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

北宋與遼訂立的盟約。北宋自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兩度失利後,宋延內部恐遼情緒蔓延滋長。繼而國內又爆發四川青州地區王小波、李順的起義。麵對內憂外患,宋廷確定了“守內虛外”的基本國策。在調集兵力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改對遼朝的攻勢為守勢,放棄收複燕雲的打算,而在河北平原中部西起沉遠泊(今河北保定北),東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塘沽南),再從沉遠泊以西至太行山,沿宋遼邊境,利用河渠湖塘,築提蓄水,築起一道蜿蜒長達900餘裏的防線,作為防禦遼軍侵擾的屏障。又沿防線設置26寨、125軍鋪,駐兵3000人戍守防線。遼廷從宋廷戰略的變化,清楚地看到其虛弱的本質。更加緊對宋朝邊境的入侵和挑釁。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遼帝耶律隆緒及其母蕭太後親統遼軍,大舉南下。

遼軍采取避實就虛的戰術,繞開有宋軍重兵駐守的城池,一路挺進,包圍定州(今屬河北)。在遼軍迅猛的攻勢下,宋軍措手不及,北方州縣紛紛告急,宋廷上下亦為之大震。宋真宗一麵表示要統兵抗遼,一麵又心虛膽怯,猶豫不決。臣僚意見紛紛,多勸真宗遷都南下。惟有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主張真宗親征北上。經朝廷中主戰派的力爭,真宗被迫同意北上。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寇準等人又調兵遣將,作了一係列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後,真宗才終於踏上北巡的征程,此時號稱20萬的遼軍,在遼帝和蕭太後的統領下,繼續南下,又先後攻陷宋德清軍(今河南清豐)、通利軍(今河南浚縣西北)等重鎮,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北。遼軍兵臨澶州城下,對宋都開封(今屬河南)構成極大的威脅。宋軍守城官兵堅守城池,並於城外設伏弩射殺遼兵。遼南京統軍蕭撻覽(一作撻凜)於攻城時,中伏弩身亡,遼軍士氣受挫。真宗自開封北上,行進十分遲緩,在寇準再三催促下,才於十一月到達澶州南城。當時澶州城分南、北二城,中間為黃河所隔。河上用船相連架成一座浮橋,連接二城。真宗到南城後,即表示不願過河去北城。寇準又與禁軍將領高瓊反複勸說,高瓊還用鞭子抽趕為真宗抬橋的兵士,方將真宗請到北城。當真宗登上北城城樓時,宋軍一片歡騰,士氣為之大震。

其時宋軍前來增援的數十萬人馬亦集結在澶淵一帶,與遼軍形成對峙的局麵。遼軍此次南下,旨在劫掠財物,炫耀武力。見此局勢,深感孤軍深入,難相持長久,急欲和談。而真宗北上,亦非武力逐遼,實想通過和談,不惜用金帛換取遼軍北撤。盡管此時的局勢對宋軍十分有利,但真宗與主和派卻堅持忍辱議和,派遣使臣,向遼乞和。十二月,宋遼雙方經過幾番交涉,商定和議的內容,並交換了“誓書”,終於訂立盟約。雙方約定:仍維持原定疆界;兩國約為兄弟之國,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帝為弟,稱蕭太後為叔母;宋朝每年給遼朝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幣”;雙方沿邊駐軍各守本方疆界,相互遣送對方逃亡入境者,不能新增修築城堡、開挖或改移河道;遼軍北撤時,宋軍不得在途中攻擊。澶州又稱澶淵,故此盟約稱為“澶淵之盟”。盟約訂立後,宋遼長期並立,雙方再未發生大的戰事,邊境相對安寧。兩國均在邊境設置榷場,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使臣往來不斷。兩國關係從而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慶曆新政】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改革。北宋建立後,宋太祖為消除分裂割據的隱患,接受謀臣趙普的建議,將地方潘鎮的政、財、兵三權收繳於中央,采取集權的措施加強專製統治。在政權建設中,宋太祖及其弟宋太宗將各級官員的權力分散,使同級官員之間相互牽製,造成僚機構重疊,官僚隊伍龐大,而辦事效率低下。在軍隊建設中,加強禁軍,使皇帝手中握有全國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又設樞密院和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分掌發兵權和統兵權,使之相互製約。為防止發生兵變,又推行將兵分離的政策,統兵將領多臨時指派。軍隊出征需按所授陣圖行事,不得隨意變動,也不許隨機應變,朝廷還往往派監軍監視。宋廷還采取“養兵”政策,凡遇災荒,即派官吏前往災區招募兵士,以分化瓦解災民的反抗力量,又增加了兵源。然而宋廷雖擁有數十萬軍隊,卻在諸多防範措施的製約下,戰鬥力嚴重削弱。與遼、西夏的征戰,皆以失利告終。宋帝又以歲幣換取一時的邊境安寧。其結果龐大的官僚集團和軍隊,加之輸遼歲幣,又導致財政上的巨額支出。隨著中央集權統治的加強,出現了嚴重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社會問題,北宋王朝因此陷入“積貧積弱”的境地。乾興元年(1022),宋真宗死。其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

