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和元朝的官名。蒙古語,意為鎮守者,漢譯“宣差”。蒙古國三次西征,於中亞、西亞和東歐等地的主要地區、城鎮均設達魯花赤,負責監督、治理地方,掌有軍政大權。後蒙古南下中原,亦置此官監治地方。此外在非蒙古族的軍隊中,也設置達魯花赤為統領。元朝建立後,於一些中央和地方軍政機構中設置此職。地方的路、府州、縣錄事司及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長官司,皆有達魯花赤一職。軍隊中除蒙古軍、蒙古探馬赤軍(元軍種之一,作戰時充當先鋒,後為鎮戍軍)外,在其他民族組建的軍隊中的元帥府、萬戶府、千戶府均置達魯花赤,監治軍務。還設於寶鈔庫、運糧提舉司等官署內。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規定,各路達魯花赤均由蒙古人或個別出身顯貴的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律不準擔任此職。

【蒙古國西征】

蒙古國對西亞和東歐地區的擴張。蒙古國建立後,先後有成吉思汗西征、長子西征、旭烈兀西征。1218年春,成吉思汗命由450名回回商人組成的商隊,去中亞古國花剌子模貿易。商隊到達花剌子模邊城訛答剌(今哈薩克奇姆肯特西北)後,商人被殺,貨物沒收。僅有1人逃回。成吉思汗遣3名使臣交涉,1人被殺,2人被逐。成吉思汗遂於1219年春,統領諸子和20萬軍隊大舉西征。是年秋,抵達訛答剌,又兵分四路:將察合台、窩闊台留下攻訛答剌;術赤攻錫爾河下遊諸城鎮;阿剌黑攻別納客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幹南)、忽氈(今塔吉克列寧納巴德);自己率主力攻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1222年,蒙古軍占領花剌子模國和中亞地區。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小島,病死。其子劄蘭丁繼位後,逃奔印度。是年冬,成吉思汗決定東歸。奉命追擊摩訶末的者別、速不台率部抄掠波斯各地後,北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嶺),侵入欽察草原。1223年5月,蒙古軍於迦勒迦河(今烏克蘭境內)喀爾科河畔大敗南斡羅思聯軍8萬餘人,長驅直入斡羅斯(今俄羅斯)境內。是年冬,者別、速不台率部經哈薩克草原東返,與成吉思汗主力軍會合,於1225年春回到蒙古。此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將占領區分封給三個兒子,長子術赤封於欽察、花剌子模及康裏國故地;次子察合台封於西遼及畏兀兒故地,後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封於乃蠻故地,後稱窩闊台汗國。1235年,窩闊台決定派遣各支宗室長子領兵,出征欽察、斡羅斯等國。以術赤子拔都為統帥,老將速不台為先鋒。1237年春,滅亡欽察。年底,兵進斡羅斯也烈讚公國。1938年初,蒙古軍分兵四出,連破莫斯科、羅思托夫等十餘城。後又折回亦的勒上遊,再敗欽察軍隊,複入南斡羅斯境。1241年,蒙古軍分兵兩路:一路入孛烈兒(今波蘭);一路入馬劄兒(今匈牙利),後兵至奧地利及亞得裏亞海東岸。1942年春,窩闊台去世,拔都聞訊,下令撤軍。他則率本部留在欽察草原,建立了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1252年,蒙哥汗遣六弟旭烈兀分鎮波斯,率兵征服尚未降服的國家。1256年,旭烈兀滅木剌夷國。次年,蒙古軍攻克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首都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1259年,旭烈兀分兵三路攻入敘利亞。1260年春,旭烈兀得知蒙哥死,留下先鋒怯的不花繼續進兵,自己率部分軍隊退回波斯。怯的不花在攻占阿勒頗和大馬士革後,被密昔兒(埃及)蘇丹忽禿思所部擊潰,所占敘利亞地盡失。忽必烈即位後,將阿母河以西的占領地劃歸旭烈兀管轄。旭烈兀遂在領地內建伊利汗國。經過三次西征建立的四大汗國,是為蒙古國的藩屬,實際擁有獨立的地位。

【四大汗國】

蒙古國在西征中西亞、東歐後,建立的藩屬國。即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見“蒙古國西征”。

