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名。分為北宋、南宋兩朝。宋朝為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於顯德七年(960年),通過“陳橋兵變”而建立的,都城開封(今屬河南)。靖康二年(1127),金軍南下攻陷開封,擄宋徽宗、欽宗二帝北去。此段曆史,史稱北宋,傳9帝,曆168年。北宋滅亡後,徽宗第九子趙構即帝位,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德皊二年(1276),宋恭帝趙投降元朝,南宋亡。南宋傳7帝,曆149年。南宋亡後,舊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先後擁立宋宗室趙、趙籨為帝。至1279年,最終被元軍所滅。北宋建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使中原和南方地區歸於統一 。為防止再度出現分裂割劇,北宋統治者采取集權措施加強專製統治,結果形成了“強幹弱枝”的政治格局,導致北宋出現嚴重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社會問題,亦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在與遼、西夏的鼎立、對峙中,北宋於戰略上多采取守勢,以大量的錢財換取和平。
北宋社會由此陷入“積貧積弱”的局麵中。麵對國內加日益加劇的土地兼並,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和鄰國遼、西夏咄咄逼人的攻勢,北宋有許多政治家試圖通過改革、變法以圖自強,扭轉內憂外患的局麵,然而未能挽救北宋王朝的衰敗與覆滅。南宋建立後,在與金對峙中,最高統治者卻苟且偷安,屈辱求和,政治十分腐敗,致使抗金鬥爭屢遭挫折,國內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最終被元朝滅亡。宋朝是我國封建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曆史時期。隨著南宋初年宋室的南遷,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南遷高潮,北方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流入南方,促進了東南地區的經濟開發,我國社會經濟重心最終在江南地區得以確立。在科技文化方麵,宋朝取得了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應用,和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學、地礦學、醫學、建築學、軍事科學等方麵的卓著成就,湧現了沈括、畢癉、王惟一、宋慈、李誡、丁度等一大批科學家和發明家。自北宋開始,理學在思想領域內占據了統治地位。在文壇上,宋詞和新古文運動興盛。繪畫、書法和雕塑藝術,均達到很高的水平。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說話”、戲劇等文娛表演十分興盛,成為全社會聞喜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從而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
【北宋】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名。都城開封(今屬河南),亦稱汴京、汴梁。為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960年)所建。至靖康二年(1127),為金朝所滅。傳9帝,曆168年。參見“宋朝”。
【陳橋兵變】
後周禁軍統領趙匡胤等人發動的政變。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世宗柴榮(又名郭榮)親統大軍北伐契丹,欲收複燕雲十六州,不料身染重病,隻得退兵返回都城開封(今屬河南)。柴榮病危之際,為防止皇族內部爭奪權力導致政變,令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接替太祖之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掌握禁軍大權,輔佐幼子柴宗訓。不久柴榮病故,年僅7歲的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逾年正月,趁“主幼國疑”之機,趙匡胤以鎮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屬河北)二州名義,謊稱契丹與北漢勾結,大舉南侵,請求朝廷速派兵迎敵。宰相範質、王溥不辨真偽,急令趙匡胤率大軍北上。趙匡胤領兵出城,日暮,駐軍於距開封城東北40裏處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他將軍中諸事悉交其弟趙匡義(後更名趙光義)和親信、謀士趙普代為處理後,即入帳內飲酒。全然不問軍中事,直至醉臥榻上。次日清晨,趙匡胤尚未起床,諸將領便聚集其寢帳之外。
