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統治集團內部的黨爭事件。明神宗朱翊鈞親政後,生活極奢侈腐朽,不理朝政,統治陷入癱瘓境地。神宗皇後無子,王貴妃生子常洛,鄭貴妃生子常洵,常洛為長。神宗寵愛鄭妃,欲立常洵為太子。朝臣屢屢上書反對,迫於眾議,神宗方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十月,冊立常洛為太子。四十三年(1615)五月,有一男子持木棒闖入太子居住的慈慶宮,被抓捕後供認受鄭妃手下太監指使。史稱“梃擊案”。神宗庇護鄭貴妃。以三吳士紳為主體的東林黨人認為是鄭妃陰謀,堅持追查元凶,遭神宗壓製。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死。八月,常洛即位,是為光宗。時常洛染病在身,鄭妃親信、太醫崔文癉進瀉藥,光宗服後,腹瀉不止。後鴻臚寺丞李可灼又進紅丸兩粒。泰昌元年(1620)九月,光宗服後身亡,其在位僅一個月。史稱“紅丸案”。光宗死後,李選侍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挾持年僅16歲的太子朱由校入居乾清宮,以操縱朝政。李選侍與鄭貴妃交往甚密,東林黨人上疏,以乾清宮為天子居地,請其移居他宮。迫於群臣眾議,李選侍遷出。史稱“移宮案”。群臣遂擁立朱由樣即位,是為熹宗。三案引發了明廷內的激烈爭執,逐漸形成以有抱負的官吏和知識分子組成的東林黨,和以腐敗、守舊的大官僚地主的非東林黨。熹宗即位後,不理朝政,以做木匠活為樂。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串通,得勢專權。非東林黨遂與之相勾結,形成閹黨。閹黨於朝中大肆迫害東林黨人,將東林黨臣僚逐出朝廷。明朝末期政治更加黑暗,統治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
【明末農民戰爭】
明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時朝後期,統治極其腐敗。神宗親政後,生活極奢侈腐朽,整日吸食鴉片,不理朝政。統治集團內部黨爭激烈,閹黨專權,政治黑暗。土地兼並劇烈。一條鞭法弊端叢生,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大量的農民破產、流亡,朝廷賦稅收入銳減,財政嚴重虧空。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明廷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借調募軍隊鎮壓遼東努爾哈赤反明,加派遼餉。農民賦役負擔更重,紛紛起義反抗。為鎮壓農民起義,明廷又加派剿餉、練餉,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自萬曆至崇禎71年間,水、旱、饑、疫災害頻繁發生,竟有68年之多。農民反抗鬥爭遍及全國。天啟七年(1627)二月,陝西白水農民王二率饑民殺澄城知縣起義。揭開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崇禎元年(1628),府穀王嘉胤、汝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人相繼起義。農民出身的驛卒李自成和邊兵張獻忠亦先後加入義軍。起義迅速遍及陝北地區。四年,各支義軍紛紛轉移山西,時有36營,20餘萬眾,但因各自為戰,力量分散,屢為官軍所敗。六年,各支義軍戰敗後,雲聚河北,又被官軍包圍。高迎祥聯合張獻忠等部突破重圍,履冰渡黃河進入中原,又分赴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繼續抗擊官軍。明廷調集重兵,鎮壓起義軍。八年,崇禎帝令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山東,夾擊起義軍。為抗擊官軍,起義軍13家72營會於河南滎陽,商討迎敵方略。會上高迎祥部將李自成提出聯合作戰,分兵作戰的戰略,分四路出擊,將主力放在官軍薄弱的東路,以擊潰官軍的夾擊。會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率東路軍,突破重圍,自河南入安徽,占領明中都鳳陽,焚毀明皇陵。之後,高迎祥、李自成率兵再入河南,連克一些州縣後,轉入陝西。次年,高迎祥被俘遇害,李自成繼為闖王。張獻忠繼續南進,活動於長江以北地區。崇禎帝將官軍主力自遼東調來鎮壓起義軍。
十年,在官軍圍剿下,起義軍遭受挫折。十一年十月,李自成於潼關戰敗後,與劉宗敏等18人入商雒山。不久,張獻忠在湖北受招撫偽降。起義陷入低潮。是年冬,清軍大舉入關,明廷急調官軍抵禦,且加派練餉。逾年,北方再遇旱、蝗災,饑民多揭竿而起。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次舉義,由湖北入四川,殲滅大量明軍。十三年冬,李自成出商雒山入河南。數萬饑民加入起義軍。地主知識分子牛金星、李岩、宋獻策等亦參加起義。起義軍提出“貴賤均田”、“均田免糧”的口號,將所得官府和地主財物賑濟饑民,並製定“平買平賣”、“公平交易”政策,深受城鄉民眾歡迎。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到50萬以上。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次年。數次擊敗明軍主力後,占領河南全境。張獻忠於同年折回湖廣,攻占襄陽,殺襄王朱翊銘。十六年(1643),李自成稱新順王,置文武官吏,建立政權。