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名。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於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今屬江蘇)。永樂十八年(1421),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今北京)。明太祖為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以殿閣大學士為機要秘書,協助處理政務。永樂年間,成祖正式設立內閣,作為直接向皇帝負責的辦事機構。明朝製定有十分嚴酷的《大明律》和《大誥》。並設置廠衛特務機構,實行恐怖統治。且大興文字獄,推行八股取士,實行文化專製。明初改禦史台為都察院,加強對官吏的監察和檢舉。軍隊建製,創置衛所製度。中央設五軍(中左右前後)都督府,與兵部分掌統兵和調兵之權。於地方撤行元代的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2個布政使司。永樂年間增至13個布政使司(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廣、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和兩直隸(北京、南京)。其下置府(或直隸州)、縣(或屬縣)兩級行政機構。

縣以下編民為裏、甲。邊遠及少數民族地區則設都指揮使。明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獎勵墾荒,移民屯田,興修水利,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商品經濟活躍。明中期,社會內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明初賦役製度沿襲唐宋以來的“兩稅”製,徭役分正役、雜差兩大類,且建立“黃冊”和“魚鱗圖冊”,作為征收賦役的依據。明中期,經張居正改革,改行“一條鞭法”。明朝專製統治的空前加強,導致大權旁落,宦官、內閣權勢漸重。明後期,政治極度腐敗,統治集團內部出現閹黨與東林黨間的激烈黨爭。土地兼並加劇,明廷加派“三餉”,以圖解決財政危機。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爆發明末農民戰爭,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思宗朱由檢自縊身亡,明亡。共傳16帝,277年。明亡後,其宗室殘餘勢力曾先後在南方建立弘光等4個政權,史稱南明,後為清軍所滅。明初采取對外開放政策,鄭和曾七下西洋,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交往。但其後又改以閉關鎖國政策,中外交往萎縮。明朝的科學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編有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農學、醫藥學、手工業技術、地理學均有重要的著述問世。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方麵的研究,博采中西文化之長,成就斐然。隨著西方傳教士東來,西方文化日漸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

【朱元璋(1328~1398年)】

明王朝的建立者。幼名重八,後改名興宗,加入農民起義軍後更名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出身貧苦農民之家,幼年曾為地主牧童。至正四年(1344年),因遭災饑荒,其父母長兄相繼病亡,遂入皇覺寺為僧。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紅巾軍抗元。因驍勇多智,為郭子興器重,收為親兵,且以養女馬氏嫁之。之後他擴充隊伍,南下發展。至正十五年(1355年),韓林兒稱帝,建宋政權。授其左副元帥。龍鳳二年(1356年),領兵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又連下鎮江、常州、江陰。龍鳳四年(1358年),攻占婺州,拓地至浙東。在其所轄之地,廢除元朝苛政,命諸將屯田。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龍鳳七年(1362年),受韓林兒封為吳國公。此後,又敗陳友諒。龍鳳十年(1364年),自稱吳王,且發布檄文,公開叛變農民軍,沉殺韓林兒。吳元年(1367年),滅張士誠割據勢力。又大舉出兵北伐。是年底,於應天即帝位,建國號明,年號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北伐軍攻占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此後逐漸統一全國。朱元璋在位期間,廢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在各地設置軍事機構。建立衛所,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專製統治。獎勵墾荒,移民屯田,興修水利,提高農業技術,且減輕對工匠的奴役。他製訂《大明律》,抑製豪強貪吏。又分封諸子為王,對功臣大量賜田,加速了土地兼並。朱元璋建國初年采取的一係列政治、經濟、軍事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促進了明初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明朝的統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死後,追尊廟號太祖。

【胡惟庸案】

明太祖為加強皇權而殺戮功臣之案。胡惟庸,定遠(今屬安徽)人,龍鳳元年(1355),隨朱元璋起義於和州。曆任寧國主簿、湖廣僉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官至中書省參加政事,後任左丞。六年,升右丞相,後進左丞相。在此期間,專權樹黨,毒死禦史中丞劉基。朱元璋多次頒布詔令,規定功臣權限。洪武十三年(1380),以“謀不軌”罪將其處死。明太祖借機大興黨獄。洪武二十三年(1390),頒布《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罪不容誅而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史稱“胡獄”。胡惟庸案與藍玉案並稱“胡藍黨案”,為明朝初年,朱元璋殺戮開國功臣的兩大要案。

