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討論範圍,限於兩所印度的學校,兩所錫蘭的學校及兩所中國的學校,而尤注重印度和錫蘭。東方現今無論哪一國的主要問題,都是舊的根深蒂固的文化逐漸的部分的轉變。印度人民的百分之八十五都以農為業,經濟上多是貧窮的,風格上多是迷信的。他們不能永遠不變,因為現今的地球上的交通日益便利,東方和西方的接觸日多,舊的文化不能不有很大的變化。

在這種情形之下,新的學校如欲能適應新的環境,有兩件事是應當做的。第一,他們必須使青年養成能思想、能改造舊風俗及能適應新的變遷的環境的精神。第二,他們必須使青年有創造較多的財富的能力,俾他們的學校能與現代的文化適應,因為西方的現代的文化需要很大的財富。

印度和其他東方諸國一樣,最流行的教育製度是形式的、書本的、注重表麵的考試。這種教育製度在印度、錫蘭和日本都很流行,中國比較好些,但是中國的學校,就大體而論,還是很形式的。印度的中等學校現在差不多已經沒有希望了。他們與印度人的生活全不適合,且非有其他的大變化發生,這種學校完全沒有變更或改良的希望。錫蘭的中等學校雖似較為自由,但印度或錫蘭的中等教育上恐怕沒有很有希望的試驗。

我所要討論的是初等學校的試驗。印度有兩所學校值得我們特別的注意,一是美國教會中人所辦理的在摩加(Moga)的學校,一是泰戈爾的學校。摩加的馬克岐先生(Mr. W.J. McKee)和他以後的幾位哈柏(Harper)先生以及錫蘭的密勒先生(Mr.C.W.Miller),都是很有名的人物。我選教會學校為例,以為是很有希望的試驗,讀者必覺奇怪。但是這個摩加的教會學校似乎是印度最有名的學校。這個學校在近今改變印度人的思想之功,為印度其他無論什麼學校所不及。錫蘭的密勒先生的學校也有同一的試驗,在教會當局未把密勒先生派往印度以前,在錫蘭有很好的影響。

以上是通論,現在我們再回過來講摩加學校。馬克岐先生的計劃,從鄉村的兒童教起,根據鄉村生活、家庭生活、農業活動、社會生活以定他的教育,以實際生活為根據而為他創立學校,以求他的各方麵的改善。判劄布(Punjab)的鄉村女子沒有受過多量的教育,所以也沒有幫助事物的改良的機會。而在印度和錫蘭的這種學校,可說依據兩個根本原理而設立,一方麵注意現今的鄉村的生活,采取現今之可行者行之;他方麵則利用兒童的活動以求達到這個目的。馬克岐先生和密勒先生都說他們的學校以設計的觀念為根據,所以“設計”二字,印度各地都有群密的討論。

摩加學校是一個寄宿學校,不是特殊的學校,但是他的希望和目的,則在養成教師,使將此種工作傳播到鄉村學校,因為印度沒有師範學校。此校設有一個農業學校,各個兒童各有一方土地,適足維持他一人的生活。他因要維持他的生活,所以要把他所種植的蔬菜擔去售賣,並在其地從事各項工作。全校共六級,每年都遵照一個主要的設計而工作,此設計每年更換一次。例如第六級兒童去年的工作是衛生問題,是印度的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他們的工作,特別注意瘧疾,研究如何除蚊的方法。此外關於公眾衛生的重要事項也很注意。第四級兒童的設計是全校的出產物的售賣,將學校所出產的一切的物品賣與校中和學校附近的社會。他們所辦理的是一個真正的商場。他們每星期指派兩個兒童去管理商場。在開辦的時候,他們須先決定怎樣記賬;經討論後,他們選派一個代表到附近的百貨商店,實際調查記賬的方法,把所見的記下來,回來後,再召集全級學生討論,然後決定采取什麼方法。為辦理便利起見,他們在商場以外掛著一塊黑板,每星期一兩個兒童必須至百貨商店調查蔬菜售賣的價目,以盡他們最重要的責任。他們拿了價目單回來,經商議後,就成為本周的售賣的價目,各兒童都照此價目買賣。商場開辦以後,兩個兒童回到學校說:“我們應有一所商店,以為居住和堆藏蔬菜之用。”學校說:“我們沒有商店可給你們用。”兒童們開會討論,議決自己建造一家商店。他們先取黏土製磚,再把磚在日光下曬幹,然後拿來建造一所六尺長六尺寬和六尺高的屋,並且有一個窗和一扇門。我親見這個商店,是很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