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趣說夢想典故(1 / 3)

——有夢就有遠方

鴻鵠之誌:人生,從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開始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誌:誌向。天鵝翱翔於天空的遠大誌向。比喻誌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曆史典故】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稅,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於是,他便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麵。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裏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歎息了好長時間以後,對同伴們說:“假如以後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著回答他說:“我們都是被人雇來耕地的農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裏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燕子和麻雀又怎麼會知道天鵝淩空飛翔的遠大誌向呢!”

胸懷大誌的陳勝,後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誌在四方:立意高遠,胸懷天下

【出處】(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誌》。

【釋義】四方:天下。誌向遠大,不願蝸居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形容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願意到遙遠的地方做一番偉大的事業。

【曆史典故】春秋時期,晉獻公在寵妾驪姬的挑撥下,處死了太子,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別逃亡到狄國和梁國。後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擔心重耳會回來爭奪王位,便派人去追殺重耳。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曆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自己的女兒齊薑嫁給了重耳,送給他20輛四匹馬拉的車,並且在各方麵都很照顧他。重耳在齊國一住7年,日子過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國了。他的隨從子犯、趙衰等人對於重耳如此胸無大誌很是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不久,齊桓公死了,齊孝公做了齊國的國君。子犯、趙衰、狐偃等覺得齊孝公不是一個賢能之人,不會有什麼作為,於是便到桑園裏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不料,正巧齊薑的一個小丫鬟在樹上采桑葉,把他們說的話全聽去了,小丫鬟立即把這件事告訴了齊薑。齊薑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害怕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丫鬟殺了,然後對重耳說:“公子,知道你有遠大的誌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那個聽到你部下秘密商議的丫鬟,我已把她殺掉滅口了。”重耳聽了很驚訝,說:“可是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

齊薑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勸他了,於是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把重耳灌醉後,送出了齊國。後來,重耳在62歲的時候,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

鵬程萬裏: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

【釋義】鵬:傳說中的大鳥;程:路程;萬裏: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裏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曆史典故】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著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麵三千裏的浪。它乘著旋風,直向高處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麵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為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裏”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裏風鵬正舉。”

以逸待勞:養精蓄銳,又可占先機

【出處】《孫子·軍爭》。

【釋義】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予迎頭痛擊。

【曆史典故】漢光武帝劉秀剛建立東漢政權時,全國還未完全統一。公元30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囂,結果反被隗囂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攻打,隗囂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旬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知道後,對其部將說:“我們必須搶占旬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終於搶在行巡之前,占領了旬邑。馮異占領旬邑後,嚴密封鎖消息,偃旗息鼓。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趕到時,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馮異亮出了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被衝出城來的馮異大軍打敗了。

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出處】《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釋義】驥:良馬,千裏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誌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誌。

【曆史典故】東漢末年,政治動蕩,諸侯四起,天下大亂。其中以曹操最有遠見,他想統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會。

曹操自從“挾天子令諸侯”,許昌屯田以後,先後消滅了董卓、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地方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從此,軍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但是,袁紹的兩個兒子投奔了烏桓,企圖借助烏桓的力量卷土重來。烏桓的經濟、文化較落後,當時尚處奴隸製時代。他們乘中原地區經常混戰,常常侵襲漢朝的領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因此,曹操決心征討烏桓。

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親自統帥大軍北上遠征烏桓。當時曹操已年過半百。古人認為,人到50歲,就進入衰老階段。這點曹操心裏也十分明白,但為了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真正統一北方,他胸懷宏誌,人老心不老,仍然馳騁疆場。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艱苦行軍作戰,曹操在白狼山一帶與烏桓的20餘萬兵馬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徹底擊敗了烏桓,殺死了他們的頭領,十幾萬人被迫投降。

曹操率領大軍,凱旋而歸。在返回的路上,曹操帶著勝利的喜悅,想著自己已經是五十三歲的人,但曆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中原的大業尚未完成,他激情澎湃,賦詩一首: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這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誌在千裏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中原的豪情壯誌。

誇父逐日:目標,通向成功的“綠卡”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釋義】誇父:古傳說中的人名。誇父拚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誌,也比喻不自量力。

【曆史典故】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誌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誇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幹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誇父看到這種情景心裏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誇父心意已決,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於是,誇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拚命追。他翻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後,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之水喝幹;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裏有縱橫千裏的大澤,大澤裏的水足夠誇父解渴。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狗尾續貂:適時收手,也是一種完美

【出處】《晉書·趙王倫傳》。

【釋義】續:續接;貂:一種皮毛珍貴的動物,古代皇帝的侍從用貂尾裝飾帽子,由於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隻好用狗尾代替。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後麵,前後兩部分非常不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