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趣說夢想典故(3 / 3)

勾踐在吳國給夫差當了三年的仆人,才得以回到越國。回國後,勾踐一心致力於複國大業。為了使自己不忘恥辱,他決心在打敗吳國前不睡床鋪,隻睡柴草,並在睡處懸掛一個豬的苦膽,每天在就寢前都要先嚐嚐這苦膽。這就是“臥薪嚐膽”的由來。

同時,勾踐放下國王的架子,謙虛對待百姓,熱情地接待四方賓客。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招募了大量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就這樣,經過十年的耐心等待和發憤努力,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孫臏臏膝:用希望與勇氣照亮成功之路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臏刑:削去膝蓋骨,古代酷刑之一。

【曆史典故】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穀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後人就稱他為孫臏。

孫臏少年時便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年後,他出外遊學,到深山裏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穀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孫臏很快就掌握了《孫子兵法》的精髓,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鬼穀子非常高興。

龐涓與孫臏同窗學兵法,他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麵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後一旦得誌,彼此互不相忘。後來,龐涓先行下山,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被提拔為將軍。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遠不如輔佐齊國的孫臏,感到他是個威脅,便想方設法把孫臏“挖”到魏國來。

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後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後,龐涓盜用法令,羅織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在於從精神上消蝕孫臏。當孫臏知道是龐涓陷害自己後,就想法設法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麵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後來,在齊魏馬陵一戰中,龐涓被孫臏打得“智窮兵敗”,無顏見世人而自刎,孫臏從此名揚天下。

勵精圖治:精神振,大業建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釋義】勵:激勵,奮勉;圖:謀求,設法;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比喻振作起來做好某件事情。

【曆史典故】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他沒有兒子,於是手握朝政大權的霍光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禦史大夫魏相根據曆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權力。由此,霍氏一族對魏相極度怨恨,便假借太後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霍氏一族的陰謀後,先發製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後,宣帝親自處理朝政,勵精圖治。因其年少時曾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的疾苦,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嚴懲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官吏,免除了一些殘酷的刑罰。他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在魏相的監督下,百官盡職盡責。在魏相的配合下,宣帝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使國家興旺發達起來。宣帝在位25年,使已經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麵,史稱“宣帝中興”。

百尺竿頭:人最強大的對手是自己

【出處】(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

【釋義】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大的成就;佛教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曆史典故】宋朝時期,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他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總是會深受感染。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去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雖然很多,但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回答他。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拿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大師指著偈帖上麵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一日千裏: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釋義】原形容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裏,現在比喻人進步很快或事情發展迅速。

【曆史典故】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為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後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原本以為可以得到嬴政的優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複嬴政。但由於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太子丹複仇的願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於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為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田光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沉默不語,拉著太子丹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裏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為什麼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對呀!您聽說的關於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著說:“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大器晚成:懷才不遇,也不要放棄理想

【出處】《老子》四十二章。

【釋義】大器:大才。大才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方能成就。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

【曆史典故】東漢末年,袁紹的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23歲才開始讀書求學。但因其刻苦努力,進步十分明顯。當時袁紹的軍隊軍紀很差,每攻陷一個地方,都會掘開墳墓盜取陪葬的財物,因此所到之處,百姓都十分痛恨他們。崔琰見此情形,便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接受了他的建議,從此以後嚴懲此事,並封他為騎都尉。官渡之戰中,袁紹敗於曹操,崔琰被俘。於是,他開始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做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太子,崔琰反對,他對曹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還善於發現人才。他有個堂弟叫崔林,性格內向,很少說話,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人的發達有遲有早,我隻不過是早做了幾年官,怎麼比得上崔林呢。有才能的人需要長時間的磨煉才能成器,以崔林的見識和才幹,將來必成大器。”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錯,因為崔林一直刻苦讀書,而且時刻關注政局的變化。後來,在崔琰的推薦下,崔林當上了翼州主簿、禦史中丞。到了魏文帝時期,他官至司空,被封為安陽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親曆險境才能成功

【出處】《後漢書·班超傳》

【釋義】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經曆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曆史典故】漢明帝時,東漢名將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意欲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剛到鄯善國時,鄯善國王款待十分周到,後來卻忽然改變了態度。班超猜想一定是北匈奴也派來了使臣,他們從中作梗,使得鄯善王不知所從的緣故。

班超當即把隨從官兵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勁正濃,說道:“現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異國,本是想立大功,以求發達。可匈奴使臣來到這裏沒有幾天,鄯善王就不把我們放在眼裏,說不定哪天他會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說該怎麼辦?”部下們都說:“在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您調遣!”於是,班超提議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下也隻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營,使他們不知我們究竟有多少人馬,然後趁亂消滅他們。隻有采取這樣的方法,鄯善國才會一心一意歸順漢朝。”

就這樣,班超率領36人,一舉拿下匈奴軍營,鄯善國舉國震驚。果如班超所言,匈奴來使被殺後,鄯善國與漢朝正式建立了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