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的彩色陶製品。又稱三彩器,屬低溫釉陶器。自唐高宗時期(650~683年)開始出現,是用於隨葬的明器。武則天至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是三彩器生產的鼎盛時期,之後則很少見。製作三彩器是用白色的粘土(高嶺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金屬釉料呈色劑。同時還向釉料中加入較多的鉛作助熔劑。經過900°C左右的低溫焙燒,釉色而呈褐、藍、綠、黃、白、紫、紅等多種色彩。唐三彩陶器主要出土於唐代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東都洛陽(今屬河南)兩地,其他地區較少發現。說明它隻供皇家和權貴隨葬之用。唐三彩的器型以生活用具和人物、動物俑為主。生活用具包括瓶、杯、缽、盤、碗、壺、罐、燭台、枕等10餘種。每一種器物又有不同的造型。人物俑有文官俑、武士俑、貴婦人俑、侍者俑、牽馬俑、胡俑、伎樂俑,以及天王俑等;動物俑有馬、駱駝、牛、羊、豬、狗、雞、鴨等。此外還有亭台樓閣、各種房屋建築,以及假山和車、櫃等三彩器模型。色彩絢麗、造型多樣的三彩器,代表了唐代陶器製造業的水平,尤其是三彩人物、動物俑,結構比例準確,形態逼真傳神,堪稱藝術精品。因三彩器在燒製過程中,鉛釉流動,故色彩均呈現出濃淡層次,或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絢麗多彩的色釉,而俗稱為“唐三彩”,意指多彩。三彩器燒製技術亦為後代所承襲,又有“遼三彩”、“宋三彩”。唐三彩在唐代也傳往海外。燒製技術被朝鮮、日本等國所仿效,分別燒製成“新羅三彩”和“奈良三彩”。

【雁塔題名】

古代科舉製中,進士及第的代稱。雁塔即大雁塔,在陝西西安慈恩寺中。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進士,均在雁塔內題名。故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

【五代十國】

自唐亡至宋建國前,北、西方相繼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的總稱。亦為中國古代曆史時期的名稱。唐天皊四年(907年),梁王、宣武等四鎮節度使朱溫(亦名朱全忠)篡唐稱帝,於開封建後梁(907~923年)。其後,在黃河流域又相繼出現後唐(923~937年,都城洛陽)、後晉(936~947年,都城開封)、後漢(947~951年,都城開封)、後周(951~960年,都城開封)、五個朝代,史稱“五代”。同期在長江流域及嶺南、福建、晉北等地,先後建立有吳(892~937年,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吳越(893~978年,都杭州)、南唐(937~976年,都金陵,今江蘇南京)、閩(893~945年,都福州)、南漢(905~971年,都番禺,今廣東廣州)、楚(896~951年,都潭州)、南平(907~963年,都荊州)、前蜀(891~925年,都成都)、後蜀(926~965年,都成都)、北漢(951~979年,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十個政權,史稱“十國”。五代十國局麵的出現,源於唐末的藩鎮割據,是中國曆史上的又一個分裂割據的時期。五代前期,黃河流域戰亂不已,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南方則相對安定,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五代後期,在後周郭威、柴榮的整頓改革和南征北戰中,統一的趨勢逐步形成。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宋朝。此後逐一翦滅各地的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9年),滅北漢,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

【周世宗改革】

五代時期後周的政治、經濟改革。周世宗,本姓柴,名榮,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後周太祖郭威養子,更姓郭。顯德元年(954年)嗣帝位。即位後,留心政事,銳意改革,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多有建樹。在政治上,他選用良才,整頓吏治。統一律令,整肅綱紀。並虛心求諫,明知得失。又於經濟上,獎勵墾殖,招撫流亡;均平田租,壓抑豪強;興修水利,整頓漕道;裁汰僧尼,抑製寺院經濟。軍事上,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汰弱選精,加強禁軍。通過改革,後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遂開始進行局部的統一戰爭。顯德元年(955年),他三次親征淮南,攻占南唐江北、淮南14州60縣;後收取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易(河北易縣)3州之地和瓦橋關(位今河北雄縣)、益津關(位今河北霸縣)、淤口關(位今霸縣信安鎮)。世宗正欲揮師北進幽州時,突患重病身亡,北伐受挫。然世宗的南征北伐,為宋朝統一南北奠定了基礎。