九月,於河南汝州敗繼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孫傳庭。十月破潼關,擊斃孫傳庭,進據西安。十七年正月,李自成以西安為西京,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二月,李自成率步兵40萬、騎兵60萬,經山西直搗北京。一路官軍望風投降。三月十七日,大順軍進抵北京城下,城外明軍三大營不戰自降。十月八日,北京城破。次日淩晨,崇禎帝於煤山(今景山)自縊,明朝覆滅。張獻忠於十六年五月攻占漢陽、武昌後,自稱大西王,改武昌為天授府,建立政權。後又入湘贛,複入四川。十七年十一月,張獻忠稱帝,建國號大西,建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明末農民大起義雖推翻明朝統治,但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流動作戰。且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京城後,驕傲自滿滋生,安於城中生活,對關外清軍未作認真防禦。待清兵大舉入關,大順軍猝不及防,被迫放棄北京,撤退陝西。清順治二年(1645),遭清軍追剿,大順軍屢戰屢敗,自陝西入湖廣。五月,於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李自成遭地主武裝團練襲擊,遇難。餘部繼續堅持抗清。三年,張獻忠趁清軍主力南下,率60萬大軍北進陝西,途中於西充鳳凰山遭清軍突襲,不幸中箭身亡。餘部亦堅持抗清。直至康熙年間,起義軍的抗清鬥爭最終遭鎮壓。
【努爾哈赤(1559~1626年)】
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的建立者。滿洲人,姓愛新覺羅氏。其先世受明冊封為建州左衛(今遼寧新賓境)都指揮使。年輕時曾往來於撫順販馬,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萬曆十一年(1583),以為祖父報仇為名,以武力征服建州各部。後受明政府冊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等。之後又征服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完成女真族的統一。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八旗製度,還命額爾德尼等人借用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萬曆四十四年(1616),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萬曆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借口,誓師攻明,於薩爾滸大敗明軍。天命六年(1621),後金兵克沈陽(今屬遼寧),破遼陽(今屬遼寧),占領遼東70餘城。天命十年(1625),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次年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被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於陣前受重傷,不久死去。努爾哈赤經營女真40餘年,統一了女真各部,在滿族初期的發展中,起有重要作用。清王朝建立後,追尊廟號太祖。
【薩爾滸之戰】
後金建國之初與明爆發的戰役。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兩年後大舉進攻明朝,攻陷撫順(今屬遼寧)等地。四十七年,明朝以楊鎬為遼東經略,集結10萬兵力,分四路進攻後金首府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西老城),努爾哈赤集中全部6萬八旗兵,采取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的方針,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首戰擊潰明軍主力3萬人,殺死總兵官杜鬆。之後再敗馬林、劉鋌兩軍。隻有李如柏一軍得以逃脫。此役,明陣亡將領300餘人,士兵45800餘人。薩爾滸戰役完全改變遼東戰局,從此,後金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向明朝發起全麵的進攻。
【八旗製】
清朝軍政合一的組織形式。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陸續製定了一係列重要製度。他將女真原出師行獵時“照依族寨而行”的氏族部落組織,改為牛錄製度。即以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統管。萬曆二十九年(1602),他又在牛錄基礎上,創建旗製,設立黃、紅、藍、白四旗。規定每300壯丁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漢譯為佐領),5牛錄立1甲喇額真(參領),5甲喇設1固山額真(教統)。固山為1旗之首。四十三年(1616年),增建為八旗,以初設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每旗為7500人,合計共6萬人。八旗製度為軍政合一、兵農一體的組織。八旗兵丁平時生產,戰時出征。八個固山額真即八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子、侄擔任。他們既是軍事統帥,又是各部政治首領。努爾哈赤為八旗的家長和最高統帥。八旗內部存在著濃厚的軍事民主作風,遇有軍政大事,要召集八家共議;出兵掠奪來的財物,八家均分;還規定建州部首領的繼承人要由八家共選。八旗製在女真統一、清朝建國和統一全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朝入關後,八旗兵長期駐紮在北京或地方,無所事事,遊手好閑,“八旗子弟”成了腐敗無能者的代名詞,這時,八旗製的軍事功能逐漸喪失,隻保留了滿旗內部的組織形式。
