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新古文運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蘇洵(1009~1066年)、蘇軾(1037~1101年)、蘇轍(1039~1112年)父子三人,號稱“三蘇”。蘇洵主張散文應“有為而作”,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筆調雄健奔放,論據精辟,代表作有《管仲論》、《辨奸論》。蘇軾認為散文應酣暢淋離,簡明透徹地表述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作品汪洋恣肆,意態橫生,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水平。論說文《教戰守策》,記敘文《喜雨亭記》、《石鍾山記》,賦體散文前後《赤壁賦》,都是名篇佳作,蘇轍以政論文見長,剖辨明析,論理嚴謹,如《六國論》。
【辛棄疾(1140~1207年)】
南宋豪放派詞人。字幼安,出生在金人統治下的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北方人民的災難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記。紹興三十年(1161年),曾組織2000多人參加抗金鬥爭,後長驅渡淮,投奔南宋。到南宋後懷一腔恢複中原的火熱情懷,曾向孝宗皇帝獻《美芹十論》,力主抗戰恢複中原,揭露並彈劾主和派官員,以致受到他們的合力攻擊,辛棄疾終於懷著無法實現的政治抱負與世長辭。辛棄疾詞的愛國思想與戰鬥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淪陷的中原的懷念和對抗敵鬥爭的讚揚。如《賀新郎》詞:“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歎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而且每以“整頓乾坤”的豪情壯誌,鼓勵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對南宋的苟安局麵極為反感,譏諷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殘山無態度”,“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諷刺那些小朝廷裏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是“學人言語得人憐”的秦吉了。反映了他不堪苟安,每思振作的愛國情懷。他的作品還表現了在創業、才能上的自負和懷才不遇,有誌無成的憤慨。這些思想感情,交織在辛棄疾的作品裏。表現了我國封建社會一些要求振作有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因此而奠定了他在詞史上的傑出地位。
【說話與話本】
宋代市民文學的重要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民間文學的興盛,“說話”與“話本”成為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和文學形式。“說話”,即講故事。有“說經”(講佛經故事)、“講史”(講曆史故事)、和“小說(獨立短小的故事)三種。從事此種職業者稱“說話人”,史載宋代“說話人”多達百餘人。其中有男有女,有文人、商販,不少人專說一書。如開封霍四究以說《三分》(三國故事)聞名,尹常賣以說《五代史》著稱。“說話人”獻藝多在瓦舍、勾欄等固定場所。還有一些闖蕩江湖的“說話人”,他們沿街賣藝,或到鄉村去“說話”,稱“打野合”。“話本”是指說話人所用的文學底本,話本取材廣泛,內容各異。有曆代名人事跡,曆朝典故、民間傳說及風土人情等。最初話本多為說話人自己加工而成,後經師徒相傳,曆代藝人潤色加工,逐漸形成一部情節曲折內容完整的作品。宋代話本是元明以後章回小說產生的基礎,它在中國文學史上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巨著。北宋司馬光主持編修。參加編撰的還有劉怒、劉分攵、範祖禹等人。司馬光認為曆代史籍浩繁,後人難以遍覽,遂決定取諸史籍精要內容,編撰一部編年體史書。曆時19年完成。全書294卷,記載了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凡1362年的曆史。該書取材廣博,參閱的書籍除十七部正史外,還有多達322種雜史諸書。每種史料均經過嚴格的審定、鑒別,考證極詳密。編撰過程分為叢目、長編、廣本、刪定幾個階段。體例采用編年體,按照年、四時、月、日的次序記事。以朝代為紀,共有16紀。引用史料中,遇有記載矛盾處,均注明斟酌取舍之由。書中還引用一些前人的史論,同時又親撰史論118篇,以“臣光曰”的形式編入書中。元皊元年(1086)書成後,呈送宋神宗閱。神宗閱後認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遂賜書名“資治通鑒”。該書雖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但所包含的時間長,且取材廣泛,保存的史料尤為豐富,在古代史學史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為後世史家所推崇。
【沈括(1031~1095年)】
