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典故】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南鳳手裏,賈南鳳生性凶狠狡詐,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趙王司馬倫采納了手下謀士孫秀的建議,以賈南鳳謀害太子為借口,帶兵衝入宮廷,殺死了賈南鳳,自封為相國。後來,他又借掌管宮中禁軍之機,發動政變,廢掉了晉惠帝,自己當了皇帝。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孫秀、張林等幫助他篡位的人。他的親戚朋友,甚至許多仆人也都跟著他飛黃騰達了。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貂尾不夠用,隻好用顏色和形狀與貂尾相似的狗尾來代替。每次上朝的時候,殿上的大臣擠得滿滿的。
由於當時的官員太多,百姓議論紛紛,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員太多了,貂尾不夠,隻好用狗尾來代替。後來,司馬倫的政權很快就被推翻了。
南轅北轍:選對方向,切莫背道而馳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釋義】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曆史典故】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魏王,勸阻伐趙。
魏王見他如此匆忙,很奇怪,就問他:“你有什麼急事嗎?難道出了什麼大事?”季梁沒有從正麵回答魏王,他嚴肅地說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見了一個怪人,他做的怪事我從未聽說過,特來稟報大王,請求大王指教。”
魏王聽了很好奇,就催促季梁快點說。季梁很嚴肅地說:“我在外出辦事的路上,看見一個人在急急地往北走。我問他到哪裏去,他說到楚國去。可楚國在南邊啊。我見他走的方向不對,便對他說:‘到楚國應往南走,你怎麼往北去呢?’他卻回答說:‘那不要緊,我的馬是上等的馬。有這樣的好馬,還擔心到不了楚國嗎?’聽了他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告訴他:‘即使你的馬是上等的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卻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那是枉費力氣呀!’那人聽了我的話,仍不覺悟,反而還對我說:‘我的馬好,路費也多。如此的好條件,還發愁到不了楚國嗎?’我見他如此糊塗,感到驚訝,也很氣憤,就對他大聲喊道:‘你的費用多也不管用,這條路並不通向楚國!’那人又指著給他駕車的人,有點故意炫耀地對我說:‘您看看,我的這個駕車人也是一等的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發愁到不了楚國。’說完這話,他高聲命令那馭手揚鞭催馬,仍然朝北邊方向奔馳而去。”
魏王聽罷這個故事,不禁笑道:“這個趕路人也太糊塗了!世上哪有這麼愚蠢的人,他該朝南走才是楚國的方向啊!”季梁聽了這話,知道魏王還沒有明白他講這件事的目的。於是他嚴肅而又懇切地說:“大王說得對。那個趕路人方向錯了,他的馬越好,路費越多,駕車人技術越高,他離楚國就越遠。大王您認為是這樣吧?現在,您想成為霸主,可您想依賴國家大,兵強馬壯,去攻占別國來擴充領土,以此提高威望。我以為,您越是這樣做,離您想成就大業的實際願望就越遠!這就像那個趕路人啊。我說得若不對,請大王恕罪。”魏王聽了,連連點頭,放棄了攻打趙國的計劃。
投筆從戎:筆與戎,都隻是工具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
【釋義】投:扔掉。戎:軍隊。放下手中的筆,參加軍隊。指文人棄文從軍,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曆史典故】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是東漢時期很有名的將軍,也是一位十分傑出的外交家。他從小胸懷大誌,不拘小節,但是對父母非常孝順。漢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為校書郎,而和母親一起來到洛陽。
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加上家中比較貧寒,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寫文書,以此謀生。為了將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直到很晚才睡。
有一天,他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覺得這份工作實在無聊,想到自己遠大的誌向,忍不住站起來,將筆狠狠地擲在地上說:“大丈夫即便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為國家的外交作貢獻,以取得封侯,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周圍的人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回應說:“凡夫俗子怎能理解誌士仁人的襟懷呢?”