【鄭成功(1624~1662年)】
清初民族英雄。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與其父鄭芝龍同在南明唐王政權任官,被賜姓朱,改名成功,號“國姓爺”。順治三年(1646),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力阻無效,乃與父決裂。之後,他以廈門、金門為基地抗清。圍攻福州(今屬福建),攻克台州(今浙江臨海)。並拒絕清廷的招降。十六年五月,他率軍沿長江西上,占據鎮江(今屬江蘇)、蕪湖(今屬安徽)等4府3州21縣。後因失誤,在南京戰敗,傷亡慘重,退回廈門、金門(今皆屬福建)。順治十八年(1661),清軍基本掃平大陸,清廷遂實行遷海政策,以切斷鄭成功與大陸的聯係。鄭成功為扭轉戰局,堅持抗清鬥爭,決定收複台灣作為抗清基地。十八年(1661)三月,鄭成功率將士25萬人,分乘大小戰船數百艘,自廈門出發,經澎湖,駛向台灣。他命何斌將軍打先鋒,經鹿爾門(今台南禾寮港)登陸,圍攻荷蘭總督所在地赤嵌城,擊敗荷蘭從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經過8個月的戰鬥,荷蘭軍屢遭敗績,康熙元年(1662)2月1日,荷蘭總督揆一,被迫投降。台灣光複。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在台灣置府縣,建立行政機構。又推行屯田,招徠大陸移民,並派漢族農師到高山族聚居地推廣先進技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他在收複台灣五個月後病死,子鄭經嗣位。率領部眾繼續抗清。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死,鄭氏集團內部鬥爭加劇。二十二年六月,清軍出兵台灣。八月,在位的鄭經幼子鄭克?出降,清廷收複台灣。
【寧遠之戰】
後金努爾哈赤進攻明寧遠城的戰役。明天啟二年(1622)正月,後金軍在攻陷沈陽(今屬遼寧)、遼陽(今屬遼寧),奪取遼東70餘城後,又進軍遼西。連克廣寧(今遼寧北鎮)、義州衛(今遼寧義縣)、錦州(今屬遼寧)等遼西重鎮。明熹宗聞訊,即遣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督師關東。在他的主持下,明軍先後修築寧遠(今遼寧興城)等9座大城、45座堡,並訓練了11萬兵士,緩解了關東的緊張局勢。但天啟五年(1625)十月,孫承宗因彈劾閹黨魏忠賢,遭誣陷罷職。明廷又以素不知兵的高第繼任,主持關外戰事。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免官,即率13萬大軍進攻遼西。高第懾於後金軍的攻勢,令駐守關外各城堡的明軍棄城,撤入山海關。僅10天時間,努爾哈赤不費一兵一卒,占據了除寧遠以外的所有遼西重鎮。寧遠守將袁崇煥拒不撤兵,遂率萬餘明軍退入城中堅守。天啟六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親統大軍圍攻寧遠城,遭到守城明軍的頑強抵抗。後金軍見強攻不成,又改以用“鐵裹車”撞城和於城腳處挖壕毀城的策略。袁崇煥令兵士急造火藥,裹入被褥中,擲於城外。待後金兵聚攏搶奪時,即令兵士將火箭、硝黃等擲於被褥上,引發大火,燒傷後金兵士甚眾。後金兵屢攻寧遠城不克,努爾哈赤亦被明軍炮火擊傷,隻得下令撤軍。不久,努爾哈赤死去。
【欽差大臣】
明、清時期的官名。明時,凡為皇帝親自派遣至京城以外,辦理重大事情的官員,稱為欽差。欽差受命於皇帝,隻對皇帝負責。清朝沿襲此製,凡由皇帝特別派遣,且授予關防(印章)者,稱為欽差大臣,其權力極大。一般政務性欽差大臣簡稱欽差。如為皇帝特遣統兵者,則稱欽帥。駐外使臣稱欽差出使某國大使。
【班匠銀】
明朝對工匠征收的代役金。明製,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輪班兩種。住坐匠為附籍於京師及附近地區者,每月需服役10天。輪班匠則住於原籍。每三年需服役1次,每次不超過3個月。其餘時間歸自己支配。服役期間勞役繁重,刻剝嚴酷,工匠不堪忍受。有不少工匠逃亡。為緩和矛盾,滿足朝廷的賦役需要,明憲宗於成化二十一年(1485),規定輪班匠可輸錢代役。每月,南方匠人出白銀9錢,北方匠人出白銀6錢。不願出錢者,仍歸當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規定,班匠服役,一律改為征銀,不準工匠自赴京城服役。征銀按4年一班的舊製規定,每人每班征銀一兩八錢,分4年征繳,每人每年征銀四錢五分。此製實行後,班匠通過輸銀代役,基本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為明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條件。而住坐匠直至明末仍不得輸銀代役。
【南明政權】
