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軍】
清代軍製。清廷入關後,為加強對廣大中原地區人民的統治和嚴密控製,於八旗兵外增設綠營軍。有馬、步兩兵種,沿江海地區還設有水師。綠營軍主要由漢人組成,用綠旗,故稱,亦稱綠營兵。其地位在八旗兵之下,受滿洲八旗兵管轄。綠營兵駐京師者為巡捕營,隸屬步兵統領。綠營兵在各省有督標(由總督統轄)、撫標(巡撫統轄)、提標(提督統轄)、鎮標(總兵統轄)、漕標(漕運總督統轄)。軍標(在四川、新疆,由將軍統轄)。標下有協,由副將統領。協下設營,由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分別統領。綠營兵額一般保持在60萬人左右,也時有增減。清末,綠營軍被新軍代替而逐漸淘汰。
【雅克薩戰役】
清朝反擊沙俄入侵的戰役。共兩次。分別發生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二十五年。見“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
清朝與沙俄簽訂的中俄東段邊界條約。16世紀80年代,統一後的沙皇俄國開始向亞洲擴張。沙俄軍隊越過烏拉爾山,將西伯利亞並入俄國版圖。17世紀中葉,由波雅科夫、哈巴羅夫率領的俄國哥薩克軍隊,侵入黑龍江流域,大肆殺掠當地土著居民,並駐兵於尼布楚、雅克薩等地。康熙帝在鞏固對國內的統治後,遂集中力量反擊沙俄侵略。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東巡盛京(今遼寧沈陽),派郎談、彭春等赴雅克薩附近偵察。次年,又令清軍於黑龍江兩岸築城屯田,清除沙俄軍隊的據點。並派遣使者與沙俄軍隊交涉,要求其撤軍。但遭到拒絕。二十四年五月,清軍在彭春率領下,分水、陸兩路進攻雅克薩。在清軍火炮的猛烈攻擊下,俄軍首領托爾布津乞降。清軍收複雅克薩後,釋放了城內的俄軍將士及其家屬700餘人,允許他們攜帶武器、財產回國。之後,清軍拆毀雅克薩城工事,撤回璦琿。待清軍撤離,得到增援後的俄軍又占據雅克薩。康熙帝得知後,傳諭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發兵攻取雅克薩。二十五年五月,薩布素與郎談兵分兩路進逼雅克薩,將該城團團包圍。守城俄軍826人,憑借著城中儲備有大量的彈藥、糧食等物資,負隅頑抗。兩軍遂展開激烈的炮戰。在清軍的炮擊中,托爾布津及百餘名俄兵喪命。進入八月,清軍掘壕築壘,圍困城內俄軍。
又派兵截擊來自尼布楚的沙俄援軍。直至年底,困於雅克薩城內的俄軍,因疾病流行,病死者甚重,僅剩87人,且糧食、彈藥消耗殆盡,已無力抵抗清軍的進攻。沙皇政府聞訊,即遣使赴北京,請求清廷停止進攻雅克薩,並接受此前清廷提出的談判建議。康熙帝遂複函沙皇,表示已傳令停止圍攻雅克薩,且要求沙俄派使臣議定邊界。康熙二十六年(1687)正月,薩布素遵旨撤兵,長達數月的圍攻雅克薩戰役結束。二十八年,由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率領的中國使團,與由禦前大臣兼布良斯克總督戈洛文率領的沙俄使團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反複交涉,談判,雙方正式訂立《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以南地區歸屬清朝,以北地區為沙俄所轄;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地區為待議區;拆毀雅克薩城,撤走城內俄國人及其財產;禁止雙方越界入侵,亦不得收容逃亡者;兩國商旅須持路票往來貿易等。《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平等的條約,劃定了中俄間的東段邊界。遏製了沙皇東擴的野心,亦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利益。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字太衝,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今屬浙江)人。為東林黨人黃遵素長子。年輕時,曾領導“複社”成員堅持反宦官權貴的鬥爭。清兵南下,他於浙東招募義兵抗清。南明亡後隱居著述。他認為天地之間隻有一氣,反對“理在氣先”的宋儒觀點。從明朝的覆滅中他認識到諸多的社會弊端,都源於君主專製製度,而強烈抨擊專製製度,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還批判了“君為臣綱”的封建教條,反對無條件的忠君思想,主張做官是“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強調“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他駁斥輕工商、重農業的傳統思想,認為農業、工商業“蓋皆本也”。主張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工商業應得到政府保護。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學術思想史。他的反君主專製思想,集中體現在其另一代表作《明夷待訪錄》中。該書代表了市民階層爭取權利平等的要求,被學術界視為中國啟蒙思想的先驅,對近代政治思想影響很大。
【顧炎武(1613~1682年)】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字寧人,號亭林,江蘇昆山(今屬江蘇)人。青年時曾參加“複社”,反宦官權貴。清軍南下,又起兵抗清。失敗後,遊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觀察形勢,圖謀再舉,至死不仕清朝。他認識到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非器則道無所寓”。這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觀點,卻未能係統地加以發揮和論證。在政治思想方麵,顧炎武堅決反對封建專製製度,主張限製君權,擴大地方權力。在治學方麵,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強調“博學於文”、“行己有恥”。他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就是為了有益世用而著。在音韻學上,他對闡明音學源流和分析古韻部目等方麵,多有貢獻。主要著述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字而農,號齋,時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今屬湖南)人。曾領導過抗清鬥爭,失敗後隱居湘西山區。築土室於石船山,發憤著書立說,凡40年。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和文學。在哲學上,王夫之認為“氣”(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主張“理在氣中”,批判程朱“理在氣先”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在認識論上,認為“知”以“行”為基礎,“知”來源於“行”,既批判了程朱的“知先行後”論,又批判了陸王的“知行合一”論。認為“習成而性與成”,否定“人性不變”的說法。王夫之的曆史觀有不少進步因素。他認為曆史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他稱曆史發展總趨勢為“勢”,把發展規律叫做“理”,提出“勢之必然處見理”。指出曆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不斷進步。他以曆史進步觀,批判“泥古過高而菲薄方今”的複古主義,反對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曆史觀。這對後世進步思想家和革新運動有很大影響。王夫之還批判了宋明理學倡導的“去人欲,存天理”的唯心主義道德觀。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主張應滿足人生的物質要求;在政治觀上,他反對君主專製,明確提出土地非帝王私產,應歸耕者所有,反對豪強地主兼並土地。這些思想在當時均有一定進步性。然其思想亦有不少局限性,在他的著述中,還往往流露出鄙視勞動人民,甚至汙蔑農民起義的思想。其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通鑒論》等。還有《船山遺書》。其著作在清代曾被列為禁書,直至清末才開始刊行。
