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1254~1324年)】
歐洲旅行家。意大利威尼斯人。其父尼古拉?波羅、叔瑪賽?波羅均為威尼斯商人,曾隨蒙古伊利汗國使臣赴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元世祖忽必烈命他們出使羅馬教廷,請派傳教士來華。至元八年(1271),馬可?波羅隨其父、叔赴元廷回複世祖。經古絲綢之路,於至元十二年抵達上都。其後僑居中國長達17年。多次奉元世祖之命出使各地,到過陝西、四川、雲南、江浙、河南、河北等行省。他自稱曾任揚州總管三年。後獲準回國,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隨伊利汗阿魯渾的請婚使者護送伯嶽吾氏女闊闊真去波斯。後因參加威尼斯對熱那亞的戰爭而被俘。在熱那亞的獄中,向同獄的庇隆人、作家魯思蒂謙講述其遊曆東方諸國見聞。魯思蒂謙遂筆錄成書,名為《東方見聞錄》(又名《馬可?波羅遊記》)。該書流傳甚廣,被譯成多種文字、抄本、刊本達百數十種。書中記述的元朝重大的政治事件、典章製度及各地風俗,與中國文獻記載基本相符。1298年,馬可?波羅獲釋,其後複又經商,家資巨富。
【元末農民戰爭】
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元末,政治極其腐敗。元順帝妥飀帖睦爾即位後,雖推行了一些新政,但仍無法挽救衰敗的政局。加之天災人禍頻繁發生,農民起義及少數民族的反抗鬥爭不斷發生,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20餘日,黃河暴漲,北決白茅堤(今河南蘭考東北),又決全堤。濟寧、大名、東平諸路沿河州縣水患嚴重。八年正月,黃河再度決堤,泛入運河。水患殃及濟南(今屬山東)、河間(今屬河北)。黃河屢次決堤,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嚴重影響元廷的財政收入,威脅運河漕運。中書右丞相脫脫決定以“開河”、“變鈔”擺脫困境。至正十年(1350),脫脫印製“至正交鈔”。實際是於舊中統交鈔上加蓋“至正交鈔”字樣。新鈔一貫合銅錢一千文,或抵此前發行的“至元寶鈔”兩貫,又發行“至正通寶錢”。新舊鈔錢並行通用,致使幣值大貶,物價騰踴。十一年四月,脫脫發汴梁、大名等13路民15萬人,廬州等地戌軍2萬人,開始治理黃河。應征修河的河北欒城人韓山童與劉福通等,遂決定借機發動起義。韓山童出身於北方白蓮教世家,他以“彌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為號召,信徒遍及河南、江淮一帶。治河開工前,他鑿了一個石人,隻開一眼,於其背上鐫刻“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個字,悄悄埋入即將開挖的黃陵崗。同時又散布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四月下旬,開河民工挖出獨眼石人,消息傳出,人心浮動。五月初,韓山童、劉福通等聚眾3000人,於潁州潁上縣(今屬安徽),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宣布起義。元地方官府聞訊,即派兵包圍,韓山童被捕犧牲,其妻楊氏、子林兒逃奔武安(今江蘇徐州武安山),劉福通率眾突圍,趁虛攻占潁州。起義軍頭裹紅巾為標誌,故稱紅巾軍。元廷聞訊,即派兵鎮壓,但不戰而潰。起義軍很快又進據朱臬(今河南淮濱東南)、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眾至10萬。是年八月,邳縣(今屬江蘇)人李二(芝麻李)等攻占徐州(今屬江蘇),從者10萬人。次年2月,定遠富豪郭子興等起兵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他們亦以紅巾為號。與此同時,南方各地也紛紛起兵響應。其中兵勢最盛的是南方白蓮教主彭瑩玉(人稱彭和尚)於十一年夏領導的淮西起義。八月,麻城(今屬湖北)鐵工鄒普勝與羅田(今屬湖北)布販徐壽輝起兵於蘄州(今湖北蘄春南),亦稱紅巾軍。不久,彭瑩玉率部加入徐壽輝義軍。十月,徐壽輝義軍克蘄水(今湖北浠水)為都,徐壽輝稱帝,建“天完”政權。又分兵四路,奪取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地城鎮,此外在江淮、江南地區還有多支農民起義軍。元廷對各地的義軍進行殘酷的鎮壓,元末農民起義轉入低潮。至正十四年(1354),張士誠於高郵(今屬江蘇)起兵稱王,阻截運河漕運。九月,脫脫奉命領兵征討,包圍高郵。即將破城之時,順帝下令削奪脫脫兵權。元軍陣前易將,不戰自潰,張士誠趁機反擊。各地義軍亦重新組織隊伍,起義聲勢迅速高漲。北方紅巾軍開始主動出擊。十五年二月,劉福通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縣),建立宋政權。林兒稱帝,號小明王。劉福通為丞相。十六年,劉福通分兵三路北伐。