北宋科學家,亦是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和元年(1054),以父蔭襲為沐陽主簿。主持疏浚沐水,造田7000傾。嘉皊八年(1063),進士及第,任昭文閣校勘。神宗即位後,曆任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提舉司天監,製造渾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並主持編定《奉元曆》。熙寧年間,參與王安石變法,曾赴淮南、兩浙等地察訪,推行青苗、農田水利等法。熙寧七年(1074),出任河北西路察訪使,提出加強邊備,改革舊政數十事。八年,奉命出使遼國,斥責遼廷強索黃嵬(今山西原平西北)的無理要求。出使遼國途中,他記錄和繪製了沿途山川地勢,著成《使遼國圖抄》。之後又改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熙寧末,因主張免除下戶役錢,改一般差役輪流承擔,而遭彈劾,降為知宣州。元豐三年(1080),任鹿阝延路經略安撫使、知延州。五年,因陝北重鎮永樂(今陝西米脂西北)為西夏攻陷,沈括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安置於秀州(今浙江嘉興)。後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直至病逝。他博學多聞,知識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數學、典製、醫藥、音樂等。晚年著成《夢溪筆談》30卷。全書分為故事、辨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門,約600條。內容豐富,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曆史與自然科學資料。其中包括天文學的日食、月食原理,黃、赤道的論述,及改革曆法的主張;數學的隙積術(即二階等差級數求和)、會圓術(即從已知圓直徑及弓形高,求弧長及弦);物理學的凹麵鏡成像、小孔成像原理,指南針的實際應用,且比歐洲科學家早400餘年發現了地磁偏角;地理、礦產學的關於石油的記載,並提出太行山區過去曾是海濱的論斷;以及醫藥學、生物學等方麵的成就,及畢癉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情況。此外書中亦有北宋社會狀況,宋夏、宋遼關係,北宋農民起義等記載,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據記,沈括一生著述多達40餘種。今存《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數種。
【《夢溪筆談》】
中國古代筆記類著作名。北宋沈括著。全書共30卷,包括“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見“沈括”。
【《營造法式》】
北宋時期的建築學著作。作者李誡(?~1110年),字明仲,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長期任將作監,主持修建宋廷尚書省和開封府官署等。紹聖四年(1097),奉敕對熙寧間(1068~1077)編修的《營造法式》,再進修訂。元符三年(1100)成書,崇寧二年(1103)刊印。全書36卷,357篇,3555條。分釋名、各項製度、功限、料例、圖樣五部分。是為建築名例、製度、用料、圖樣的規範標準,對研究古代建築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理國】
五代至宋代西南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又稱段氏大理。唐天複二年(902年),南詔國被權臣、清平官鄭買嗣所滅。其後統治集團內部紛爭,權力幾經易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爆發白族段思平領導的起義。他以減稅糧一半,寬徭役三年相號召,聯合滇東37部,攻入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理。其疆域與南詔國大體相同,包括今雲南及四川西南部,設首府(大理)、八節度(會川、通海、弄棟、永昌、銀生、麗水、拓東、劍川)等行政區劃,故有“雲南八國”之稱。後期除首府外,改置八府、四郡、四鎮、三十七部。統治機構亦承襲南詔舊製,王稱驃信,中央設清平官,輔佐驃信執掌政務,其下置“九爽”,分掌具體事務,段思平建大理後,更易製度,廢除繁苛。境內經濟有長足的發展。北宋初年,宋太祖滅後蜀,大理王奉牒慶賀。宋太宗時,大理王乞請內附,受封為“雲南八國都王”。此後,大理不斷遣使入貢,宋政和七年(1117),大理王受封為雲南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上柱國、大理王。南宋時,拒絕大理入貢,隻準許其以大理馬與宋人交易。大理國使用“文(白文)”,即以漢字為基礎,用漢字寫讀白語:國內佛教盛行,有“妙香國”之稱。宋理宗寶皊元年(1254),大理國被蒙古滅亡。
【蒙古族】