【元朝】

中國古代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國。1235年,窩闊台(元太宗)以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為國都。1260年,忽必烈(元世祖)即大汗位,建中統年號。中統四年(1263),以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以燕京(今北京)為中都,將政治中心南移至長城以南地區。八年(1271),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次年,升中都為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滅南宋,統一了全國。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軍北伐攻入大都,元順帝妥飀帖睦兒逃奔上都,元朝滅亡。自成吉思汗建國至元亡,通稱元朝,共傳4汗、10帝,合計14帝,曆162年。自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征戰,統治了亞、歐廣大地區。在橫跨亞歐大陸的統治區域內,先後在西域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亦稱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這些名義上的大汗藩國,實際都擁有獨立的地位。忽必烈滅南宋,實現全國的統一,徹底結束了自唐後期以來的分裂戰亂局麵。為順應新的統治形勢,忽必烈遵用漢法,改革蒙古舊製。在經濟上采取重農的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棉花等經濟作物得到推廣,到元後期已在全國普遍種植。紡織業生產也極為發展,棉紡織業已成為新興的手工業。統一的局麵,有利於國內各地、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元朝采取了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流不斷擴大。元朝的科學技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天文學、地理學、農學、醫學等方麵。在文化藝術方麵,元曲成為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繪畫、書法亦有新的發展,產生了一批著名的書畫家及其代表作。自成宗鐵穆耳以後,統治集團日趨腐敗,屢屢發生權力之爭。朝中權臣擅權,財政日漸空虛,社會矛盾加劇,社會秩序動蕩不安。雖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元英宗碩德八剌、元順帝時,都曾實行過新政,一度緩和了社會矛盾,但終因積重難返而告敗。及至元末,社會矛盾極度激化,導致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元朝被明朝推翻後,元順帝在上都仍建有完整的政權機構,擁有百萬兵力,對明朝北部邊疆構成嚴重的威脅。洪武初年,明軍北伐,直指上都。元順帝北逃,於洪武三年(1371)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西)。其子愛猷識禮達臘繼位,率殘部退到漠北和林,史稱北元。北元延續至後金天聰九年(1635),在明朝建文帝時,明人改稱北元為韃靼。

【耶律楚材(1190~1244年)】

蒙古國大臣。契丹人。字晉卿,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裏(意長髯人)。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金尚書右丞相耶律履之子。其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天文、地理、術數及佛、道、醫、卡等無不通曉。曾任金燕京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金貞皊三年(1215),成吉思汗攻取燕京(今北京),他投降蒙古。元太祖十四年(1219),隨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勸說成吉思汗早日班師,勿亂殺無辜。窩闊台即汗位後,協助定立君臣之禮,奏請設置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推行賦稅製。自此蒙古國始有禮製及法製。後任必赤(書記官),掌管漢人文書。被漢人尊稱為中書令、中書相公等。他在隨窩闊台汗滅金時,曾勸其廢蒙古屠城舊製。破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奏封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為衍聖公。又奏請於燕京置編修所,於平陽(今山西臨汾)置編籍所,編印儒家典籍。請用儒學設科舉士,召名儒講授儒家經典。此後,又定天下賦稅,奏《時務十策》,提出信賞罰、正名分、給奉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製漕運十項改革措施,多為窩闊台汗所采納。窩闊台汗死後,乃馬真皇後稱製,寵信回回人奧都剌合蠻,與其漸見疏遠。時朝政多混亂,他以先朝舊臣身份多次勸諫、爭辯,終不得誌,憂憤而死。著有《湛然居士集》、《西遊錄》等書。

【忽必烈(1215~1294年)】

元朝建立者。即元世祖。成吉思汗孫,拖雷第二子。1251年,其兄蒙哥繼大汗位後,命其主管漠南漢地。其間忽必烈注意搜羅漢族地主知識分子,興辦屯田,發展生產。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影響下,他決實推行“漢法”。1252年,奉蒙哥命率軍進攻南宋。次年秋,他經六盤山、臨洮,抵忒剌(今四川鬆潘)。隨後兵分三路,穿越吐蕃東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進入大理。於年底攻入大理城(今雲南大理)。滅大理、招降吐番後,他又於1256年營建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建造宮室。1258年,再次奉命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漢)。1259年,蒙哥在親征南宋時,入四川,受阻於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城,染疾病死於城下,忽必烈聞訊,采納謀臣郝經計,一麵與南宋右丞相賈似道議和,約定南宋每年獻銀20萬兩,絹200萬匹,雙方以長江為界。而後直抵燕京,阻止其弟阿裏不哥南下,擬奪取汗位;一麵則派遣一支軍隊截住蒙哥靈柩,取得大汗寶璽。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召集忽裏台(蒙古語,大朝會),即大汗位,是為元世祖,建元中統,以示大蒙古國為中原王朝的沿續。四月,阿裏不哥於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宣布稱大汗。並任命官吏,於燕京(今北京)設行尚書省。是年冬,忽必烈親征漠北,阿裏不哥屢戰屢敗後投降。中統三年(1262),江淮大都督李NFEA5趁忽必烈北伐之機,在濟南(今屬山東)發動兵變。忽必烈即遣中書右丞相史天澤率兵平定李NFEA5兵變,遂解除地方軍閥實權。四年,定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以燕京為中都,並遷都於此。同年,他以宋廷違約,拘囚蒙古使臣郝經為由,發兵大舉進攻南宋。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建國號大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定都於此,遂將政治中心正式移至漠南。十三年,南宋恭帝趙投降,南宋亡。趙及全太後、謝太後等被押送至大都。十六年,元軍進擊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包圍南宋餘部。南宋丞相陸秀夫抱宋帝趙籨投海死。至此實現全國統一。忽必烈在位期間,在漢族知識分子協助之下,全麵推行“漢法”,建立一套行政、軍事、賦稅等製度。注意農桑,興修水利,使元初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的恢複和發展;先後平定李、海都、乃顏叛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然建國之初,頻繁用兵,百廢待興,費用浩繁,而任用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幹西南錫爾河右岸)人阿合馬斂財,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加之階級和民族壓迫沉重,社會矛盾尖銳,起義反抗鬥爭不斷。至元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死,廟號世祖。

