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代正史的統稱。皆為紀傳體。清乾隆年間,《明史》定稿,詔刊廿二史,將《明史》列入正史之中。不久又詔增《舊唐書》及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即為:西漢司馬遷撰《史記》,130卷;東漢班固撰《漢書》,120卷;南朝宋範曄撰《後漢書》,130卷;晉陳壽撰《三國誌》,65卷;唐房玄齡等撰《晉書》,130卷;梁沈約撰《宋書》,100卷;梁蕭子顯撰《南齊書》,59卷;唐姚思廉撰《梁書》,56卷;唐姚思廉撰《陳書》,36卷;北齊魏收撰《魏書》,130卷;唐李百藥撰《北齊書》,50卷;唐令狐德盞撰《周書》,50卷;唐魏徵等撰《隋書》,85卷;唐李延壽撰《南史》,80卷;唐李延壽撰《北史》,100卷;後晉劉日旬等撰《舊唐書》,200卷;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225卷;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150卷;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74卷;元脫脫等撰《宋史》,496卷;元脫脫等撰《遼史》,116卷;元脫脫等撰《金史》,135卷;明宋濂等撰《元史》,210卷;清張廷玉撰《明史》,332卷。二十四史通行版本有兩種,一為武英殿本,即清代官刻本,清末民國以來翻印本多取此版。一為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多收宋元善本於其中。解放後,中華書局又組織專家整理、校對、標點百衲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點校版《二十四史》最便初學及研究使用。
【典誌體】
古代史書編纂的一種體裁。出現於唐中期以後。典誌體史書,采用分門別類的辦法,記載曆代的典章製度,並研究曆代典章製度的承襲關係和創新的內容。它是由紀傳體史書中的誌發展成的一種獨立的史書體裁。《唐律疏義》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專門的典誌體史書,也是保存至今我國較早的一部法典。《大唐開元禮》記載了唐玄宗開元年間修訂的宮廷禮儀製度。《大唐六典》則是唐代職官製度的彙編。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綜合各部類而寫成的典章製度的專著,為杜佑《通典》。該書問世後,影響巨大而深遠,後宋人鄭樵《通誌》(尤其是其中的二十略,屬典誌體史書),元人馬端臨撰《文獻通考》,皆效《通典》而作,稱為“三通”。後世有人續“三通”,寫《續通典》、《續通誌》、《續文獻通考》,清代又有官修《清通典》、《清通誌》、《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清末劉綿藻又撰寫《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接清三通,下訖清末。合稱“十通”。《十通》形成了一個典誌體史書的係列。典誌體史書也有以斷代為書的,這就是曆代的《會要》,其中《宋會要輯稿》是清人徐鬆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元典章》、《明會典》、《清會典》都是官修斷代典章製度的著作,均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學案體】
記述學術源流的史書體裁。始創於明末清初。黃宗羲、全祖望等撰著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即為學案體代表作。學案體史書實為學術思想史專著,也是繼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典誌體等主要史書體裁之後出現的又一新的史書體裁。其體例為:每學案前先設一表,備舉師友弟子,標明學派淵源及傳授係統。每一案主均立小傳,敘其生平概況及學術宗旨。對案主學術論著,均一一注明出處,材料采選頗為廣泛,為深入研討其學術思想提供方便。案主小傳後,另有附錄,載其遺聞軼事。亦附時人及後學之評論,備錄其短長得失,以供後學自行判斷。為後學研究斷代或曆代學術思想史及沿革,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文獻資料。【《左傳》】
我國古代最早的較詳備完整的編年史。亦稱《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戰國間人左丘明作。一說為吳起所作。該書以《春秋》為綱,博采各國史事,編次成書。與《春秋》雖在內容上相關之處甚多,但實為兩部不同著作。《左傳》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是我國早期頗為詳備而完整的編年史。而《春秋》則隻是春秋曆史大事編年綱要。《左傳》詳於記事,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專從概念、詞義上詮釋《春秋》的作法不同,《左傳》對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諸方麵史實均有很好的記載。特別是記載軍事,如晉楚城濮之戰、?之戰、鄢陵之戰及晉齊鞍之戰和其他大小戰爭,不僅寫得詳盡,且寫得十分生動。此外,對當時的朝聘盟會、天文地理、氏族和少數民族等情況亦均有詳略各異之記載。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認為《左氏春秋》自成體例,標誌著編年體史籍的成熟,形成獨立一家,是頗有道理的。曆代經學大師,亦將《左傳》視為儒家經典之一。