【龔自珍(1792~1841年)】
清代思想家、文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進士,任禮部主事。其博學多識,為嘉道年間提倡“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重要代表人物。林則徐赴廣州禁煙時,他預料到英人可能以戰爭威逼,建議加強戰備,抵禦英軍入侵。其哲學觀點,持“性無善無不善”之論,反對孟子“性善”與荀子“性惡”的偏頗論斷。強調萬事萬物無不處於變化之中,“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其詩文中積極倡導“更法”、“改圖”,敢於揭露政府的腐敗無能,洋溢著愛國熱情。其代表作有《尊隱》、《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送欽差大臣林公序》、《病梅館記》等。其詩作《己亥雜詩?九州風氣恃風雷》等詩篇,尤為知名。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響較深。所寫散文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詩歌尤富有戰鬥性,風格多變,人稱“龔派”。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
【《三國誌通俗演義》】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今稱《三國演義》。作者羅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三國演義》根據講史話本《三國誌平話》進行剪裁、創作及全麵藝術加工寫成一部長篇曆史小說。它是章回小說的開山祖,也是影響最大的長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描繪了三國時期三大封建統治集團間在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麵公開和隱蔽的鬥爭。作者以通俗凝煉的語言,按時間順序編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塑造出不同類型的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示出絢麗多彩的曆史畫卷。它的藝術成就使中國小說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而它那些關於政治的縱橫捭闔與軍事的韜略計謀的描述,均成為後世中外人士進行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的借鑒。影響頗為深遠。其不足之處是宣揚了封建正統觀念和忠義思想。
【《水滸傳》】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關於作者的生平,目前爭論很大,但施氏生於元末明初,曾活動於杭州等地,已達成共識,是可以肯定的。《水滸傳》是經過長期民間流傳,由施耐庵等在講史話本《大宋宣和遺事》等著作的基礎上加工而成。該書描寫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真實情景,鞭撻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肯定了農民鬥爭的正義性,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不朽的農民英雄形象,如宋江、李逵、魯智深、林衝、武鬆等。其結構基本上是單元性,某幾回集中刻畫描繪一個人物,還保留著話本的痕跡。宣揚封建忠義思想,是該書的局限性。【《西遊記》】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作者吳承恩(約1500~1581年),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西遊記》是在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及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再創作而成。它敘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唐僧師徒曆經千難萬險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它用大筆勾勒出一個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一片莊嚴神聖的西天佛土和一批各具體態的神魔形象。作者還別出心裁地安排下九個人間國度,明顯地針對時事進行嘲諷。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於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經”表彰他見惡必除,除惡務盡的精神。書中蘊藏著作者大膽的民主思想,借孫悟空的口說出:“玉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孫悟空的造反精神是針對著人世間的封建秩序及封建統治階級的,具有極大的進步性。
【《紅樓夢》】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約1716~1763年),名瞮,字夢阮,號雪芹。先世原為漢人,很早便入滿洲正白旗內務府籍。《紅樓夢》描寫一個貴族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變遷,圍繞這個家庭中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展現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悲憤命運。它是一部全麵批判封建社會的現實主義傑作。《紅樓夢》在展開愛情悲劇的同時,揭露了賈、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惡,這在封建社會的末期有其典型意義,它們是整個即將沒落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寫照。封建社會的一切,無論典章製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寺院,還是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等,書中都有廣泛深刻的揭示,並以特有的藝術手法作出現實主義的批判。全書數百個人物,情節頭緒複雜,但結構天然渾成,人物配置恰到好處,縱橫脈絡清晰貫通,體現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成為一部世界性文學名著。