【藍玉案】

明太祖為加強皇權而殺戮功臣之案。藍玉,明定遠(今屬安徽)人。初為常遇春部下,英勇善戰,官至大都督府僉事。後參加平蜀、北伐、平定雲南等戰役。洪武二十年(1387),任大將軍。二十一年(1388),率15萬兵征伐北元,大獲全勝,進封涼國公。此後藍玉恃功驕橫,蓄養大批莊奴、假子,又強占東昌民田,欺淩百姓,橫行鄉裏。二十六年(1393),錦衣衛指揮使告其謀反,藍玉隨即被誅。列侯張翼等以下共15萬餘人,悉遭株連。史稱“藍獄”。藍玉案後,明初開國元勳功臣,幾乎被殺戮殆盡。諸多江南豪族亦遭殺戮。藍玉案與胡惟庸案並稱“胡藍黨案”,為明朝初年朱元璋殺戮開國功臣的兩大要案。

【布政使司】

明朝設置的地方政權機構。明初,沿襲元製,於地方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總管一省軍、政、司法。後朱元璋認為行中書省權力過大,遂於洪武九年(1376年),廢行中書省。在全國陸續設置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俗稱藩司。置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掌管一省民政和財政;設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揮使司,掌軍隊。合稱“三司”。軍、政、司法三權分立,三署互不統屬,分別歸中央有關機構統轄,布政司下設府(直隸州)、縣(州)兩級地方行政區劃。長官稱知府(知州)、知縣。

【裏甲製】

明朝基層行政組織製度。洪武三年(1370年),始推行於江南一些地區。即以百戶為裏,每裏分10甲,編製民戶。十三年(1380年),定製:以110戶為1裏,擇其中丁糧多者10人為裏長。餘下的百戶為10甲,1裏10戶,設甲首1人,稱甲長,由10戶輪流出人擔任。第二年,推行全國。

【三法司】

明、清兩朝對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個司法機構的統稱。明初沿襲元製,置六部,以刑部掌法律、刑獄之事;置禦史台,掌監督、彈劾官吏,參與審理重大案件;置大理寺,掌複審大案,平反冤案。洪武十五年(1382),改禦史台為都察院。後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共同理刑審獄。以刑部受理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初審時,以刑部、都察院為主;複審時,以大理寺為主。明太祖設三法司會審製,名為審慎斷案,避免冤獄,實為互相製約,防止專權。清朝沿置。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大理寺為大理院。

【廠衛】

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與錦衣衛的合稱。錦衣衛,又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於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原為護衛皇帝的親軍,掌管皇帝出入儀仗。太祖為加強專製統治,特令錦衣衛兼管刑獄,賦予巡警、緝捕之權。且置官校,專事偵察。錦衣衛下設鎮撫司,分南北兩司,北鎮撫司專理詔獄,直接取旨行事,用刑極殘酷。南鎮撫司掌軍匠。東廠,置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於京城(今北京)東安門北。以宦官任提督,專事偵察和鎮壓百姓及官僚中的反對派。諸事直接報告皇帝,位居錦衣衛之上。西廠,置於成化十三年(1477),初以太監汪直為提督。權力高於東廠,活動範圍從京師遍及全國各地。可不經奏請,逮捕朝臣,後遭到朝野官員強烈反對,被迫撤銷。武宗時,太監劉瑾專權,複設西廠。後劉瑾被殺,西廠又廢。內行廠,又稱“內辦事廠”。明武宗時,劉瑾專權,於正德三年(1524)置於京城榮府舊倉地。由其兼領。專事排除異己,鎮壓百姓。權力在東、西廠之上,東、西廠均受“內行廠”監督。劉瑾死後,“內行廠”被廢。明中葉後,錦衣衛、東廠、西廠合稱“廠衛”。

【衛所製】

明代的軍事建製。明初,在中央和地方均設置衛所。凡軍事要衝之地設衛,次要的地區設所。大抵5600人為一衛,長官為指揮使,下轄5個千戶所,以1120人為一千戶所。長官千戶,下轄10個百戶所,以112人為一百戶所。長官百戶,下設兩個總旗,每總旗轄50人。其下設5小旗,每小旗10人。兵士另立軍籍,軍戶世襲,不得脫籍。由朝廷分給土地,令軍戶屯田自養。衛所分屬各省都指揮使司(都司),分歸中央左右前後中五軍都督府管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全國為17都司,3行都司,1留守司,內外衛493個,千戶所359個。兵額總數含屯田軍在內共270餘萬人。明中葉以後,屯田大部分被軍官吞沒,士兵破產散亡,所餘無幾,加之訓練不勤亦不精,喪失實戰能力,不能勝任防衛重務,僅供地主、官僚役使而已。衛所遂漸被募兵製取代。

【內閣】

明、清時期的中央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專製統治,借胡惟庸案,廢丞相,罷中書省,又於十五年置華蓋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大學士,以備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後,命一些官品較低的編修、檢討、講讀等臣僚入文淵閣當值,參與機務。因於大內殿閣中辦事,故稱內閣。但不置官署,不得專製諸司。明仁宗時,入閣當值臣僚官品提高,內閣權力漸重。到明景帝時,始以尚書、侍郎入閣。之後,內閣統轄六部,權勢益重,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權。清朝沿襲。順治十五年(1638),改內三院為內閣,亦以大學士入閣,另設協辦大學士為副職。清代內閣有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然清初有議政王臣會議,後又設軍機處為權力中心。故內閣僅有虛名,實為傳宣諭旨,公布各種文告的機構,名義上仍保留著最高官署的地位。

