法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應當不斷創新。他認真分析自己寫過的字,這種字形結構和篆書、隸書等不同,很難記憶,許多筆畫勾連不斷,不便於拆開辨認。

他想,應該創造出一種易於辨認、易於書寫的新書體。從此,他潛心研究、練寫,為此花了許多精力,一直沒有成功。但他並不甘心,無論做什麼,他都思索新的字體。

有一次,他與友人在長江乘船航行。長江水奔騰不息,一瀉千裏的氣勢,觸發了他的靈感。他終於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創造出一種新的字體——今草。

今草擺脫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字體筆畫形跡,使上下字之間的筆勢自然牽連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氣勢。字的偏旁則相互假借,其筆力縱橫,形似神變而無極。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長江自然景觀的啟迪而創造的字體。

後來,曆代書法家們在今草的基礎上又不斷創新,最終成了所謂的“狂草”。張芝的今草對後世曆代書法家影響很大。人稱張芝為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草聖”,並用“臨池學書”來讚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