明亡後,明皇族在江南建立的與清廷對峙的政權。明亡後,江南的明朝官僚於1644年5月,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定都南京。由於弘光帝昏庸無能,沉湎酒色,南明小朝廷由閹黨把持。不久,被清將多鐸所滅。弘光政權傾覆後,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都打著抗清旗號,但並沒有合力抗清,而是把主要力量用於互爭正統地位上。因此不久魯王、唐王政權又相繼被攻滅。當年年底,在廣州和肇慶又建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鍔稱帝於廣州,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它們互為敵國,紹武政權僅存40天即被消滅。永曆政權延續到順治十八年(1661),被清軍消滅。朱由榔潛入緬甸,隱姓埋名,再無力東山再起。
【《永樂大典》】
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初名《文獻大成》。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元年(1403年)命翰林大學士解縉、姚廣孝、劉季諶等主持纂修。參加編輯者多達2000餘人。曆時5年多。書成,朱棣親自作序,定名《永樂大典》。全書共22937卷,其中凡例、目錄60卷,共裝訂成11095冊。輯入先秦至明初圖書七八千種,包括文學、藝術、曆史、哲學、宗教、地理及應用科學等方麵的書籍。為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該書按韻收列單字,把文獻典籍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列於單字之下。書成後,未刊印。嘉靖、隆慶間,據永樂本重錄副本。原抄本兩部,至清代僅存一部。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遭掠奪或焚毀。現僅存730卷。
【牡丹亭】
明清時期的傑出古典戲劇。作者湯顯祖(1550~1616年),字仍義,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牡丹亭》是我國戲曲史上的浪漫主義傑作。該劇通過少女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追求婚姻自由的曲折故事,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精神虐殺。杜柳對封建綱常禮法不屈不撓的抗爭,是對封建叛逆精神和要求個性解放的一曲讚歌。
【長生殿】
明清時期傑出的古典戲劇。作者洪癉(1645~1704年),字窻思,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長生殿》是一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該劇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描寫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關於李楊愛情的描寫已超出了帝妃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在歌頌人世間最真摯的愛情。作品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歌頌了民族氣節,抒發了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它結構巧妙,情節曲折,曲文清麗流暢,濃厚的抒情色彩是《長生殿》的鮮明特色。
【桃花扇】
明清時期著名的古典戲劇。作者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今屬山東)人。《桃花扇》以明末清兵入關後江南抗清、南京福王政權的興亡作背景,以複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該劇成功地塑造了李香君的形象。她雖出身秦樓但不慕榮華富貴,憂國憂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起身居高位禍國殃民的“堂堂列公”,不啻天壤之別。《桃花扇》塑造了諸多正反麵人物,各有特性,互不雷同,結構嚴謹,以一把扇子貫串全劇,獨具特色,藝術上的造詣極高。
【滿族】
中國少數民族名稱。為古代居住在黑龍江、鬆花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其先民於先秦史籍中稱為肅慎。西周建立後,肅慎即與內地有交往,曾被列為西周燕國的“北土”。兩漢魏晉時期,稱之為挹婁。主要從事畜牧、農業生產及狩獵勞動。處於分散的部落狀態。至北朝時期,稱為勿吉。與北朝各政權曾遣使通貢。隋唐時期又稱革末革曷。時革末革曷有數十部落,各有酋長,互不統攝。其中主要部落有粟末、白山、伯咄、安東骨、號室、指捏、黑水。尤以粟末、黑水二部落最為強盛。黑水革末革曷居黑龍江流域中下遊,隋末,其酋長突地稽率部眾千餘家內附。煬帝命於營州(今遼寧朝陽)安置,授突地稽為遼西太守。唐武德五年(622年),黑水革末革曷與唐廷通好。唐於其地置燕州,以突地稽為總管。後又賜李姓。貞觀年間,高麗為唐所滅,黑水革末革曷趁機擴張。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命其酋長倪屬利稽為勃利州(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