傅介子和張騫都是西漢人,曾經出使西域,立下無數功勞。自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接著,朝廷采納他的建議,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班超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水滴石穿:堅持是實現一切的力量
【出處】《漢書·枚乘傳》。
【釋義】水一直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隻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取得輝煌的成就。比喻隻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曆史典故】宋代崇陽縣的縣衙裏,有個管理錢庫的小官吏。一天,他從縣衙出門回家時,負責警衛的衙役從他的頭巾裏發現了一枚銅錢,並立刻報告了縣令張乖厓。張馬上派人把那人關押起來,還命令下屬打了他一頓。要以“盜竊國庫”的罪名將他問罪。那個小官不服,申辯說:“我隻拿了一文錢而已,就抓我、打我,就算你能棒打我,也殺不了我。”張乖厓提筆在判決書上寫到:“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謂:一天偷一文錢,一千天就是一千文;用繩子不斷去鋸木頭,木頭也會鋸斷;小水滴不斷去滴石頭,石頭也會穿。隨後,他親自提起寶劍,走下台階斬了那個小吏。
東山再起:重整旗鼓,再戰江湖
【出處】《晉書·謝安傳》。
【釋義】再起:再次出來做官。比喻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恢複力量或重新得勢。
【曆史典故】謝安是東晉時期陳郡陽夏人,出身士族,年輕時就注意修身養性,喜歡讀書習藝,才氣雋秀,和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但他不願做官,而是在上虞的東山築廬蟄居,過著閑適的隱居生活。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有才幹的人。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東山麵請,痛陳社稷危艱,國勢衰微,亟須良將謀臣匡扶,謝安才悚憂而起,應召出山。其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既然“東山再起”,受命於危難之際,謝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開始了他中年以後二十年的奮鬥。
公元383年,苻堅親率八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伐晉。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從東到西一萬多裏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謝安審時度勢,自己坐鎮建康,指揮眾人配合作戰。因為他指揮得當,晉軍以少勝多,最後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胯下之辱: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胯:兩腿之間。從兩腿之間爬過去,是對人的一種汙辱。
【曆史典故】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大將軍,後來被封為淮陰侯,但他小時候,父母早逝,家中貧困,韓信靠到淮陰城下釣魚賣錢維持生活。有時釣不到魚,就隻好忍饑挨餓。父母去世時,曾留下一口寶劍,他時時佩帶在身上。有一天,他在街頭遇見一個小混混。小混混奚落他說:“韓信,你平常出門,總是掛著寶劍,有什麼用呢?你長得雖然高大,可你的膽量為什麼那麼小呢?”韓信閉口不答。這時,看熱鬧的人圍了上來,小混混當眾侮辱他說:“韓信,你敢和我拚一拚嗎?你敢,就拿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說完,他叉開兩條腿,站在那裏。韓信端詳了一會兒,趴下身子從他的胯下鑽了過去。看熱鬧的人一陣哄笑,都以為韓信是膽小鬼。隻見韓信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從容地走開了。
韓信後來助劉邦奠定漢業,被封為淮陰侯。漢王五年正月,改封韓信為楚王,都城在下邳。韓信到了自己的封國,把那位曾經侮辱過自己、命他從胯下鑽過去的人找來,任命他作巡城捕盜的武官,並且對部下的將領說:“這位是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他又沒有什麼道理,所以當時忍下了這口氣,才能有我今天這樣的功業。”
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勢不可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釋義】臥,睡;薪:柴草;膽;苦膽。睡在柴草上,品嚐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曆史典故】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親率大軍征討越國,雙方大軍在今浙江嘉興一帶展開決戰。越兵背水一戰,以死相拚,結果大敗吳軍。吳王也被毒箭射傷,闔閭臨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為王,一定要為父報仇。夫差勵精圖治,經過三年的努力,吳國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越國殺父之仇,親率大軍進攻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戰,在夫椒對陣。結果,吳軍大敗越軍,越王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山上,被夫差團團包圍。勾踐無奈,隻好派大臣文種帶著大量的禮物向吳軍求和。
文種來到吳軍陣中,跪在夫差麵前說:“我奉亡國之君的命令冒昧地向您轉達勾踐的心願,勾踐情願當您的臣子,他的妻子當您的仆人,服侍大王。”夫差沒有同意。勾踐和他的臣子們又想了個辦法,把越國的絕色美女西施送給了夫差,夫差這才同意勾踐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