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東胡語係室韋的一支。唐時,稱蒙兀室韋。居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9世紀中葉,回鶻政權滅亡後,回鶻人大舉西遷。蒙古人徙入回鶻故地大漠南北。10世紀初,蒙古高原逐漸出現一些強盛的部落:有遊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的塔塔兒部,中原人稱之為“韃靼”;居住於肯特山一帶的“黑韃靼”(即蒙古部);陰山一帶的汪古部;土拉河、鄂爾渾河一帶的克烈部;呼倫河至老哈河一帶的烏古部;克魯倫河中下遊一帶的敵烈部等。契丹族崛起,建立政權後,將蒙古各部稱為“阻卜”。遼太祖於神冊四年(919年)大舉北伐,征服烏古部。後遼太宗又征服敵烈部。遼廷設烏古敵烈統軍司統轄兩部。此後遼還派兵征服西北的蒙古各部,設西北路招討司管轄蒙古屬部。蒙古人遷入漠北高原後,畜牧業迅速發展。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日益密切,社會迅速發展,私有製日趨發達,部落中的伯顏(富者)遂成為首領。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形成世代繼任首領的那顏(官人)和依附於富者的哈剌抽(平民)。部落中的貴族、首領們通過掠奪戰爭,獲得更多的財富,並占有俘虜的孛斡勒(奴婢)。大部落首領還建有護衛軍。蒙古社會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加,到12世紀,東起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至阿爾泰山,北迄葉尼塞河、貝加爾湖、額爾齊斯河,南抵陰山山脈的廣闊區域內,分布著大小數以百計的蒙古部落。金朝建立後,塔塔兒部與金保持臣屬的關係;汪古部則為金朝守護長城。其餘各部在這一時期,或與鄰近的其他民族有交往,社會均得到發展。各部首領紛紛稱“汗”,相互攻掠,戰爭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對各部的生產造成嚴重的破壞。金廷為防止蒙古人侵擾內地,置西北、西南、東北三路招討司,對各部進行統治,且挑撥各部間的關係,使之相互殘殺。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金兵大肆剿殺蒙古人,謂之“減丁”,且將擄掠的蒙古兒童充當奴婢,賣給山東、河北的地主、官僚,更激起蒙古部民的憤慨。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經過長期的鬥爭,蒙古諸部終於被乞顏部首領鐵木真所統一。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於斡難河(今鄂嫩河)舉行忽裏台(大朝會),尊鐵木真為大汗,號成吉思汗,建國號大蒙古國。凡屬蒙古語族的其他部落,皆稱為蒙古人。後隨著蒙古國的西征、南伐、擄自中外各地的各種人口,亦多被同化於蒙古族。明洪武元年(1306),元朝滅亡後,蒙古人多北遷,重返大漠南北,於蒙古高原從事遊牧生產。
【成吉思汗(1162~1227年)】
蒙古國建立者。名鐵木真。蒙古部孛兒隻斤氏。其父也速該,為蒙古乞顏部首領。1162年,也速該率部眾敗塔塔兒人,殺所俘二人,內一人名鐵木真。適逢其妻生子,遂取名鐵木真。1170年,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後,孛兒隻斤氏族衰落。鐵木真曆盡艱辛,於逆境中成長。後在克烈部脫斡裏勒汗幫助下,他重新召集起離散的部眾。又與脫斡裏勒汗、劄答剌部劄木合聯合出兵,擊敗蔑兒乞人,實力逐漸強盛。1196年,塔塔兒人叛金,鐵木真與克烈部協助金軍擊敗塔塔兒人,受金廷封為“劄兀惕忽裏”(作戰首領);脫斡裏勒汗受封為王,故稱“王汗”。1202年,鐵木真全殲塔塔兒部。1203年,鐵木真與王汗分裂,於合蘭真沙陀(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北)激戰,王汗於逃亡中被乃蠻人殺死,克烈部亡。其後又滅劄答剌、乃蠻等部,1206年,統一全蒙古。同年,蒙古各部首領於斡難河(今鄂嫩河)源舉行忽裏台(蒙古語大朝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建立了全蒙古的第一個政權。蒙古國建立後,他逐步建立了新的軍事、行政製度,以及成文法律“劄撒黑”。且采用畏兀兒字母書寫蒙古語。蒙古各部的統一,形成了一個共同體,為蒙古民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207年,成吉思汗率軍滅亡畏兀兒和西遼,並出兵進攻西夏和金朝,占領金中都(今北京)。自1219年春至1225年春,成吉思汗發兵西征,征服中亞古國花剌子模,先後進擊忻都(今印度)、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阿哲兒拜占(今阿塞拜疆)、穀兒隻(今格魯吉亞),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嶺),進入欽察草原,於迦勒迦河(今頓河)大敗斡羅思(俄羅斯)聯軍,擊斃6位斡羅思大公,蒙古軍長驅直入斡羅思境內。1926年春,自西域返回漠北的成吉思汗發兵進攻西夏,連克西夏重鎮,於十一月包圍西夏都中興府(原名興慶府,今寧夏銀川)。五月,西夏末主李目見投降。六月,成吉思汗駐清水避暑。七月,病故。臨終前,他留下秘不發喪、屠城的遺言,且製定了假道南宋,滅亡金朝的戰略。其子窩闊台即按此戰略滅亡了金朝。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為成吉思汗追贈廟號太祖。
【達魯花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