趙匡義入帳請出其兄。趙匡胤走出帳外,眾人拔刀抽劍,列隊於庭院之中,齊聲請求他稱帝。不等趙匡胤答話,趙普等人便拿出事先已準備好的為皇帝登極時穿的黃袍,披戴在他的身上。趙匡胤無可奈何,對眾人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就不幹”。眾人異口同聲道:“唯命是聽。趙匡胤隨即要求眾人秋毫無犯,不得掠搶財物。之後他立即派人赴開封,與守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聯絡。自己率軍自陳橋回師開封。入城後,趙匡胤命兵士返回軍營,自己亦回到原來的官署。不多時,眾將領簇擁範質等朝廷要員來到趙匡胤官署,屈身於階下。趙匡胤於堂上召集文武百官,依據每人功勞高下定入朝列班次序。此時翰林承旨陶彀自袖中取出已寫好的禪位製書,當眾宣讀,稱柴宗訓退位,由趙匡胤即皇帝位。隨後趙匡胤出官署,入宮中進崇元殿,在此更換朝服,頭戴袞冕,正式即位稱帝。他下令將柴宗訓和符後等遷至西宮,並去柴宗帝號改稱鄭王,尊符後為周太後。後周曆史至此結束。次年正月,趙匡胤令大赦天下,改元建隆,仍定都開封。因其曾於宋州(今河南商丘)出任過歸德軍節度使,遂以“宋”為國號,史稱北宋。趙匡胤是為宋太祖。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收繳兵權的事件。宋太祖即位後,欲結束分裂動蕩的局麵,鏟除割據的根源,竟苦思冥想,夜不能寐。建隆二年(961年),在鎮壓了原後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後,更深感分裂割據的威脅。一日,他召親信、謀臣趙普入朝,詢問削除分裂割據之法。趙普建議收繳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政、財、兵三權於中央。宋太祖亦知收繳兵權的重要性,然而麵對昔日與自己出生入死的“義社”兄弟、為自己“黃袍加身”的功臣,卻猶豫不決,不忍心收其兵權。不久,宋太祖欲令功名卓著的大將符彥卿職掌禁軍。趙普聞訊,數次上奏勸諫,甚至扣留任命符彥卿的敕書。宋太祖不解,認為自己對符彥卿恩重,他不會有負於我。趙普反問道:那陛下為何負於周世宗。宋太祖無言以答,遂撤回對符彥卿的任命,下決心收繳兵權。一日晚上,朝會散後,宋太祖傳令召集幾位與自己關係甚為親近的禁軍高級將領入宮,並設擺好酒筵。待歸德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義成軍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泰寧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人入席後,君臣開懷暢飲。飲至酒興正濃之時,宋太祖摒退隨從和衛士,歎息道:沒有諸位的鼎力相助,我也不會稱帝,論諸位的功績,是說不完的。不過身為天子,實在太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至今我一直不敢安枕而臥。石守信等將領忙詢問何故?宋太祖繼續說道:“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眾人聽罷,頓時驚慌失色,忙跪拜叩頭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複有異心?”宋太祖答道:“不然!你們固然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麾下之人想要富貴,一旦將黃袍披在你身上,你盡管不想這樣做,那時能隨你的意願嗎?眾人聽罷此言,驚恐萬狀,竟不知所措,痛哭流涕,叩頭不止,連聲說道:“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憐,指示以可生之途。”
宋太祖一麵寬慰眾人,一麵勸導道:人生短暫,所謂富貴,不過是多積攢些金錢,自己享受,也使子孫享福。你們何不交出兵權,多買些良田美宅,為子孫置辦一份家業。自己多置些歌兒舞女,每日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諸位再約為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眾人聽罷,再拜謝道:“陛下念臣及此,所謂生死而骨肉也。”紛紛告辭而去。次日,石守信、王審琦等前夜參加酒宴的禁軍高級將領,皆稱病未上朝,並上疏請求免去自己所任的軍中要職。宋太祖遂接受請求,將他們全部罷免,而委以資曆淺,才能平庸者職掌禁軍。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再次於宮中設擺酒宴,盛情款待前來入朝的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讚等地方藩鎮軍將。席間,他對眾人說道:你們都是國家的老臣,讓你們到地方戍守重鎮,整日忙碌事務,這可不是我在照顧你們。王彥超聽出弦外之音,立即上前奏道:我沒有功勞,卻長期得到您的榮寵,所以請求允許我卸任,歸還故裏。武行德等人卻執迷不悟,還竭力陳述自己的戰功。宋太祖不緊不慢地對他們說:“此異代事,何足論!?”第二天,宋太祖便下令,罷免王彥超、武行德等一批藩鎮節度使,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另授予他們高級虛銜。兩次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兵不血刃,以贖買的方式,先後收繳了禁軍和地方藩鎮的兵權,達到趙普建議的“收其精兵”的目的,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地方割據局麵的形成。此後禁軍完全受皇帝控製,地方藩鎮亦聽命於朝廷。
【主客戶製】
