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唐於黑龍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置黑水都督府,於黑水革末革曷諸部設州,均隸屬都督府。以諸部酋長為都督、刺史,唐廷派官吏監領。契丹興起後,黑水革末革曷臣屬於遼,改稱五國部。粟末革末革曷位於革末革曷諸位最南端。高麗亡後,部分部眾與東北其他民族被安置於營州。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粟末革末革曷與契丹、奚等族人起兵反唐。聖曆元年(698年),酋長大祚榮率部眾至太白山(今長白山)東北的奧婁河(今牡丹江上遊)地區,於東牟山下(今吉林敦化附近)修築城堡,建立震國(一稱振國,後又稱舊國)政權。大祚榮自稱震國王。高麗等族相繼歸附,震國勢力大振。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遣使赴粟末革末革曷招慰,大祚榮接受招諭,且遣子入長安(今陝西西安)宿衛。開元元年(713年),唐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渤海都督府都督。大祚榮遂廢舊號,改稱渤海國。並與唐正式確立藩屬關係。渤海國所轄北至黑水都督府,東臨日本海,南以泥河(今龍興江)與新羅為界,西與契丹(時居今遼寧開源、鐵嶺一帶)相鄰。都城為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西南)。轄境內設5京(忽汗城即為上京龍泉府)、15府、62州。其政權機構多仿唐製。於中央設三省(中台、宣詔、政堂)、六部(忠、仁、義、禮、智、信)、七寺(殿中、宗屬、大常、司賓、大農、司藏、司膳)。地方行政建製為京、府、州、縣。軍製設10衛。渤海國南部農業較發達,廣泛使用鐵製農具和農耕技術,主要種植水稻、粟、麥、豆、黍等。北部則以畜牧業、漁獵為主。手工業生產多集中於南部地區,礦冶業發達,盛產鐵、銅、金、銀等。陶瓷業發展迅速。

絲織業所產龍州糸由、沃州錦,十分精良。與唐貿易頻繁,且有一定的規模。渤海國使用漢字,操漢語,並仿唐製設學校、科舉。遼天顯元年(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兵攻占忽汗城,渤海國亡。遼太祖遂於其地建東丹國。五代時期,黑水革末革曷始稱女真(亦作女貞、慮真、朱理直,也作女直)。入遼後,女真各部發展水平不同。居於南部者,發展水平較高,且與遼關係密切,稱為熟女真。因其首領受遼冊封官號,故又稱係遼女真或係籍女真。居住於鬆花江流域及以北地區的女真人尚處於原始部落時期,生產相對落後,稱生女真。與遼建立隸屬和朝貢關係。戶口不入遼籍。時生女真進入定居農業生產。遼中期後,生女真完顏部發展迅速。11世紀中葉,形成以完顏部為核心的生女真部落聯盟。遼天慶四年(1114)九月,部落聯盟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正月,阿骨打即帝位,建國號大金。金天會三年(1125),滅遼,女真貴族遂於我國北方地區建立了金朝。

金開興三年(1234),金朝為蒙古與南宋聯軍所滅。金亡後,東北地區的女真人散居於北起黑龍江、鬆花江、混同江一帶,南至遼東半島的廣闊區域內。明初,女真分為三大部:居住在黑龍江及烏蘇裏江流域者稱“野人女真”,居住在開原以東和鬆花江中遊一帶者稱“海西女真”,居住在長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綏芬河流域者稱“建州女真”。15世紀中葉,與明朝關係密切的建州女真南遷至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一帶,其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逐漸步入奴隸製階段。為掠奪財富,女真各部間紛爭不已。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後又逐步統一女真其他各部。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隨即起兵反明。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於沈陽(今屬遼寧)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族”。此後女真人遂有滿族之稱。隨清朝在全國建立統治,滿族亦分布於各地。