仁宗即位之初,朝政大權為其母、真宗劉皇後掌握。仍遵循太祖、太宗舊章,“三冗”更加嚴重,朝廷費用入不敷出。為此又增加賦稅以充實府庫,導致百姓生活愈加貧困,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農民起和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此時遼又與西夏相呼應,嚴重威脅著宋朝北部和西北邊境。北宋再度陷入內憂外患之中。明道二年(1033),劉太後卒,仁宗親政。為了革除積弊,消除危機,扭轉被動的局麵,慶曆三年(1043),仁宗擢升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三人同以宰相執政,又以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期望他們能盡快提出革新的方案。

九月,範仲淹與富弼聯名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又稱《上十事疏》),提出一套革新的基本方案:一、官吏的升遷罷黜依其政績決定;二、限製官僚子弟依仗其父輩權勢恩蔭入官;三、變更學校課程和科舉之法;四、重視對地方官吏的選拔,杜絕擾民;五、均定官員職田的收入;六、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修複水利,以利財政收入;七、招募強壯之丁,以充京畿衛士,令其一年中三季務農,一季習武;八、合並州縣,以平均每州縣百姓的賦役負擔;九、要求朝廷和地方官員恪守職責,嚴格執行皇帝和朝廷的政令,以取信於民;十、慎重訂立條法,一經頒布,各級官吏必須認真遵章執行。仁宗基本采納了十項革新方案,下詔頒行全國,史稱“慶曆新政”。其間,富弼還上疏陳述當世之務10餘條和安邊13策,韓琦亦上疏陳述15事,對範仲淹的方案作了補充和完善,範仲淹等人的革新方案,從整頓吏治入手,以達到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的目的。但“新政”在觸及時弊的同時,亦觸犯了貴族、官僚的特權和利益。保守勢力始終反對和詆毀改革,誣陷範仲淹私結朋黨。仁宗迫於保守勢力的壓力,向守舊派妥協。慶曆五年(1045)正月,範仲淹、富弼被罷相,排斥出朝廷。三月,韓琦也被罷相。五月,歐陽修等人相繼被貶出朝。僅存一年多的“慶曆新政”被廢止。革新失敗,更加劇了統治集權內部的矛盾。新政官僚人人自危,意誌消沉,有的甚至倒向守舊派。皇皊四年(1052),抱定“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範仲淹於這種沉悶的政治氣氛中病逝。盡管新政失敗,但更多的朝野人士認識到“改轍更張”是緩解統治危機的出路所在,從而推動改革的進程。

【王安石(1021~1086年)】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任簽書淮南判官。七年,改任知鄞縣。在任期間,他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實行貸穀與民,出息還官,以幫助農民度過饑荒。後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提點江東刑獄。嘉皊三年(1058),入朝任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弦更張,未被采納。改任知製誥,因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被起用知江寧府,不久即召入朝,任翰林學士兼侍講,又向神宗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陳述當朝弊法,力主“變風俗,立法度”。神宗采納。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實行變法。遂設“製置三司條例司”,主持變法事宜。次年,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先後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田、方田均稅等法。任用王韶發動熙河之役,遏製西夏侵擾宋邊。又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推行“三舍法”。注釋《詩》、《書》、《周禮》,編成《三經新義》,作為教材和科舉考試經義的標準。但新法遭到司馬光等守舊派的反對。他仍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推行新法。由於來自朝廷內外的守舊派在曹太後、高太後的支持下,百般詆毀新法,神宗動搖,變法派內部亦出現紛爭和分裂,熙寧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懇請辭職,罷相後出任知江寧府。八年二月,在宰相韓絳建議下,神宗又起用王安石為相。此時變法派內部嚴重分裂,新法難以推行,九年十月,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封舒國公。元豐二年(1079),複拜尚書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元皊元年(1086)四月,他抱恨而逝。王安石對宇宙的認識是“道”本體論,即“物”是物質性的“元氣”,宇宙萬物是變化的。他提出客觀世界是可知的觀點。其詩文以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者為多,主張散文的實用性,反對虛言無實。作品極善說理,邏輯性強,具有雄健挺拔之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作遒勁豪放,富有恢宏清新之風。其著述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王文公文集》、《三經新義》(殘卷)、《字說》等。