【《三言》】
晚明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明馮夢龍編輯。馮夢龍(1575~1646年)晚明著名通俗文學作家,畢生從事戲曲、民歌和白話小說等通俗文學的搜集、整理和刊行工作,貢獻最大的是編輯“三言”。“三言”,原稱《古今小說》,重刻改稱《喻世明言》、《警世通信》、《醒世恒言》,總稱“三言”。“三言”共收短篇小說120篇,包括宋、元、明三代話本和明代擬話本(模仿話本的文人創作)。這些小說大都經過馮夢龍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有的擬話本可能是他自己的創作。
【《聊齋誌異》】
清代著名短篇小說集。作者蒲鬆齡(1640~1715年),字留仙,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書香”家庭。受社會風氣和家庭影響,蒲鬆齡從小熱衷科舉,十九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但此後屢試不第。30歲後,因生活所迫,主要是在“縉紳先生家”設帳教學,直到70歲才“撤帳歸來”。這四十年間,他一麵教書,一麵應試但終不遂願。他的《寄王如水》詞說:“天孫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傑士。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裏”。正是他對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實描繪。71歲他才援例出貢,4年後便愴然辭世。《聊齋誌異》全書共488篇。小說以民間故事為素材,借花妖狐鬼來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敗,抨擊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反映男女青年對婚姻自由的追求。每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人物刻劃細膩,語言精煉。是我國古典文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四庫全書》】
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四庫全書館。先後從全國各省征集各類圖書13萬餘種。命紀昀為總纂官,另有360名著名學者參與編修。曆時10年,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編成。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故稱“四庫全書”。收入古書3461種,79309卷,裝訂成36000餘冊。另外還編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四庫全書》考證100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該書內容廣博,保留了不少古代典籍。在編輯過程中,凡不利於清朝統治的著述,多遭禁毀或刪削,共焚毀3929部古籍,但也整理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典籍。故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書成後共謄寫7部,分別藏於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盛京(今遼寧沈陽)文溯閣、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現尚存4部,其餘3部皆毀於戰火。
【紀傳體】
古代史書編纂的一種體裁。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為中心,結合紀言、紀事,較全麵地記載各類人物在曆史上的活動。其記敘範圍廣泛,便於反映某一曆史時期內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各方麵情況。紀傳體史書創始於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世家、載記、列傳、書誌、表和史論等部分組成。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敘述帝王一生,兼以排比大事;世家,主要記述諸侯和貴族一生的曆史;載記,主要記述割據政權的曆史;書誌,是記述典章製度的原委、有關自然和社會各方麵的情況;表,用以記載年代;列傳,主要記述人物,以及民族及外國的曆史;史論,是作者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評論與見解。紀傳體史書有利於突出帝王將相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曆代王朝所修的“正史”均采用紀傳體。但紀傳體史書不能清晰地表述曆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和各種事件、人物間的聯係。
【編年體】
我國古代史書編纂的一種體裁。是最早的一種史書體裁。編年體史書最大的特點是,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時、日順序編排史事。編年體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不同曆史事件的聯係。編年體史書記事,有時追敘往事或預敘後事,有時又夾敘同類之事,以使編年體史書撰寫得更趨完美。但編年體史書,記事前後割裂,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曆史事件的前後聯係。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製度等內容,也無從詳其原委。現存最早的編年史,是孔子編撰的《春秋》。我國古代許多史籍,從《春秋》、《竹書紀年》、《左傳》、《國語》、《戰國策》,到後來的《漢紀》、《後漢紀》,曆朝的起居注、實錄都是采用編年體撰寫的。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北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
【紀事本末體】
中國古代史書編纂的一種體裁。紀事本末體的特點是,以記事為中心,以事立篇,每篇一事,自為起訖。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之間按時間順序編排,每篇的內容基本上也是以時間為序進行有係統的敘述。紀事本末體史書始創於南宋袁樞所撰《通鑒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史書雖能避免編年體和紀傳體史書的某些不足,有其自身的優勢,但這種編纂體裁分立事目,隻能取同期曆史的相關內容加以記載,很難對同期曆史作全麵係統的敘述,對於曆代典章製度更難以詳載。故有史家認為,紀事本末體,實際上隻是編年體的一種變體形式,從史學發展史的角度看,紀事本末體是編年體發展和改進的結果,實質上是編年體史書的一種派生體裁。由於紀事本末體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決定了它隻能是對編年體某些不足進行彌補,而不能代替編年體。雖然紀事本末體也能填補紀傳體史書的某些不足,但它同樣也不能取代紀傳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