【清朝】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名。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史學界以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為界線,之前稱前清,為中國古代史;之後稱晚清,屬中國近代史。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國。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順治元年(1644),清兵入關,逐漸統一了全國。都城北京。清初,經平定三藩之亂和統一台灣的征戰之後,清朝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清初通過設立軍機處,極大地加強了皇權。又大興文字獄,實行嚴厲的文化專製,在地方建立了嚴密的統治網絡,使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封建時代的頂峰。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統治時期,采取廢除圈地、獎勵墾荒、實行更名田等措施,推行“攤丁入畝”的賦役製度,使清前期的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出現長達百餘年的康乾盛世。康、雍、乾時期,平定了漠西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擊退廊爾喀(今尼泊爾)對西藏的入侵,兩度擊敗沙俄軍隊,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最終奠定了疆域遼闊的中國版圖。乾隆後期,統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加劇,社會矛盾激化,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不斷,加速了清朝的衰敗。前清時期,在思想領域內,湧現出一批早期啟蒙思想家,開始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君主專製,對清末的變法維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文化科學亦有諸多成就,文學以小說成績為大,《紅樓夢》、《聊齋誌異》、《儒林外史》等,最為著名。在高度強化的封建專製統治下,加之閉關鎖國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十分緩慢。而當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加緊向外侵略擴張,建立殖民地時,清朝的統治危機正不斷加劇,無法抵禦鴉片的侵害和西方列強的侵略,終在道光二十年(1840)的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從此改變了中國的曆史進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殖民列強相繼入侵中國,挑起一係列的戰爭,清政府屢戰屢敗,又被迫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殖民列強遂在中國掀起瓜分勢力範圍的狂潮,民族危機日趨加劇,形成“禦侮自強”的社會思潮,推動了洋務運動的興起。

洋務派於各地相繼建立了一批近代軍工企業,後又大舉興辦民用企業,興辦“西文”、“西藝”學堂,從而產生了民族資本工業,誕生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試圖通過變法維新,挽救民族危亡,但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守舊官僚的反對而失敗。自殖民列強入侵中國後,民族矛盾尖銳,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先後爆發了太平天國、義和團等反帝、反清鬥爭的高潮。民主革命思潮亦廣泛傳播,光緒年間,成立了許多革命團體,逐漸形成資產階級革命高潮。宣統二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於武昌發動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隨即宣布成立中華民國。此後,全國各地相繼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年僅6歲的溥儀被迫退位,清亡,自清入關至覆滅,共曆10帝,268年。

【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帝平定吳三桂等藩王叛亂的事件。清初,順治帝為統一全國,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守雲南;封尚可喜為平南王,駐守廣東;封耿繼茂為靖南王,駐守福建。史稱“三藩”。清廷命他們進攻南明政權,剿滅農民軍餘部。至康熙初年,三藩財力、兵力極盛,發展成為武裝割據勢力,三藩兵力總和已超過八旗兵總數,直接威脅清王朝的統治。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下令撤藩。吳三桂隨即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後又稱周王。攻陷湖南、四川。之後,耿繼茂之子耿精忠與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繼起響應,亦起兵反清。陝、桂等地地方官僚也乘機叛清。叛亂之勢迅速擴展到半個中國。麵對危機,康熙帝下決心平叛。他對吳三桂采取堅決鎮壓的態度。對其他叛亂者則剿撫兼用。在清廷武力征討和招撫之下,耿精忠、尚之信降清。為挽救敗局,安定人心,穩定叛軍內部的秩序,康熙十六年(1678),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不久病死,其孫吳世王番在柩前繼位。他不敢留居衡州,遂退居貴陽(今屬貴州)。清軍乘勢收複湖南、四川等地。康熙十九年(1680)十月,清兵進逼貴陽,吳世王番逃奔雲南。清軍緊追其後,康熙二十年(1681),吳世王番兵敗自殺,曆時8年,清廷最終平定三藩之亂。