【王安石變法】

北宋神宗時期進行的政治改革。亦稱熙寧新法。北宋自慶曆新政失敗後,社會的積貧積弱局麵日趨嚴重,然要求“改撤更張”的主張日益強烈。嘉皊三年(1058),方調入京師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即上仁宗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變更天下之弊法”的變法主張。但未被采用。治平四年(1067年),趙頊即位,是為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再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重申改革的願望。二年(1069),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遂設“製置三司條例司”,議定新法。後又於各路設提舉常平官,督促州縣執行新法。次年,王安石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變法進入高潮。變法從理財、整軍和對科舉、學校製度的改革入手。理財新法為:均輸法,規定東南六路(淮南、兩浙、江南東西、荊湖南北路)轉運使總掌各路財富及茶、鹽、酒、礬等稅收。根據朝廷及京師所需,及時調運物資,供應京師,以“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規定每年正月、五月,各地官府以糧或錢作本,聽民戶自願請貸。依戶等定請貸數額,自一等戶不過15貫至五等戶及客戶一貫半不等。

春貸夏還,秋貸冬還,半年取息2分,以“抑兼並,濟困乏”;農田水利法,規定凡各地與農業相關的水利設施,凡需修建或疏浚,均由政府計其工料費用,由“受利人戶”按戶等高下出資或出工。若工程浩大或勞力不足,亦可向官府借貸錢糧;免役法(亦稱募役法),即將原按戶等輪流充任州縣官府差役,改由官府募人應役。所需費用由原差役戶按戶等高下分擔。原享有免役特權者,出“助役錢”,為免役錢之半;市易法,於都城開封(今屬河南)設市易務,控製市場,平抑物價。後改稱都提舉市易司,又於杭州(今屬浙江)、廣州(今屬廣東)、揚州(今屬江蘇)等地設市易務;方田均稅法,規定每年九月,由各縣縣官主持清查丈量管內土地,將畝數、土質及田主登記在冊,名為“方田”。各縣將所承擔的賦稅總額,按在冊的土地分攤,名為“均稅”。整軍新法為:保甲法,規定凡農村民戶每10家編為1保,5保為1大保,10大保為1都保。凡家有2丁以上,出1人為保丁。保長、大保長、都保證,擇家境富實且有才能者充任,負責維持治安,覺察奸偽;保馬法(亦稱保甲養馬法),初試行於開封府,後推行於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五路。凡義勇、保田願養馬者,每戶1匹,富戶可養2匹,由官府給馬或給錢自行購買。養馬戶可免征部分賦稅;軍器監,為管理武器製造的機構。

設於開封,下轄京城軍器坊及各州都作院;將兵法(亦稱置將法),擇武藝高強,有作戰經驗的武官任正將,負責訓練本將(軍隊編製單位)兵士。科舉和學校製度的改革,有“貢舉新製”,規定進士科停試詩賦、貼經、墨義,改試經義、論、時務策。增設明法新科,考律令大義和斷案。王安石對《詩》、《書》、《周禮》重新注釋,編成《三經通義》,頒行全國,作為太學及州縣學教材,亦為科舉考試的答題標準。又嚴格各級學校的管理和考選製度,製成“太學三舍法”,將太學生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級,經月考,年考,成績合格,又未違反校規者,可升入上一級。上舍生考試成績上等者,可免科舉考試,直接授官。新法推行十幾年,收到富國強兵的效果,農業生產發展,朝廷收入增加,軍事實力有所增強,開始扭轉對遼、西夏的被動局麵。限製了高級官員的部分特權,減輕了農戶的賦役負擔,緩和了社會矛盾,部分地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麵。但新法也觸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鬥爭亦十分激烈。在保守派的反對和阻撓下,變法的推行尤為艱難。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一度罷相。八年,複相。九年,王安石二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此後,在神宗主持下,新法基本得以推行。元豐八年(1085),神宗死,其子趙煦繼位,是為哲宗。英宗皇後高氏以皇太後身分聽政,遂起用司馬光為相,新法悉廢止。

【張擇端】

中國宋代著名畫家。見“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著名風俗畫。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張擇端,字正道,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任翰林圖畫院待詔。善畫風俗畫,尤其擅長以舟車、城郭、市肆、街巷、橋梁等作畫。該畫卷為張擇端傳世之作。畫卷全長528厘米,寬248厘米,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的喧鬧繁華景象。畫麵起自汴梁城郊的田園農舍,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中,可見商隊正匆匆趕路。畫卷中部為汴梁城外道路兩房及汴河兩岸的熱鬧景象。商賈行旅不絕於道。道路兩旁布列著商號、貨棧和客舍等建築,河麵上各種舟船或泊或駛。在接近汴河拐彎處,一座形如飛虹的拱形橋橫跨汴河兩岸。橋下舟船往來,橋上攤販、商旅及各色人等摩肩接踵。自拱橋向前,已臨近城邊。畫麵上各種房屋建築頗多,商賈行旅穿梭往來,一派繁榮景象。畫卷的後部自汴梁城護城河、城門樓,至城內一十字街口處。這一部分的畫麵上,商號、酒肆及民宅等各式建築鱗次櫛比,街上行人、商販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整幅畫卷人物眾多。場景宏大。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北宋都城的市民生活的商業的繁盛景象,其中有許多內容可與《東京夢華錄》等文獻資料相印證,是一幅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珍貴繪畫作品。該畫卷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