【廷杖】

皇帝懲罰官吏的製度。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凡朝臣進諫觸怒於他,或有過失,即於朝堂杖責。廷杖由廠衛執行,屬酷刑之一。明代廷杖,在憲宗成化以前,受罰者多不脫衣,還可伏於厚棉墊上受責,以示羞辱罪臣。即使這樣,行刑之後,也要臥床數月,方可痊愈。明武宗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厭惡朝臣彈劾其罪行,動輒加之以廷杖之罰。行刑時常剝衣受刑,當場杖斃之事常有發生。終明一代,廷杖作為維護皇權的震攝手段,經常濫用。僅成化至萬曆的100年間,遭廷杖的朝臣多達200餘人。

【賦役黃冊】

明朝編製的全國戶口總冊。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戶部登記全國戶口,編製戶帖。十四年(1381),在此基礎上建立黃冊製度,規定以戶為單位,每戶要在政府頒發的清冊供單上,登記本戶籍貫、丁口、姓名、年齡、田宅及資產等情況,並按職業分為民、軍、匠三大類戶籍。戶籍登記以裏為單位進行。登記後,裏長負責把全裏清冊供單彙總上報縣衙。冊首附有圖。鰥、寡孤、獨者均附在冊後,對他們不派徭役,叫畸零戶。各縣根據各裏報送的清冊供單,再編造本縣戶口總冊送府。府彙總所轄諸縣戶籍後,上報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再彙總造冊,最後上報戶部。因各地送戶部的戶口總冊封麵用黃紙裝裱,故稱“黃冊”。政府按典冊登記的人口和資產征賦派役,故稱“賦役黃冊”。賦役黃冊與洪武二十年(1387)開始編製的土地冊,即“魚鱗圖冊”,並稱“經緯冊”。

【魚鱗圖冊】

明朝為征派賦稅徭役編製的土地簿冊。簡稱魚鱗冊。明洪武十四年(1381),為征收賦稅徭役,編製“賦役黃冊”。登錄每戶人丁、田畝及資產,但田產登錄仍不夠準確。二十年(1387),明廷又於全國範圍內,普遍重新丈量土地。以稅糧萬石為一糧區,作為編造單位,清查並登記糧區內每塊田地的畝數、土質、四周界至,並附以順序字號,以及田主姓名等項,繪製成圖。因所繪田畝形狀似角鱗層層相因,故名“魚鱗圖冊”。魚鱗冊編製後,與賦役黃冊並稱“經緯冊”,互為佐證,作為征收賦稅徭役的依據。

【文字獄】

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專製措施。即以文字羅織罪名,構成冤獄。尤以明朝初期和清朝康、雍、乾三帝時期最為嚴厲。明太祖朱元璋嫉恨部分知識分子不與之合作,特別怕有人嘲諷他曾當過和尚和參加過紅巾軍造反的經曆,遂大興文字獄。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寫《謝增俸表》,文中用“作則垂憲”語被曲解為“作賊垂憲”,慘遭冤獄。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文中有“垂子孫作則”語,被說成是以作賊垂教子孫,亦被處死。尉氏縣為本府作《萬壽賀表》,內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被曲解為體乾發髡,“發髡”為剃發為僧意,“藻飾太平”被解為“早失太平”。朱元璋讀後勃然大怒,遂興文字獄。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深忌漢族士人譏諷胡人入主中原,鄙視滿人統治。又大興文字獄,以扼製漢族知識分子反滿複明的思想情緒。康熙二年(1663),浙江湖州富戶莊廷龍購得明末人朱國楨所撰《明史》,欲竊為己作,遂補寫明末和南明史事。其中寫有建州衛與明政府的臣屬關係,且有詆毀滿洲文句。被人告發,釀成“《明史》案”。莊氏全族以及為此書寫序、校閱、刻字、印刷、買書、賣書、藏書者共72人被殺,幾百人充軍邊疆。莊廷龍本人在案發時,雖已去世,也被剖棺戮屍。雍正四年(1726),江西考官查嗣庭出考題為“維民所止”。被指責“維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頭,以“大不敬”罪,下查氏入獄,後查死獄中,仍戮其首。其親屬或斬首或流放。乾隆朝的文字獄比康、雍二朝增加4倍以上,且多為望文生意,捕風捉影而興獄。三朝文字獄多達80餘起,株連極廣,處罰甚嚴酷,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