【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清朝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明清之際,蒙古分為漠南、漠北喀爾喀、漠西厄魯特三大部分。漠西厄魯特蒙古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以準噶爾和和碩特兩部勢力最為強大。清太宗崇德五年(1640),厄魯特蒙古首領與漠北喀爾喀部共同遣使,與清修好。康熙九年(1670),噶爾丹奪取準噶爾部汗位。十六年,他率眾征服和碩特部。二十六年,趁漠北蒙古內亂之機,噶爾丹在沙俄支持和挑唆下,進攻喀爾喀。二十九年,噶爾丹勢力膨脹,又南侵烏珠穆沁,進逼布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距北京僅700裏。六月,康熙帝下詔親征。八月,清軍與噶爾丹軍於烏蘭布通展開激戰。噶爾丹戰敗後,潰逃漠北。經過幾年的休整後,噶爾丹繼續勾結沙俄,再次大舉侵擾漠南。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康熙帝又下詔親征,於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大敗噶爾丹。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為了追剿殘餘的噶爾丹勢力,康熙帝於三十六年二月,第三次親征噶爾丹,兵進寧夏。三月,走投無路的噶爾丹飲藥自盡(一說病亡)。其侄策旺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汗後,苦心經營,使準噶爾部經濟得以恢複和發展,實力不斷增強,遂控製了天山南北路。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率兵入藏。

於次年十月攻入拉薩,殺和碩特部在西藏的拉藏汗,引起西藏地區的混亂。五十七年,康熙帝得知拉藏汗遇害後,即命清軍入藏清剿準噶爾勢力。五十九年,清軍分西、北兩路入藏作戰,擊敗策旺阿拉布坦,穩定西藏地區的局勢。雍正初年,策旺阿拉布坦又煽動青海和碩特部上層分子叛亂,大肆掠奪西寧等地。雍正二年(1724),雍正帝派兵進討,迅速平息叛亂,將準噶爾部勢力驅出青海。五年,策旺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汗,繼續與清軍交戰。十二年,噶爾丹策零與清廷議和罷兵。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卒。準噶部內部爆發激烈的爭奪汗位的鬥爭。噶爾丹策零外孫阿睦爾撒納在清廷支持下,奪取汗位。即而又起兵反清。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命清軍分西、北兩路進剿,擊潰叛軍。阿睦爾撒納外逃沙俄。後死於俄國境內。至此準噶爾部上層分子發動的叛亂,最終被平息。為了鞏固和加強對西藏、新疆等地的統治,清朝政府於雍正五年(1727)在西藏地區設置兩位駐藏大臣,分駐前、後藏,監督西藏地方事務。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又設置伊犁將軍、參讚大臣等,率兵分駐天山南北。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鬥爭,挫敗了沙俄對我國西北領土的擴張陰謀,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軍機處】

清朝官署名。為最高的辦事機構。清初,仿明製設內閣,然軍政大事皆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亦稱國議)決策。議政王大臣由統領八旗的滿族諸王充任,他們握有決策大權,直接威脅著皇權。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設南書房,擇親信滿漢文人入南書房辦事。朝中諸多重大政務均經由南書房傳諭或遵旨起草詔諭,成為受皇帝直接控製的機要秘書班子。雍正八年(1730),因用兵西北,需及時處理軍機要務,遂於宮中隆宗門內設軍需房,後更名軍機房。十年,改名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無公署,其辦公處所稱值廬。不置專官,而於大學士、尚書、侍郎中,挑選親信入值,稱軍機大臣。初為臨時性的軍事機構,後逐漸成為常設的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最高辦事機構,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乾隆時定為滿、漢兩班,每班8人。後增至四班32人。軍機處需每日覲見皇帝,接受旨意。再以麵奉諭旨之名向各官署和地方官員發布指示。自軍機處設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已形同虛設,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得到極大的加強。

【總督】

明、清兩代地方官名。明朝由中央派往地方的軍事官員稱總督。成化五年(1469),始設兩廣總督。後在各地逐漸設置,並成定製。清朝正式將總督定為地方最高長官,往往管轄一省或數省(一般多為兩三省)的軍政大權。又稱封疆大吏。一般都是朝廷重臣。清前期多由滿族權貴擔任,清末也派漢族官員充任。如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

【巡撫】

明、清兩代地方官名。又稱撫台、撫院、撫軍。明初設巡撫,多為巡行地方,安撫軍民。屬臨時差遣,事畢則罷。宣德五年(1430),始於各省設置,總攬一省或一地的軍、民、刑、政之權,亦統領布政使、按察使。清朝沿置。康熙五年(1666),定製為一省一撫,並正式成為一省最高的長官。與總督並為封疆大吏,然地位略低於總督。