【契丹】

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契丹源於鮮卑族,為鮮卑宇文部的一支。西晉時期,鮮卑的慕容、宇文和段部生活在今內蒙古東部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的廣闊平原上,相互攻伐不已。4世紀中葉,宇文部被慕容部擊敗,首領北走大漠。北魏登國三年(388年),宇文部又為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王圭所敗,此後分為庫莫奚和契丹兩部分。“契丹”之稱始於北魏,意為镔鐵。其時契丹人已形成若幹部落,仍活動於潢河(今西拉木倫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部落各自分散進行狩獵和畜牧業生產,互不統攝。他們以車馬為家,逐水草而居。為了抵禦柔然、高麗、突厥等鄰近部族的侵擾,悉萬丹、阿大何、具伏弗、鬱羽陵、日連、匹黎爾、叱六於、羽真侯八個部落常聯合作戰,隨之而結成鬆散的軍事聯盟,史稱“古八部聯盟”。聯盟存在80年後,至6世紀中葉,終於瓦解,各部或遷徙,或投附內地政權。

入隋後,各部相繼遷返故地。大業元年(605年),隋將韋雲起曾發兵與突厥啟民可汗聯兵,攻擊契丹。契丹大敗,損失人口、牲畜無計。為抗擊強敵入侵,唐朝初年,八大部落再次組成新的部落聯盟。聯盟首領必須從大賀氏家族中選舉產生,稱為“世選”,故史稱“大賀氏聯盟”。八部各立首領,負責本部內的事務。各部首領同為部落聯盟議事會成員,選舉或罷免聯盟首領,參與決策。唐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氏聯盟首領摩會率所轄各部依附於唐朝。三年,唐太宗賜旗鼓予摩會,以示對其首領權力和地位的認可。二十二年(648年),唐於大賀氏聯盟居地設置鬆漠都督府,以聯盟首領窟哥為都督,賜姓李。又以各部首領為刺史,於各部居地置州,隸營州都督。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唐營州都督趙文歲羽(huì彙)欺壓契丹、室韋、奚各族,激起各部族的反抗。大賀氏聯盟長、鬆漠都督李盡忠乃與歸誠州刺史李萬榮起兵反唐,殺趙文歲羽,占據營州(今遼寧朝陽)。後遭武周大兵鎮壓,大賀氏聯盟勢力漸衰。其後聯盟背叛唐朝,轉而依附於北方勢力正盛的突厥。唐開元初年(713年),突厥衰落,大賀氏聯盟首領李失活重附唐朝,且與之和親。唐玄宗仍以李失活為鬆漠都督,加號靜析軍大使,對聯盟中統領兵馬的軍事首領加號為副大使。聯盟軍事首領由此權勢日重。十八年(730年),聯盟軍事首領可突於操縱聯盟首領選舉,殺大賀氏聯盟首領邵固,大賀氏聯盟瓦解。契丹人又先後依附於突厥、回紇。二十二年,唐朝聯合契丹乙室活部首領鬱捷,出兵擊敗且斬殺可突於。遂封鬱捷為鬆漠都督。二十三年,契丹貴族雅裏(又作涅裏、泥劄)殺鬱捷,召集部眾,擊敗突厥,重建契丹部落聯盟。聯盟首領自遙輦氏家族中選舉產生,號稱“可汗”,史稱“遙輦氏聯盟”。聯盟仍由八部組成,首領可汗外,又設掌兵馬大權的夷離堇。天寶四載(745年),回紇可汗擊敗突厥,建立回紇汗國。此後約100年間,契丹處於其統治之下。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回紇汗國滅亡。唐自安史之亂後國勢亦大為衰落。契丹因此獲得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社會得到很快的發展,勢力逐漸強大。唐後期,遙輦氏聯盟首領鮮質可汗率契丹部眾不斷向外擴張。先後征服鄰族奚人,又北征於厥(烏古)、室韋等族;南下漢人聚居的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諸州,擄掠居民,充作奴隸。聯盟首領憑借權勢,將搶奪來的人口、牲畜及財富占為己有,而成為顯貴。他們也役使契丹部民,導致契丹社會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唐鹹通年間(860~874年),遙輦氏聯盟中始設決獄官,專事稽察、審決,乃至鎮壓內部對立勢力。至痕德堇繼任可汗時,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迭剌部貴族耶律阿保機當選為聯盟夷離堇,控製兵馬大權,專事征討。