【四等人製】

元朝的民族統治政策。元朝建立後,蒙古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特權地位,對國內的其他民族實行壓迫、分化、歧視的政策,根據被征服的先後,將各族人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為元朝之“國族”。第二等色目人,意為“各色名目”,即種類繁多。主要指當時的西域、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各族。見於史籍記載的有唐兀、乃蠻、汪古、回回、畏兀兒、康裏、欽察、阿速、哈剌魯、吐蕃等。第三等漢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統治下的漢、契丹、女真等族和較早被蒙古征服的雲南、四川等地的民族以及高麗人。第四等南人,指原南宋統治下的漢族及其他民族。四等人在法律和權力上不平等,量刑輕重不同。在官吏任用上,漢人、南人不得任中書省丞相和樞密院長官,禦史台長官非國姓不授。科舉取士雖四等人平均分配,但對漢人、南人的考試程序規定尤為嚴格。此外在持兵器、鐵器,以及狩獵、結社、聚會、娛樂等方麵,對漢人、南亦有諸多限製。

【行省】

蒙古國和元朝的地方機構。為行尚書省、行中書省之簡稱。蒙古建國之初,窩闊台汗始設燕京行尚書省,統治漢地。其下設20餘道(路)。蒙哥汗時期,除蒙古本土外,設有燕京行尚書省、別失八裏等處行尚書省、阿母河等處行尚書省三大行政區。元朝建立後,始設行中書省,亦設行禦史台(簡稱行台)、行樞密院(簡稱行院)、行宣政院等地方行政機構,為中央機構派駐地方的官署。參見“行中書省”。

【行中書省】

元朝地方官署名。簡稱行省。為中書省派駐於地方的機構。元朝建立後,設十路宣撫司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另委派中書省官員分赴各地辦理具體事務。行使中書省權力,稱為行中書省。初因事而設,後逐漸成為轄有一定區域的常設機構。凡錢糧、兵事、農耕、漕運等事務,均受其管理。全國除“腹裏”(今河北、山東、山西地區)直隸中書省,吐蕃地區受宣政院管轄外,其餘地區設有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雲南、甘肅、江浙、江西、湖廣等行省。行省長官為丞相,不設丞相的行省則以平章統理。行省之下分路、府、州、縣,在邊遠地區分道設置宣慰司。民族地區的宣慰司及所轄機構,常以當地土官任職。除常設的行省外,因軍政所需,元朝還曾設置過若幹臨時性的行省。明朝初年,沿襲行中書省的設置,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朱元璋為削弱地方權力,撤銷行中書省。

【宣政院】

元朝官署名。執掌佛教和吐蕃事務。初稱總製院,至元元年(1264)始置。由國師(為贈號,係皇帝封賜僧人的尊號)總領。二十五年,以唐製在宣政殿接見吐蕃使臣,故改稱宣政院。如遇吐蕃有事,則臨時設置宣政分院赴當地處理。

【南坡之變】

元朝謀殺英宗的事件。元延皊七年(1320),仁宗卒,碩德八剌即位,是為英宗,時年17歲。他自幼接受儒學,及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起用有“蒙古儒者”之稱的拜住任中書左丞相。至治二年(1322),英宗在拜住的協助下,全麵推行新政:任用大批漢族知識分子。提倡舉善薦賢,選拔人才;罷免一批有劣跡的蒙古、色目官僚,以清廉吏治;推行助役法,以減輕農民負擔;頒行《大元通製》,統一政令。三年,英宗下令追查原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生前貪贓巨案,處死一批同黨,追奪其官爵封贈,籍沒其家。以禦史大夫鐵失為首的鐵木迭兒餘黨驚恐萬狀,密謀刺殺英宗。同年(1323)八月,英宗與拜住等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南返,行至距上都南30裏的南坡驛駐營。是夜,鐵失與鐵木迭兒鎖南、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等16人,闖入皇帝行帳,殺英宗、拜住。史稱“南坡之變”。英宗的新政夭折。隨後,鐵失等人北迎晉王也孫鐵木兒於上都即位,是為泰定帝。泰定帝先是加封鐵失等人,但不久又將他們全部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