【《國語》】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記言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中《周語》3卷、《晉語》9卷、《魯語》、《楚語》、《越語》各2卷、《齊語》、《鄭語》、《吳語》各1卷。所記內容起於西周穆王,終於趙、韓、魏滅智伯(前453年)。每卷由不相連屬的記言文字組成,數量多寡不等。主要記載君臣言論,也有一些記事內容。其中《周語》、《楚語》記事早於《左傳》,大部分內容且與《左傳》相近,可與之相互參證,故曾被稱為《春秋外傳》。亦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該書語言生動,敘述簡潔,對後世散文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戰國策》】
戰國時期的記言體史書。內容多為戰國時期遊士的言論及書信。自戰國至西漢時,已有此類書籍流傳。名稱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西漢後期,劉向對這些著作進行整理編次,合編一書。因其內容以記述戰國遊士的謀策為主,而定名為《戰國策》。成為一部記載戰國史事和策士議論、縱橫權謀的彙集。共33篇,計《東周策》、《西周策》各1篇,《秦策》5篇,《齊策》6篇,《楚策》、《趙策》、《魏策》各4篇,《韓策》、《燕策》各3篇,《宋策》、《衛策》合為1篇,《中山策》1篇。該書是記載戰國時期曆史的重要史籍,文字描述精彩,論述極富邏輯性。許多篇章成為後世學習古典文學的範文。東漢末高誘為之作注。該書在唐以後殘缺不全,北宋曾鞏搜訪校勘館閣藏書,全書得以複完。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內容與《戰國策》極相似。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
【《古今圖書集成》】
清朝編纂的大型類書。原名《古今圖書彙編》。清康熙年間陳夢雷原編,雍正年間蔣廷錫奉命重編。前後曆時二三十年編成。全書約16億字,裝訂成15萬冊,另有目錄40卷。分為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6編。每編分門別類,又分為乾象、歲功、曆法、庶征、坤輿、職方、山川、邊裔、皇極、宮闈、官常、家範、交誼、氏族、人事、閨媛、藝術、神異、禽蟲、草木、經籍、學行、文學、字學、選舉、銓衡、食貨、禮儀、樂律、戎政、祥刑、考工共32典,6109部。每典均有總部,總部與分部又皆分彙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紀事、雜錄、外編諸項。該書的編纂者多為博學之士,搜羅材料極豐富,分類詳細,編排係統,體例完善,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類書。
【四書五經】
九部儒家早期經典著作的統稱。四書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為《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十三經】
十三部儒家經典著作的統稱。即《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有學者認為《十三經》是中國儒家經典合集,是在《四書五經》基礎上的延伸與擴展。即由《禮》發展為三禮,《春秋》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加上《孝經》和《爾雅》,而組成儒家的13部經典,故稱“十三經”。
【避諱】
中國古代社會習俗。諱,又稱名諱,即需回避使用的名字。對君長或尊長的名字,不直接說出或寫出,即謂避諱。避諱起始於西周。至秦漢逐漸形成一套習俗。唐宋時極為盛行且嚴格,一直沿襲至清末。分國諱、家諱兩類。國諱,即避免使用當朝皇帝的名字;家諱,又稱私諱,即不使用家庭或家族尊長的名字。在書寫時常用的避諱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筆等。改字,即遇諱字不寫,另改一字代替。如秦始皇諱政,故正月改端月。空字,即遇諱字,或空一字,或打一方框(天窗),或以“諱”、“某”字代替諱字。缺筆,即遇諱字,則少寫最後一筆或兩筆。在封建社會中,因避諱而出現改姓、改名、改官名、改地名等現象。
【姓氏】
家族係統的稱號。為姓和氏的合稱。中國的姓源於原始社會母係氏族時期,作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稱號。故早期姓多帶女字,如姬、薑、嬴等。氏為姓的支係,即一個大家族內的分支家族的稱號。氏隸屬於姓。姓氏在先秦時期還用於別貴賤和婚姻。南宋鄭樵《通誌?氏族略序》:“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自秦漢以後,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係氏族社會以後,逐漸增多,來源極廣。主要來源於封國名、諡號、爵位名、官名、居地、職業等。
【名字】
人的稱號。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古時,子女出生,其父母或長輩即給他起一稱號,是為名。每人通常隻有一名為正式稱號,在封建社會時,該名要登記在官府的戶籍簿上,故稱官名或大名。此外亦有乳名、小名等,則屬非正式稱號。字,則於子女長大,行成年禮時,由其父母或長輩再起一稱號,則為字。古人有字即標誌成年。古人有名有字,使用時視場合與對象而有不同:於君長、父輩麵前,自我稱呼時則稱名,以示謙遜;稱號對方時,則稱字不稱名,以示尊敬。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參見“冠禮”、“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