天夏二年(902年),其率兵40萬攻掠唐河東代北九郡。三年,征伐女真,複攻唐河東懷遠等地,俘獲了大量的人口、牲畜。耶律阿保機東征西討,戰績卓著,被聯盟推舉為“於越”,集軍事、行政大權於一身。唐哀帝天皊四年(907年),痕德堇可汗死,耶律阿保機遂被部眾推舉,取代遙輦氏家族,充任部落聯盟首領、可汗。次年,他於聯盟內設“惕隱”一職,專事耶律家族事務,負責維護耶律家族在契丹內部的統治權力和地位。惕隱官由其選定,無須經部落聯盟選舉。此後,耶律阿保機又設南、北二府,分管契丹各部事務。以耶律家族成員充任二府宰相,從而控製了契丹諸部民眾。他還從各部選拔豪健2000人,組成宿衛軍,交其親信統帥。自後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起,耶律阿保機利用這支軍隊,先後鎮壓了契丹內部發生的3次反抗活動。後梁末帝貞明二年(916年)正月,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建立了契丹民族的政權。遼朝滅亡後,一部分契丹人隨遼太祖八世孫耶律大石西遷,建西遼國。大部契丹人則漸與漢人融合。元代,契丹人被統稱為漢人。

【遼朝】

中國古代由契丹族在我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元年(916年)始建契丹國,建都西樓(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後更名上京臨潢府)。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改國號大遼。統和二年(98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又改國號為大契丹國,遷都中京(今內蒙古寧城)。鹹雍二年(1066),遼道宗耶律洪基複改國號大遼。保大五年(1125),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軍俘虜,遼朝滅亡。遼朝傳9帝,曆時210年。統治疆域西至甘州(今甘肅張掖),東抵黑龍江流域及渤海國舊地,北達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至燕雲十六州(今山西、河北北部)。遼朝統治者對境內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置北麵、南麵官製,分別治理契丹和漢人、渤海人的事務。漢人聚居地區以農業經濟為主,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所轄兩道為主要農業區。遼北方原契丹族祖居地區,以遊牧經濟為主,兼營漁業,農業亦有發展。遼朝手工業比較發達,其中礦冶業、陶瓷製業十分興盛。遼與北宋、西夏在經濟、文化方麵有較密切的交往與交流,促進了遼經濟的發展。契丹族在建立政權後,曾參照漢字創了大字、小字兩種文字,流行於國內。契丹人信奉薩滿教,建國後,亦崇信佛教。受漢文化的影響,儒家學說在遼朝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麵,遼朝均有較突出的成就。遼亡後,遼太祖八世孫耶律大石西遷中亞,重建政權,仍沿用遼國號,史稱西遼,又稱哈剌契丹。

【耶律阿保機(872~926年)】

契丹族首領,遼朝建立者。即遼太祖,漢名億。契丹迭刺部人。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選任遙輦氏聯盟夷離堇。唐哀帝天皊四年(907年),任部落聯盟首領。後梁末帝貞明二年(916年),稱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於潢河(今西拉木倫河)北建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後更名上京臨潢府。又令其從侄耶律魯不穀和耶律突呂,其弟耶律迭剌分別創製了契丹大、小字。還製定法律,建立宮衛騎軍和州縣部族軍。耶律阿保機建國後,東征西討。天讚五年(926年),滅渤海國,於其地建東丹國,封太子倍為東丹王。回京途中,病死於扶餘(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廟號太祖,諡號癉天皇帝。參見“契丹”。