宋代戶等製度。宋代戶籍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和資產,承擔租稅賦役的人戶,亦稱稅戶。又分為城郭主戶和鄉村主戶。鄉村主戶依據田產多寡列為五等:一等戶占田“多至百頃者,少至三頃者”;二、三等戶占田2頃和1頃;四等戶占田約50畝;五等戶占田20畝以下。主戶中,三等以上又稱上戶,即為大、中、小地主。四、五等戶則稱下戶,為自耕農及無地的貧苦農民。官府按戶等高下攤派賦稅和差役。但上戶常憑借權勢,隱產逃稅。尤其是官戶、吏戶這些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富人戶,時稱“形勢戶”,更依仗權勢,橫行鄉裏。宋代對官戶,即品官之戶還免除其應承擔的大部分差役,享受朝廷的俸祿和賞賜,且另立戶籍,與民戶不同。客戶,指無土地和資產的人戶,亦分城郭客戶和鄉村客戶。鄉村客戶也稱佃戶、浮客、牛客、小客等,為鄉村中的佃農,他們租佃鄉村上戶的田地、耕牛,受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地租一般為對分製,若租人之牛,則需交納收獲物的6/10。客戶不作為地主的“私屬”,是國家的正式編戶,需交納身丁稅,承擔勞役,受朝廷的剝削。亦常要與下戶共同承擔上戶轉嫁的賦役,負擔尤為沉重。
【王小波、李順起義】
北宋初年發生在四川地區的農民起義。四川地區自唐中葉以後,因未受戰亂衝擊,故中原大族為逃避戰亂紛紛遷居入蜀。他們到成都平原後,巧取豪奪,侵占民田。到後蜀時,四川境內的大部分土地已被豪強富戶所兼並,導致社會貧富差距十分懸殊。後蜀滅亡後,北宋欲將後蜀府庫所藏財物全部轉運到京城開封(今屬河南),下令大量征調四川地區的百姓,充作腳亻夫。之後,宋廷又在成都(今屬四川)設置博買務,實行布帛、茶葉專賣。嚴禁茶販販茶,而由官府以極低的價格從茶農手中強行收購茶葉,致使茶農、茶販相繼破產,無以為生。淳化四年(993年),青城(今四川灌縣)茶農王小波率百餘眾揭竿而起。他鮮明地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均貧富”口號的提出,代表了廣大貧苦農民求生存的強烈願望,受到熱烈擁護和響應。僅10天時間,起義軍便發展至萬餘人。在王小波的帶領下,起義軍一舉攻占青城縣。又乘勝轉戰於邛州(今四川邛崍)、蜀州(今四川重慶)、眉州(今四川眉山)等地,並攻占彭山(今屬四川),處置了“求之無厭”,卻被宋廷標榜為“清白強幹”的縣令齊元振,將其搜刮聚斂之財全部分發給貧苦百姓。此舉引起極大的反響,附近各縣農民紛紛投奔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十二月,王小波率眾自彭山北上,攻打位於成都東南的戰略重鎮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南)。與駐守在此的四川都巡檢使張〖HTH〗NFEB6開展激戰。張〖HTH〗NFEB6指揮西川宋軍主力拚死抵抗。王小波率義軍英勇殺敵,交戰中,其額部不幸中箭,仍帶箭繼續戰鬥。起義軍將士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終於攻克江原,打死張〖HTH〗NFEB6,取得重大勝利。然而王小波卻因箭創甚重而犧牲。王小波死後,起義軍眾將士遂推舉其妻弟李順任義軍首領。李順原亦是青城縣茶農,隨王小波起義後,也成為起義軍中有威望的領導者。他繼任義軍首領後,繼續執行“均貧富”的綱領,利用江原大捷的有利形勢,率領起義軍連克蜀州、邛州等重鎮,席卷川西大地。之後,起義軍轉向成都門戶新津(今四川成都西南)。據守在此的宋巡檢使郭允能指揮宋軍反攻,被起義軍擊敗,郭允能亦被擊斃。李順遂將起義軍分作兩路,一路先後攻占永康軍(今四川都江堰市)、雙流、新津、溫江、郫縣等重鎮,自己統領另一路直逼成都。在攻打成都西郭門的戰鬥中,起義軍失利。又轉而攻陷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屬四川),隨即又突然回師成都。
五年正月,起義軍攻占成都。李順入城後,稱“大蜀王”,建年號“應運”,設置官署,任命官吏,建立大蜀政權。並鑄造“應天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鐵錢,以利民間交易。大蜀政權建立後,嚴明軍紀,安撫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隊伍很快發展至數十萬之多,控製了北抵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南至巫峽的廣大地區。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使宋朝統治者大為震驚。宋太宗即令河州團練使王繼恩為劍南西川招安史,統大軍自劍門入川,鎮壓農民起義軍。隨後又向四川派兵增援。入川宋軍兵分兩路進攻大蜀政權。起義軍雖殊死抵抗,終未能阻上宋軍的進攻。五月,宋軍推進到成都城下。城內十幾萬義軍在李順等人的指揮下,沉著應戰,英勇殺敵。但終因寡不敵眾,被宋軍從坍塌的城牆上突入城中,城池陷落,大蜀將士陣亡3萬餘人。李順等大蜀政權的重要首領被浮(一說李順城破時遇害;一說城破時,李順撤出城外。30年後遇害於廣州)。後被宋軍押往開封途中,於鳳翔(今屬陝西)遇害。成都陷落後,起義軍餘部在吳蘊、張餘的率領下,分別在眉州一帶和川東地區,繼續堅持鬥爭。他們到處打擊宋軍,處置官僚富豪。張餘還一度連克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瀘州(今屬四川)、渝州(今重慶)、涪州(今重慶涪陵)、忠州(今重慶忠縣)、萬州(今重慶萬縣)、開州(今重慶開縣)8州,聲勢大震。宋廷為此再度增加兵力,嚴厲鎮壓和圍剿起義軍。十一月,吳蘊一部遭宋軍包圍,不敵失利,吳蘊陣亡。十二月,張餘一部遭宋軍重創,張餘被俘。至道元年(995年),張餘在嘉州遇害,起義終告失敗。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均貧富”的口號,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將農民的平均思想付諸於行動。起義失敗後,宋廷撤銷了成都博買務,封建生產關係得到某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