西路軍攻潼關,東路軍由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入海攻山東,中路軍越太行山入山西。三路義軍最終均遭失利。宋政權形勢逆轉,在元軍攻擊下,劉福通護送韓林兒逃奔安豐(今安徽壽縣),又遭張士誠部進擊,後被朱元璋救出。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部將廖永忠迎韓林兒、劉福通至應天(今江蘇南京),途經瓜洲(今江蘇揚州南),將他們沉殺於江中。南方紅巾軍於高郵戰役後,重建天完政權。連克武昌、漢陽等地,但內部出現爭權奪利鬥爭,部將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稱皇帝。後於鄱陽湖大戰中,被朱元璋擊敗身亡。在元末農民起義跌宕起伏之時,投奔郭子興部的朱元璋,在郭死後,實力迅速增強。於至正十六年占據集慶(今江蘇南京),執力擴展至蘇、浙、皖、贛。二十四年正月,他稱吳王。二月,率水陸大軍征武昌,陳友諒子陳理投降。其後,朱元璋又出兵,先後征服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地方割據勢力。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此時元朝統治集團內訌,朱元璋於當年即出兵北伐。八月,明北伐軍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奔上都,元亡。參見“朱元璋”。
【元曲】
元代文學藝術的代表。為雜劇和散曲的合稱。雜劇始於兩宋,盛於元代,是在宋雜劇、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融歌舞藝術和說唱伎樂,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戲曲形式。它將歌曲、賓白、舞蹈結合在一起,是一種綜合藝術。見於史籍、文獻記載的元雜劇名目約有600餘種,現存200種;雜劇作家200人左右。前期雜劇作家主要活動在大都(今北京),著名劇作家及代表作品主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等。後期雜劇作家的活動中心在杭州(今屬浙江)。著名作家有鄭光祖、喬吉、宮天挺、秦簡夫等,主要作品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雜劇的題材十分廣泛,有反對封建官府、追求愛情的婚姻自由的內容,也有曆史故事,還反映了少數民族的生活。散曲源於民間小曲和少數民族音樂。分小令、帶過曲和套曲三種基本形式。前期散曲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盧摯等。後期有張養浩、劉致、張可久、喬吉等。
【雜劇】
始於兩宋、盛於元朝的新戲曲綜合藝術形式。元代元曲在文學藝術上取得很高成就。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而雜劇以其藝術上的創造性、內容的現實性,成為元代文學藝術的代表。雜劇是曆代歌舞藝術、講唱伎藝長期發展而成的新的戲曲形式。始於兩宋,盛於元朝。它是在宋雜劇、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雜劇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藝術。元雜劇共600多種,現存200多種,雜劇作家200人左右。前期著名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康進之、高文秀等,活動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等。後期作家有鄭光祖、喬吉、宮天挺、秦簡夫等,活動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品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等。關、馬、鄭、白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女真人李直夫的《虎頭牌》也很有特色。雜劇的題材相當廣泛,有反封建官府、追求愛情婚姻自由、曆史故事等多方麵內容,也有不少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題材,如反映回族生活的《老回回控狐洞》等。
【散曲】
適於單獨演唱的小段曲牌。散曲起源於民間小曲和少數民族音樂。分小令、帶過曲、套曲三種基本格式。前期散曲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盧摯等,後期有張養浩、劉致、張可久、喬吉等。此外,蒙古人阿魯威、女真人奧郭周卿、王景、畏吾兒人貫雲石、回回人薩都剌、馬九臬、阿裏西瑛、丁野夫等,都是著名的散曲家。
【南戲】