【北南麵官製】

遼朝官製。遼朝建國後,采取“以國製(即契丹舊有的製度)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的統治政策,設立了兩套平行的政權機構:北麵官和南麵官。兩套機構各成係統。北麵官掌管宮賬、部族、屬國之政,管理契丹和其他遊牧、漁獵部族內部的事務。長官均由契丹貴族擔任。北麵官製中設有北樞密院,亦稱契丹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權力機構。長官稱北院樞密使,統領契丹兵馬。又設南北二宰相府,分統契丹各部軍政事務。此外,還設有北、南大王院、宣徽北、南院等。北麵官分朝官、帳官、宮官、軍官、部族官、屬國官、邊防官等。南麵官製仿唐朝而設,故稱“漢製”。南麵官掌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管理漢人、渤海人事務。長官由契貴族、漢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層分子擔任。官署有南樞密院,又稱漢人樞密院,掌漢地的軍政事務。長官為南院樞密使、同知南院樞密使事等。下轄吏、戶、兵、刑、廳等房,分管具體事務。官員分朝官、宮官、京官、軍官、州官、財賦官等。遼上京道、中京道多為契丹、奚等部族居住,所設官署屬北麵官製。東京、南京、西京道多為漢人、渤海人聚居區,故所設官署為南麵官製。

【契丹文字】

遼契丹族創製的文字。遼建立後,出於統治的需要,而參照漢字創製成的一種民族文字,有大字、小字兩種。契丹大字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從侄耶律魯不穀和耶律突呂不參照漢字偏旁部首,於神冊五年(920年)創製而成,字形近似漢字的方塊字,大約有3000餘字。契丹小字由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參照回鶻文的造字法,創製而成。小字趨於拚音方式,每個字由1至7個原字組成。這兩種文字在遼朝並用,但漢字亦通用。遼滅亡後,契丹大、小字曾繼續沿用,直至金明昌二年(1191),章宗下詔罷契丹字,才廢止使用。現存契丹文字,主要見於碑刻、墨書題字、基誌,以及銅鏡、印章、貨幣等。

【西遼】

遼朝西遷後建立的政權。又稱哈剌契丹國。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耶律大石所建。耶律大石通契丹和漢文,善騎射,曾中進士,入翰林。遼末任遼興軍節度使。因與天祚帝在抗金謀略上意見不合,遂於遼保大四年(1124)率200鐵騎,北走可敦城(今蒙古土拉河上遊西),會七州十八部首領,得精兵萬餘,自立為王,並置南、北麵官署。經修整後,他擬聯合西夏、南宋抗金。無奈金朝國勢正強,防範甚嚴,他便放棄東進,決意西行。1130年,他率軍西進,越金山,駐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招撫當地突厥諸部。之後穿過高昌回鶻地區,西攻喀喇汗王朝。

在喀什噶爾戰敗後,又退立葉密立。在此經休養生息,重振旗鼓,擊敗來犯的金軍。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號菊兒汗。群臣上尊號天皊皇帝,建元延慶,國號遼,史稱西遼。西遼建立後,降服了高昌回鶻,收降16萬帳來自遼朝的突厥——契丹人。1134年,耶律大石遷都巴拉沙袞(又稱虎思斡耳朵),改元康國。自1137年起,西遼迅速向外擴張。在忽氈(今塔吉克列寧納巴德)擊敗西喀喇汗軍隊。又進軍位於中亞地區的花剌子模國。其疆域以巴拉沙袞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錫爾河上遊,西迄塔拉斯河,東抵伊塞克湖以東。其陸續收附有東西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花剌子模,附庸部族有粘拔恩部、康裏部、葛邏祿部等部族,勢力極盛。西遼沿襲遼製,置南、北麵官製,對附庸國依舊保留其原有製度。西遼統治者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擴大農作物灌溉麵積。農業、養蠶業、園藝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畜牧業更為發達,盛產牛、羊、伊犁馬。手工業中的玻璃製造業有較高的水平,產品不僅是生活用具,還能製作窗戶玻璃。西遼地處東西亞交通要道上,故商業十分活躍。中原的絲綢和工藝品,中、西亞的珠寶、香料,多經這裏轉販他地。1143年,耶律大石歿。皇後蕭塔不煙稱製,號感天皇後。1150年,子夷列嗣位,改元紹興,是為仁宗。1163年,夷列卒,其妹普速完稱製,改元崇德,號承天太後。此後西遼繼續對鄰國用兵,內部出現紛爭。1178年,承天太後處死丈夫蕭朵魯不,引發政變被殺。仁宗次子直魯左立為皇帝,改元天禧。其在位期間,西遼受到日益強大的花剌子模國的入侵,實力衰弱。天禧三十四年(1211),乃蠻部王子屈出律篡奪西遼政權。元太祖十三年(1218),成吉思汗西征,進西遼,屈出律被擒處死。西遼亡。