【理藩院】

清朝官署名。為主管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機構。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1636)始設蒙古衙門。三年,改稱理藩院。順治十六年(1659),將理藩院隸屬禮部。之後又改與六部等同。長官為尚書、侍郎,選滿人充任。雍正元年(1723),始以王、公、大學士兼領院事。職掌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事務,下設旗籍、王會、典屬、柔遠、來遠、理刑六司,分掌部界、封爵、設官、戶口、耕牧、賦稅、交通、會盟、朝貢、貿易、宗教等具體事務。至鹹豐十一年(1861)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前,亦兼辦中俄外交。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理藩部。清亡,遂廢。

【攤丁入畝】

清朝調整後的賦役製度。清初沿襲明朝賦役製度,田賦分夏秋兩季征收,丁銀多按丁征收。康熙年間,丁銀極為苛重,農民為逃丁銀而流亡,致使“丁額無定,丁稅難征”,嚴重影響著清廷的賦稅收入。為防止農民逃稅流亡,穩定賦稅收入,康熙五十一年(1712)規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全國總丁數,即人丁2462萬,丁銀335萬餘兩為定額,每年按此數額征收丁銀。今後新增添人丁數,丁銀總額不再增加。丁銀總額固定後,廣東各州縣即於康熙五十五年將丁銀攤入地畝征收。此後四川亦試行此法。雍正元年(1723)七月,清廷宣布將“攤丁入畝”之製推行全國。攤丁入畝是將固定的丁銀全部攤入地畝,按土地麵積征稅,取消了按人丁征稅的舊製。將士地、人丁的二元稅製變成單一的土地稅製,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負擔,緩和了階級矛盾;農民因此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人丁不再單獨征稅,有利於人口的增長。

【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出現的繁盛局麵。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近一個半世紀(1661~1795年)。康熙帝即位之初,翦除了以鼇拜為首的滿族貴族中的保守勢力。強調“滿漢一視”,緩和民族矛盾,為百年盛世奠定了基礎。他在位期間,致力於鞏固邊疆,消除割據,反對分裂。先後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兩度親征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抗擊沙俄的侵略,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與俄國簽訂劃定中俄東段邊界的《尼布楚條約》。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為清朝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雍正帝在位期間,繼續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並於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中央政權對西藏地區的管理。乾隆帝最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挫敗沙俄對我國西北領土的擴張野心。之後又於天山南北路分置伊犁將軍、參讚大臣,對新疆地區實施統治和管理。還擊敗廓爾喀(尼泊爾)對西藏的入侵。頒行《欽定西藏章程》,對西藏的政治、經濟、軍事實施重大改革,提高駐藏大臣的職權。規定達賴、班禪及其他活佛轉世的“金本巴瓶掣簽”儀式,均須在駐藏大臣監視下進行,並呈請中央朝廷欽定批準。經康、雍、乾三代平定叛亂,反擊侵略的鬥爭,最終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經濟方麵,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注意發展生產,采取廢除滿族貴族的圈地、獎勵墾荒、實行更名田(即將原明代藩王莊田免價給予原佃戶耕種,佃戶改為民戶,田地永為世業)等措施;並調整賦役製度,推行“攤丁入畝”的賦稅製度。此外三帝還經常大規模地蠲免錢糧,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為發展生產,三帝在位期間,先後治理了黃河、永定河,並在江、浙修築近300裏長的海堤,以治理水患,保護農業生產。經過百餘年的恢複和發展,至乾隆中葉,社會經濟水平已達到並超過明代。康、雍、乾三帝,在國家統治方麵,進一步加強皇權,設軍機處,實行奏折製度,根絕宦官幹政,製定嚴苛的刑法,嚴厲鎮壓反叛;且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製;自中央到地方,建立嚴密的統治網絡,極大地強化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百餘年間,國力強盛,國內局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國家的統一得到極大的鞏固,而被史家譽為“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