宋元時期,活躍於溫州一帶的地方戲。明祝允明說:“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元初衰落,元後期,雜劇由盛入衰,南戲發展活躍起來。南戲不像雜劇在折數和宮調上有嚴格規定,它的押韻和宮調都較自由,登場演唱的角色可生可旦,聲腔也發展成昆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等腔。現存元代南戲劇本16種,片斷119種,存目33種,高則誠的《琵琶記》藝術成就最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也稱“四大傳奇”。
【郭守敬(1231~1316年)】
元代科學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其成就主要在天文曆法、數學和水利等方麵。幼年時,曾師從劉秉忠學習天文、地理。中統三年(1262),經舉薦,向元世祖麵陳水利六事,任提舉諸路河渠。次年,升為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隨中書左丞張文謙赴西北,於原西夏境內修複唐來、漢延二渠,灌田10餘萬頃。二年,任都水少監,掌河渠、堤防、水利、橋梁、閘堰等事。十三年,與天文學家王恂、許衡等負責編修新曆。主張“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表”,創製及改進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十八種天文儀器。所製簡儀為當時最大的赤道儀。又在全國各地設置27個測景所進行實測,自北緯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範圍內,組織大規模的測量,推算出一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十七年,編修成《授時曆》。又與王恂共創招差術,是為球麵三角學。二十三年,任太史令。二十八年,領都水監,主持修建大都附近的通惠河,使漕運直抵大都(今北京)。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延皊三年(1316)卒,時年八十六。著有《推步》、《立成》、《曆議擬稿》等天文、數學著作,均佚。
【三通】
《通典》、《通誌》、《文獻通考》三部史學著作的統稱。《通典》,唐杜佑撰,200卷,為記載曆代典章製度沿革的專著。始自傳說中的唐虞時代,止於唐肅宗、代宗時期。從大曆元年(766),開始編撰,於貞元十七年(801)成書,曆36年。該書搜集資料廣泛。全書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又分若幹子目,共1500餘條。其中唐代內容占全書1/4以上,大多為第一手資料,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他認為教化之本,在於足衣食,遂將“食貨典”列於首位。該書通過考察曆代典章製度的沿革,提出“古今既異,形勢亦殊”,“欲行古道,勢莫能遵”的觀點。認為曆史是在不斷的進步之中發展的。《通誌》,南宋鄭樵撰,200卷,為紀傳體通史。內有本紀18卷,年譜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傳115卷,載記8卷。該書仿司馬遷之作,於《史記》五體之外,又依《晉書》增加載記,並改表為譜,改書為略。記事上起三皇,下迄於隋。隻有二十略中涉及典章製度,止於唐。二十略為該書的精品之作,其中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諡、器服、樂、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15略,尤為獨到之作,特別是六書略、七音略,開創了文字、音韻學的新途徑,多為諸史所無。《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348卷。沿用《通典》體例,補充了新的內容。該書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後開始撰寫。大德十一年(1307)書成,曆時20餘年。全書分24門,其中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金、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等19門,皆仿《通典》體例撰寫,對天寶以前的內容,又加以補充,天寶以後續寫到嘉定末。其中經籍、帝係、封建、象緯、物異5門,皆為《通典》所無,係采錄諸書編纂而成。其所載宋代製度最詳,多為《宋史》各誌所不及。馬端臨所加案語多能通貫古今。《文獻通考》自序謂:引古經史,謂之文;參以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所以定名為“文獻通考”。該書是研究古代典章製度的重要典籍。《通典》、《通誌》、《文獻通考》三書,合稱三通。特別是《通典》、《通誌?二十略》、《文獻通考》,堪稱我國古代典誌體史籍之精品,有較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